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山麓的歌声
作者: 定远政协    发布时间:2022-09-07 14:37

打一锤来哼一声,哼声稻谷下田呀!呀衣呀!哈来呀!

打一锤来哼一声,哼声秧苗成功呀!呀衣呀!哈来呀!

打一锤来哼一声,哼声白米饭好呀!呀衣呀!哈来呀!呀依呀子嗨……哟号嗨!

迎春花开(莲蓬花、海棠花、水仙花)呀嗬嗨呀嗨 -哼-哼-哼-哼-哼-哼-哼-哼。”

这是上世纪三十年代流行于定远县藉塘一带的民歌《舂米号子》,歌曲真实反映了皇甫山麓的风俗民情,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劳动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藕塘位于定远县东南皇甫山麓的丘陵地带,山青水秀,景色宜人;林壑优美,蔚然深秀;藕塘东湖,碧波荡漾;郎峰湖畔,烟波浩淼;藕塘夜月,引人入胜。千年古镇,商贾云集;戍兵囤营,兵家重地。古有“令狐子伯发迹地”、“包公奇审乌盆记”之美传,近有抗日英雄谱、少奇同志在皖东留下千古绝唱。大自然的造化,千年古镇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孕育了藕塘民歌的成长,塔山儿女传唱了一代又一代。

我们耳边似乎又响起《秋水伊人》在诉说一对恩爱夫妻被战争害得妻离子散的凄惨故事。

“月残更尽,长夜难眠,怀抱娇女,望穿秋水,倾诉了满腔无尽的思念。

望穿秋水不见伊人的倩影,月残更尽,难忍情意寒!

往日的恩情只换得眼前的凄景梦魂无所依,空有泪满襟,几时会回来呀!

伊人呀!几时会回到家乡的田园!这天上的星影,点点的雅正,依旧是当年的情景。

只有你留下的女儿呀,异常的活泼天真,安慰我这破碎的心。”

这首民歌抒发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抒发了对战争的痛恨之情。

锋火岁月,贺渌汀等著名作曲家将《宝塔山下》(又名《大沙河畔》)、《送郎去参军》、《守长沙》、《黄桐庙战斗》等改编成话剧、歌舞剧、京剧等新剧目,增强了政治宣传功效。一曲民歌《解放桥》再现了 “母送子”“妻送郎”全家支前上战场的动人场面。

“三星没落公鸡叫,男歌女唱挤满道,头上戴着大草帽,肩上扛着小镰刀,河西去割庄稼。我天天经过那解放桥。解放桥,绿绿的高梁;红红穗,宽宽的河水;长长的桥,想那三年前送郎去参军,我两分别这一座解放桥。哥哥是前方的战斗英雄汉,妹妹也是后方建设立功劳!人人要是都来跟你们学,咱们的前途更美好。解放区桥是咱们的桥,咱们军队修好的桥。桥下的河水哗啦啦地响,欢欢喜喜经过那解放桥。”

此间,劳动人民还创作了大量反映人民疾苦的民歌。《十恨》倾诉了女子被婚姻枷锁束缚的痛苦;《苦媳妇》诉说了家庭女的凄惨生活;《小光棍》抒发丈夫对亡妻的悼念之情。四十年代流行藕塘一代的民歌《包办婚姻害死人》:“姐在房里挤个嚷嚷哎,包办婚姻害死人,我一天哭几场。一哭婆家无房产,二哭小郎没长多长,不象个人熊样……”。以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对包办婚姻的不满。

爱情一直是人类的永恒主题,战争祸乱崭不断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憧憬和向往。《想郎》、《瞧郎》、《瞧手绢》、《金鸡闹五更》、《岸畔上开花》《什么人引情郎》等均为三四十年代流行于藕塘一带的民歌代表作品,歌者或抒发女子思郎之情或郎思女之情;或托物起兴,以物寄托相思。 “西山如画对青青,雨融融风淡淡水盈盈。最喜春来百卉荣荣,好花弄影溪水流清。最怕春归百卉零零。风风雨雨缺残影。君既去新春寄思,莫负良辰美景密意有情。”民歌《花弄影》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海枯石烂不变心》唱道:“郎在那个山上唱一声哎,姐在那个山下歪耳听,唱歌的好比杨宗保啊,听歌的好比穆桂英啊小格郎子也。只有那个郎心和姐心哎,千山万水能相逢,山高也有人走路啊,水深那个也有摆渡人啊小格郎子也。郎好比牛郎河边站哎,好比天上那个织女星,月牙也有团圆日哎,海枯石烂永不变心啊小格郎子也。”

解放后,经过陈康锦、曹祥、刘文华等老艺人的精心创作,《九件嫁衣》、《黄桐庙战斗》、《芦荡火种》、《孟姜女》等陆续搬上舞台,极大地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而此时的秧歌小调《秧歌好唱口难开》、情歌《八段景》等早已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田间地头、山间树下、茶余饭后,到处传唱。 “小小紫竹细窈窈,留给我郎做把萧,小郎爱吹萧,上吹满天红,下吹跌断桥。”《送郎去参军》“送郎十里要回头,贤妻回乡生产要加油,三年打败美国佬,夫妻圆圈共白头。”《十二月对花名》采用男女对白式歌唱,充满生活气息。一时间,藕塘民歌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随着文化大繁荣、大繁荣进程步伐的加快,藕塘民歌也将纳入新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中,我们相信藕塘民歌一定会旧曲谱新词永远传唱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