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
根据县政协2023年年度调研工作安排,8月份,县政协副主席叶有清率领市、县部分政协委员实地参观了池河镇定远县农耕文化馆、连江镇特色民俗馆、周家大庙等农耕文化展示区,并在连江镇召开了专题座谈会,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地处江淮地区的定远先民们创造了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农耕文化,承载着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也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我县地方农耕文化主要包括家事农事生产类、地方传统道德规范类及社会综合治理类,表要表现为生产生活方式、劳动工具、生活器具、时令节日、地方方言、风俗习惯、民歌民谣、舞蹈艺术、乡情杂趣、美食美味、传统建筑、庙会集会、家风家训、村规民约等内容,这些丰厚的文化遗产是农耕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有力见证和宝贵资源。
一、保护与利用情况
(一)摸清家底,建立农耕文化保护名录。“十三五”以来,我县全面调查了农耕文化的家底,现已建立包含民间文学、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等非遗保护名录项目63项,其中,列入安徽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3项(民间舞蹈二龙戏蛛、民间音乐凉亭锣鼓、定远剪纸),列入滁州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3个项目(定远民歌、九梓锣鼓、连江锁呐、乌盆记、兰花灯、钱杆子、池河雪片糕制作技艺、三和千张制作技艺、大救驾制作技艺、桥尾制作技艺、令狐塔庙会等),跑驴、早船、河蚌舞、黄梅戏、庐剧等44个项目列入定远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扶持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或民间艺人,申报成功省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人,市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人,认定县级代表性传承人计19人。在全县范围内设立3个县级传习基地,组建2支传习队伍。组织“非遗”传承人赴滁州、天长、全椒等地展演,其中省级项目“二龙戏蛛”在安徽省首届传统舞龙舞狮大赛中获得三等奖,第二届传统舞龙舞狮大赛中获得一等奖。
(二)挖掘收藏,建设农耕文化展示馆。一是建设了定远县农耕文化馆。馆址设在池河镇,全馆建筑面积1591平方米,收集农耕用具400多套,馆内设10大板块展示区,涵盖农耕文化、鱼桥文化、美食文化、非遗文化、民俗文化、节庆旅游文化等内容。展厅采用图片介绍、实物展示、场景再现等形式,重点展示我县生产技艺、耕作制度、习俗、节庆、服饰、语言、歌舞、建筑等农耕文化特色。二是在定城建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主要展示定远区域内的民间文学、戏曲曲艺、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美术、传统民俗、传统手工技艺等项目的经典非遗项目。三是在连江镇岳庄建成特色民俗文化馆。馆藏收藏明清以来的农耕民俗老物件800多件。
(三)开发利用,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一是利用藕塘民俗文化节、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节、定远古城龙虾美食文化旅游节、能仁庙会、元宵节、端午节等节点开展民俗表演、非遗项目展演等活动。二是利用文化遗产日、春节、旅游日、丰收节等重要节日,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农产品展销、非遗手工艺产品展销等活动,推介地方传统工艺产品,搭建交易平台。三是参加全省大比武。如“卜家喜宴楼”入选全省百家美食特色体验店,池河雪片糕、炉桥大救驾、炉桥鸡丝面和池河清蒸梅白鱼分别获得滁州市十大名点、十大名小吃和十大名菜的称号。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耕文化保护有限。千百年来,勤劳的定远人民在生产生活中创造了七千年的侯家寨文化、巧夺天工的农业景观响水坝、江淮特色老民居黄圩石头村、定文章、民俗民谚等丰富的农耕文化,但由于时代变迁,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等多遭破坏,有的有其名无其迹,有的正在面临消亡。目前,我县缺少县级大型的综合性博物馆,乡镇建馆数量极少,收藏的实物数量有限;池河馆实物少,馆藏条件较好;连江馆实物多,但馆藏条件差,实物极易损毁灭失。如馆内有一珍贵的文物为朱德的连长曾经使用过的送饭竹盒,但馆内收藏环境不佳。馆内还有部分衣服实物,无保护措施,极易损毁。一是农耕文化馆存在重建轻管现象。如连江馆建设早,馆藏丰富,但所有文物没有建档立册,民俗文化馆还没有合法手续,不在保护名册中。二是农耕文化遗址数量大,但发掘、保护有限,多数限于树碑立牌。如全县发现的221处农耕文化遗址之一的三甲村周家大庙内汉墓已发掘,墓口朝天,遗址无任何保护措施。三是收藏征集工作滞后。农村文物加速流失,如纺车、织布机、水车、农业器物等实物数量急剧减少,有的已经灭失。四是我县呈现无考古专业人才少、经费少、修复保护措施少、保护场馆少等现状,保护力量有限,保护措施单一。多数遗址发掘后,后续研究工作跟不上,信息发布滞后,社会普及率低。
(二)农耕文化传承困难。农耕文化诞生于乡土之间,多流传于民间,如民歌、农村蔑匠、泥匠、茆匠等技艺,多表现为口口相传,活态传承不能与活化利用有机结合,极易流失。一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民俗被现代生活、现代文化所取代,传统农耕生产生活方式失去了传承的内生动力。二是社会各界对传统农耕文化蕴藏的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社会价值缺乏科学完整的认识,地方政府对保护工作缺乏有力举措,多数传统村落在大拆大建变得面目全非,传统与现代混搭、穿越。三是城镇规划、乡村振兴中多注重环境建设,缺少文化版块规划设计,乡村民俗、古镇风貌、县域特色没有彰显,地方优秀传统农耕文化所蕴含的精神标识没有树立起来,乡村建设与社会治理、文明创建、淳朴民风等结合度不高,呈现出千村一面,吸引力、穿透力不强。 四农耕文化建设涉及政府众多部门,部门之间推诿、扯皮,造成保护问题长期拖延不决。
(三)农耕文化带动高质量发展乏力。当前,我县农耕文化建设仅停留在保护层面,文化产业没有形成,不能有效是带动地方发展。针对我县目前建成的三个展示馆而言,农耕文化没有与当地的旅游资源有效结合起来,没有带动当地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目前,美丽乡村虽美,但展示馆管理无经费、投入无资金,村民参与度不高,主体作用发挥不明显,农耕文化产业活不起来,无法形成文化产业或产业集群。
三、工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农耕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强调“赓续农耕文明”。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我们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把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有机结合起来,把我国农耕文明优秀遗产和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在传承保护中创新发展,让农耕文明展现新的魅力和风采,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一)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充分发挥国家、省、市、县四级“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作用,遵从国家宏观政策,做好项目申报,积极争取各级的项目资金。一要对标《定远县十四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细化保护与利用措施,明确年度工作任务。二是深度挖掘农耕文化内涵,广泛征集实物;各乡镇及农业农村局、文化旅游、水务、规划等政府相关部门合力做好挖掘、整理、保护等工作。三是做好建与管的工作。各乡、村可发根据实际情况建立展示馆,要注重后结管理工作。四是做好结合。做好“农头工尾”“粮头食尾”“畜头肉尾”等文章,丰富“定有良材”内涵,精心包装能仁白茶、藕塘花生、三和预制菜、梅白鱼等农产品品牌。
(二)拓宽创新发展思路。我们对农耕文化推陈出新、有效利用。一是鼓励镇、村或社会资本开发建设趣味农事体验区、农事研学基地等,开展沉浸式、穿越式、体验式活动,让农耕文化真正“活”起来。二是将优秀农耕文化资源转化为乡村发展的优质资产,创新开展更多贵州“村超”、内蒙古旅游攻略等活动,激发农耕经济的蓬勃气象和创造活力。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出一批黄圩古村落等传统村落,为非遗技艺、民间艺人搭建平台,带动当地旅游经济发展。四是精心策划二十四节气农事节庆活动,实现月月有活动、镇镇有特色、村村有品牌,把定远农耕文化活动特色打造出来。
(三)推进一批重点保护项目。开发利用江淮流域的特色农耕文化人文价值,保护好、利用好宝贵的流域文化遗产。一是研究制定侯家寨遗址公园、黄圩古村落、张庄村老民居等保护开发规划,动员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开发。二是多渠道筹措资金,利用村庄整治、美丽乡村、土地置换、文化旅游产业项目等方式筹措保护及开发利用的资金,力所能及地建设一批遗址公园。三是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乡村文化建设,因地制宜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志,把地方农耕文化融入其中。四是开展抢救性保护工作。扒掉半坍的屋顶,卸下漏风的窗户和破损的大门,翻新陈旧的老屋,守护住仅有的传统村落与建筑,尽可能地保护住传统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