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政协十届四次会议委员发言材料汇编
作者: 定远政协    发布时间:2019-01-12 10:25

目  录

1. 关于小龙虾产业的调研报告(定城镇党委委员 王增义)

2. 关于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藕塘镇政府办公室副主任、藕塘镇回民村党支部书记  韩东)

3. 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的思考(县文明办副主任  吴晓璐)

4. 进一步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应有作用(炉桥司法所所长 李朝船)

5.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县环卫所工作人员  柏正红)

6.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调研报告()拂晓乡副乡长  陈铭佳

7. 找准方向  精准发力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拂晓乡副乡长  高厚典)

8. 功能农业在民营经济中的新探索(安徽硒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雍飞)

9.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界牌集镇党委统战委员  朱先雪)

10.如何促进我县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定远凌飞学校校长  赵阳)

11.推进城乡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几点思考(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陆红梅)

12.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老年生活(县美协副主席  穆守松)

13.加强餐饮服务监管  切实维护食品安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会主席  李世和)

 

关于小龙虾产业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委员、定城镇党委委员  王增义

 

 县委、县政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坚持产业强农、绿色兴农,大力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加快发展小龙虾产业。经过对定城镇小龙虾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通过解剖麻雀,见微知著,为我县小龙虾产业的发展提出粗浅意见。

 定城镇是定远县委、县政府所在地,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全镇国土面积277平方公里,辖21个居委会、12个行政村,耕地面积20.1万亩,人口22万,其中农业人口6.6万人,是定远县乃至滁州市区域面积最大、耕地面积最多、拥有人口最多的乡镇之一。我镇居全县中部略偏北,东距江苏省南京市142公里、滁州市78公里,南距省会合肥市95公里,北距南北交通枢纽蚌埠市75公里,西距淮南市67公里。即将通车的宁淮高速公里纵跨东西,距开通的京沪高铁定远客运站仅12公里,近属南京、合肥都市圈,远融长三角经济圈。镇内有中型水库4座,小(一)型水库1座,小(二)型水库22座,各类塘坝1912口。其中5000立方以上塘坝462口,有效灌溉面积12万亩。

 小龙虾,学名克氏原螯虾,又称克氏螯虾、红色沼泽螯虾。原产北美洲,1918年由美国引进日本,1929年由日本引进我国,现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近年来,小龙虾在国际、国内市场十分火爆,价格不断攀升,销售供不应求,经济效益明显。

 一、小龙虾产业发展现状

 1. 规模得到迅速扩大。2018年秋季,小龙虾的养殖在我镇发展迅速,养殖及新增稻虾连(共)作总户数扩大至335户,总面积达8000亩,较2017年新增2500余亩。其中稻虾连(共)作大户17户(养殖面积超过100亩),面积达4812亩,主要分布在:解放、岗上、城南、程桥、宫集、双庙等村(居)。其他规模较小的散户主要分布在程桥村、丰收、宫集、民生、十八岗村、斋朗等村。

 2. 模式得到不断创新。为了响应省农委亩收千斤粮、亩增千元钱的“双千工程”的目标,我镇小龙虾养殖一部分采取稻虾连作和稻虾共作模式,虾池面积不超过原水稻田面积的10%。该模式为新发展养殖户普遍采用模式,一般为一次放足、定期起捕,也有采用多次放苗、轮捕轮放的。虾苗以内购为主,外购为辅,3月放苗,5月底起虾,6月中旬前收完放水整田种稻,水稻以提前育苗、人工插秧为主,搭配直播稻。特点是既不降低水稻产量,也能增加收益,田间工程投入不大。我镇小龙虾养殖还有一部分采取稻虾共作模式,近年来又发展有藕虾共作模式、芡实与虾共生模式。

 3. 市场得到不断拓展。我镇小龙虾总产量达1900多吨,除满足本地市场外,八成以上销往杭州、上海、合肥等大中城市。

 二、小龙虾产业存在问题

 1. 技术认识上的误区。小龙虾养殖对于成功者而言就是“低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对其他农户而言极具诱惑力。部分群众认为平时经常在臭水沟里看见,不需要多少技术就能养好,存在盲目跟风现象。

 2. 品种认识上的误区。有些养殖基地鼓吹小龙虾有杂交种,将品种神胜化,稻虾连作亩产量能达上千斤,部分群众不懈成本从外地购买所谓的好品种,结果投放后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目前为止,市场上还没有杂交种,影响产量的因素很多,主要以坡度的大小、水体的深度、水质的变化、饵料的投放以及病虫害的防治等技术因素为主。

 3. 生活习性上的误区。小龙虾具有打洞习性,生活的水中也需要一定的含氧量,而且水草是它们的天然饵料,水稻秸秆不仅是他们的天然饵料,也能提供躲避场所。部分农户不懂得小龙虾的生活习性,有的将稻茬全部推净,没有给小龙虾提供躲避场所;有的没有栽培水草,造成天然饵料不足,小龙虾相互争斗,自相残杀。水底部含氧量往往不足,投喂饵料时要投在水位较浅的地方。有的农户白天看不见小龙虾误以为小龙虾是在水底部吃食,就将饵料投在水深的地方,不仅造成饵料损失,而且带来水体污染。

 4. 田间工程上的误区。部分群众在挖虾池做埂时,没有要求挖机压平拍实,灌水后到处渗水,水位抬不起来。不仅给以后管理带来麻烦,而且造成水资源浪费,养殖成本上升。

 5. 繁殖次数上的误区。很多农户误认为小龙虾一年之中能繁殖2-3代,所以很多养殖户都在春季放种虾。事实并非如此,小龙虾一年只能繁殖一次,夏秋放种,春季可以放一部分苗,实行轮捕轮放。有的农户认为养殖小龙虾只要放一次种,以后年年都不需要投放新种子;这样小龙虾近亲繁殖,年数多了就会造成个体越来越小,产量越来越低。

 6. 季节供应上的短板。尽管小龙虾产业规模巨大,市场前景可期,但小龙虾一直以来都面临着供应链上的痛点:季节性限制、运输过程中的损耗等,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小龙虾季节性周期明显,夏季市场需求旺盛,进入冬季就急剧萎缩。由于小龙虾要过冬,一到冬天就缺少货源,因此一年只有4个月生意可做,一到淡季各地都会出现小龙虾店铺歇业或倒闭潮,“4个月赚,4个月平,4个月亏”是小龙虾行业的常态。此外,冬季由于货源奇缺,价格通常是夏天的数倍,并且产量极其不稳定。每年的6-7月上市旺季期间,小龙虾价格最低;春冬季上市淡季期间,价格逐渐提升。

 7. 长途运输上的问题。小龙虾在运输过程中易损耗是行业的另一大痛点。远距离的运输成本高,时间长,死亡率高,且长时间的运输影响肉质的口感,尤其是在活虾和死虾口感差异较大的前提下,小龙虾捕捞后的保存和运输,一直是制约整个供应链的因素之一。运输和保鲜的技术成本高,很多餐厅都选择在当地采购,也导致餐厅向外地扩张受到制约。目前少数几家配送大户尝试着速冻冷链运输,但鲜活冷链物流成本太高。

 三、小龙虾产业发展建议

 龙虾虽小,但蕴藏着巨大的商机,产业发展的潜力不可限量。我镇中小型水库、当家塘坝众多,水资源丰富;水稻种植面积广,适宜小龙虾稻虾连(共)作等模式的推广;交通便捷,物流配送齐全,发展小龙虾产业具有得天独厚条件。为促进小龙虾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特提出如下建议。

 1. 建立技术规范标准。水源是养殖小龙虾的前提,在水库灌溉区利用农田水利灌溉系统进行必要的提质改造,加强养虾用水的统一调度与管理,保证水源质量,提高用水效率。同时采取必要管控措施,进一步加强引导,有效避免“重虾轻稻”现象,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提升稻虾产业发展水平,建立技术标准规范是基础性工程,也是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有必要组织技术力量,开展试验示范,建立符合定远实际的稻虾生态种养技术标准,规范田间工程,确保稻虾双丰收。要在现有稻田养殖技术的基础上,学习外地育苗先进经验,研发池塘-稻田耦合育苗技术,采取强化亲虾培育、利用光温控制抱卵虾集中抱卵、建设育苗大棚集中孵化、增加保温设施等技术,确保小龙虾苗种错峰供应、延长供苗时间,增加塘虾供应量,促进商品虾均衡上市。

 2. 唱响定远龙虾品牌。在全县按照“民间组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积极组织网络经纪人、养殖大户、营销大户成立龙头企业和小龙虾专业协会,走“公司+基地(或中介组织)+养殖户”的模式。重点扶持和培植产加销一体化龙头企业,拓宽冷链销售渠道,拉长上市周期,提高经济效益;突破加工技术瓶颈、开发高附加值品种(如甲壳素等)。建立健全养殖基地与农户、加工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市场信息共享平台,推广订单生产模式,促进龙虾产业经济发展形成良性循环机制。并适时成立县级小龙虾行业协会,加强行业自律,搭建技术信息交流平台,协调各方面利益,促进有序竞争,规范经营和健康养殖。整合产业资源,唱响定远小龙虾品牌,推动小龙虾产业再上一个新台阶。

 3. 加强产业风险管控。一是药害风险。在稻田种植过程中,加强农药使用监管,筛选稻虾低毒高效农药品种,降低用药频次。要充分利用小龙虾对农药敏感、喜欢清新水质的特性,倒逼农业面源污染与养殖业污染防控治理,由政府主导型治污变成生产者自觉行动。二是疾病风险。养虾业对不少农户来说是高投入、高风险的产业,既有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又有养殖病虫害死亡的风险,尤其是5月份随着气温升高,虾田杂草腐烂造、细菌基数上升,造成铵氮上升、水质恶化,导致水体缺氧,出现小龙虾偷死现象,直接影响养虾效益。要大力推广普及先进养虾技术,强化水质调控,提高管理水平;同时鼓励保险公司增加涉虾险种,合理确定技术参数,发挥农业政策性保险的对冲作用,增强虾农抗风险能力。

 4. 拓宽产业政策扶持。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用足用活各级政府出台的产业扶持政策,充分激发虾农的养殖积极性,促进我县小龙虾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关于发展产业助推乡村振兴的几点思考

县政协委员、藕塘镇政府办公室副主任、回民村党支部书记  韩东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近年来,我县紧密结合定远实际,立足县情、民情、产业情,先后提出了“三色定远”“521”等发展战略,这些战略都把“产业发展”作为支撑,也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是,站在乡村振兴的高度来看,这样的发展还远远不够。

 一、存在问题

 一是农村基础设施农村水利设施老化、农村机耕道路不畅、承包地块小而碎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最后一公里”问题依然存在,仍是制约全县农村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

 二是土地流转规模受传统观念影响,农民惜地意识较浓,担心失去土地,宁愿粗放经营,也不愿意流转。有的乡镇流转了一部分或一小部分,但效果都不好,给土地继续大规模流转增加了障碍。如,藕塘镇冉周村潘国树流转土地560余亩,川心村汪飞流转土地300余亩,由于管理不规范、体量相对较小、科技含量低,两人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益一直徘徊在保成本状态,自己和被流转农户因“没钱可赚”而转租。

 三是社会化服务组织水平全县能够提供机耕、机条播、机插秧、植保、收割、烘干、收储等服务内容的社会化服务组织数量少、水平低,只能满足“家庭式作业”,难以满足农业生产发展需要,推动社会化服务“一条龙”任务艰巨。

 四是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转型升级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中,大米生产行业企业较多,近年来受市场、资金链等影响,经营不善,效益低下,有的濒临倒闭,农业加工企业发展市场前景不容乐观。

 二、几点思考

 党的十九大为全国人民擘画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着眼于现实考量,我认为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过程中,要以产业兴旺为重点,带动群众物质基础提升,促进群众就业增收,保障群众安居乐业。实现产业兴旺可以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突破。

 一要依托返乡农民发展产业,在字上下工夫。解决好这个问题,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事业,让乡土人才成长起来,更好地带领本地普通群众用自己的双手建设美好家园。另一方面需要将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请回来”,引导更多青年人返乡创业,政府给予他们资金政策倾斜,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创业就业环境。充分发挥返乡人员先进理念和资金的优势,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在就业服务方面,要不断加大城乡就业扶持,面向农村居民、企业新录用人员、退役士兵、大中专毕业生人群开展农业专业技术、农业科技示范、建筑等专业技术培训;我县自2007年以来面向就业困难的大中专应届毕业生,年均开发公益性岗位360个,开发基层特定岗位170个;建立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5个,年均新增加城镇居民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8000人。我们要在“人”字上做更多更好的文章,让更多的农民以及专业技术人才为定远的发展添砖加瓦。

 二要坚持绿色生产助推产业进步,在字上下功夫。必须坚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生态、绿色、高效、无污染农业。要改变农业粗放的生产方式,不能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搞发展。深入贯彻落实“五大发展”战略中的“绿色发展”理念,为群众营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必须坚持绿色发展,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结合我县大力开展的人居环境提升这一民生工程,进一步完善农村生活设施。以藕塘镇为例,截至2018年12月,全镇共投入资金113.8万元,投入机械403台次,组织人员3746人次对182个村民组进行整治,拆除652处9000余平方乱搭乱建,整治土地1355亩,清理乱推乱放共1109处,极大地改善了藕塘镇18个村居的人居环境。我们要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绘就新农村美丽画卷,为“三色定远”中的“绿色”添墨增彩。

 三要创新农业经营方式,在字上下功夫。在当前和未来很长的时间内,必须坚持家庭承包经营这一基本经营制度,完善土地“三权”分置,最大限度的利用、盘活我县土地多、资源丰富的优势,向“庞大的土地面积”要效益。因此,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以资源为基础,大力发展农户小规模、小农场、小合作社、小企业集成大群体式的专业化、区域化的农业生产基地,并培育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园区等市场主体。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是当前破解农村发展难题的有效途径。要通过强化合同管理,使他们与农户形成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同时,要防止“扶强除弱”造成小农户被边缘化。应坚持从当地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坚持“一镇一品”“一村一业”,因地制宜发展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绝不能将现代农业发展,简单等同为农户土地经营规模的大小,防止片面追求土地流转集中损害小农户利益。

 乡村振兴是一篇大文章,如何谋篇布局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大课题。

 

 

关于城市公共安全的思考

县政协常委、县文明办副主任  吴晓璐

 

 城市是人口聚集地,也是经济、政治、文化较为发达的区域,近年来,我县市区建设快速发展,城市人口不断聚集,2017年,定城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的18.2平方公里扩展到23.5平方公里,人口由15.6万人增加到22万人。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聚集,在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的问题,给城市公共安全带来了一些新的挑战。

 如何有效防范和处置突发事件,确保城市公共安全,应引起我们更多的思考与关注。

 一、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

 一般而言,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具有突发性、复杂性和破坏性等特点。

 (一)突发性。突发性主要表现在对于公共安全事件究竟能否发生、何时发生、破坏程度等往往难以预料。2018年1月25日,由青岛开往杭州东的G281次列车突发故障,紧急停靠定远站,大量游客滞留定远站,时至暴雪天气,突如其来的事件,考验着各方紧急应对能力。这一事件充分体现了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突然性的特点。

 (二)复杂性。公共安全事件往往是矛盾激化的结果,它充分体现了社会问题的复杂多变,通常会呈现出一果多因、相互关联、环环相扣的复杂状态。多变性,处置不当可加大损失,扩大范围,转为政治事件。突发事件防治的组织系统也较复杂,会涉及到不同的国家职能部门。

 (三)破坏性。公共安全事件往往具有较大的破坏性,通常以人员伤亡、财产损失为标志,包括直接损害和间接损害,此外,它还体现在对社会心理和个人心理造成的破坏性冲击,进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

 (四)可控性。值的注意的是,尽管城市公共安全事件复杂多变,难以调控,但是并不代表它完全失控,无法解决。城市公共安全事件还有一个突出特点是可控性,即通过对事态发展的控制,将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破坏力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并使之不超出范围。如在上述高铁故障事件中,大量滞留定远站的旅客遭遇暴雪天气,情绪急躁,为安抚旅客情绪,妥善处理后续事宜,推动铁路运行的尽快恢复,战胜暴雪天气的不利影响,定远县各个职能部门密切协作,积极配合铁道部展开救援工作,有效推动了铁路运行的恢复,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发展,体现了公共安全事件的可控性。

 二、我县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现状与隐患

 了解城市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有助于我们全面分析公共安全事件,那么,我县的城市公共安全形势如何呢?对此,笔者进行了一次走访和调查,结果令人忧虑。

 (一)从公众安全意识的角度看,城市公共形势总体较好,但是居民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宣传教育。我县流动人口相对较少,社会结构较为单一,长期的“熟人”社会,让居民有较强的乡土意识,缺乏防范心理,目前,我县已推进“一村一警3+2模式”,22个乡镇和98%的村社区综治规范化建设达到省级标准,较为安宁的生活环境使居民普遍缺乏公共安全意识。在笔者进行的一项社会调查中,63%的居民表示听说过公共安全事件,87%的居民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危害认识不足,59%的人认为公共安全事件不会发生在自己的身边,仅有17%的居民表示思考过公共安全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措施。

 不仅是普通居民对公共安全缺乏防范意识,很多职能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对公共安全事件的特点、破坏性认识不足,对公共安全事件的处置预案未经严格推论和演练,部门之间的协调处理能力有待提升。

 (二)从公共管理的水平看,城市公共场所、关键区域的公共安全问题有制度和人员的保障,但是总体上缺乏必要的防范设施与预警装置,部分社会管控措施流于形式。以校园安全为例,我县中小学学校为城市公共安全的重点区域,目前各校均设有保安室,并聘请专业人员来确保师生安全,但是学生上、下学时段接送家长等社会人员出入校园现象较为普遍,给校园安全带来较大隐患。这一时段的公交车上学生数量众多,部分中小学生在等候上车时,也缺乏秩序引导,存在推搡、拥挤等现象。

 防溺水教育在农村中小学已经常态化,但是由于我县留守儿童较多,防溺水形势依然严峻,农村中小学的安全管理与城市相比存在差距。以交通安全为例,在城市公交车上,司机无专业的保护装置,危机情况下的应急处理以及从业司机的心理调适也缺乏足够的培训和指导。以环境安全为例,我县境内有化工基地、西气东输管道,相关工业园区的废气污水废水的排放管理,也带来了一定的环境安全风险。此外,城市部分区域的地质结构复杂,安全监管难度大。

 (三)从城市发展现状看,随着我县发展速度的逐渐加快,城市存量风险大,新增隐患多。违法建筑、“三小”场所客观存在,“三旧场所”规划先天不足,建设标准低,消防设施欠缺,供电线路与电气设备老化严重;部分早期规划建设的水、电、气等生命线工程管线老化现象日增,出现泄漏、燃烧、爆炸的可能性逐步加大;电梯、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带病运行或超期服役现象逐渐增多。教育、医疗、住房、交通等基础设施和重点工程建设全面铺开,工程安全导致安全风险逐渐增多。

 此外,快速发展的移动互联网,也催生了一些网络安全事件,此类风险尚未引起群众的高度警惕,有关监管工作还存在真空地带。

 三、加强我县公共安全工作的建议与思路

 群众安全无小事,安全责任大于天。城市公共安全问题的长期性,持续性,需要政府各级部门持之以恒的常抓不懈,需要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不可有半点疏忽。

 (一)从城市发展思路看,应进一步转变发展理念。

 1. 秉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原则,遵循城市发展规律,把基础建设放在首位,优化调整空间布局,合理分布县域内学校、医院等公共场所,避免人口在部分区域的过度集中。如定城核心区域内实验小学与民族小学,建设小学与第二初中分别集中在同一路段,相隔仅二三百米,学生上、下学时,道路过于拥堵,应进一步优化中小学区域分布,化解潜在风险。

 2. 进一步摸排城市地质构造、城市工程建设情况,消除地质隐患、工程隐患。针对环境风险,应加强对化工企业的管控,完善危险品存储和运输专项规划,优化危险废弃物处置场所与危险品仓储区域选址管理。同时,应进一步推进盐化园区污水处理厂尾水治理工作,强化验收工作,加强乡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并督促有关机构高效使用,发挥功能。

 (二)从预防体制机制看,应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发挥大数据、智慧城市建设在公共安全方面的作用。

 1. 加强对城市公共场所的管理,明确各级机构的管理职责,将城市公共安全建设常态化,理顺各级安全管理议事协调机构的职能和运行机制。

 2. 针对学校、医院、超市、车站等场所,开展风险评估,对危险源进行识别分析,解决现存安全隐患,建立预警机制与应急处置机制。

 3. 多渠道发挥社会力量,进一步发挥志愿者在道路交通岗劝导、保障校园安全方面的独特作用,以弥补现有人力的不足。目前,县城内部分小学组建了家长护校队,各个路口均有交通安全志愿者,应充分利用此类资源,提升城市公共安全预防水平。

 (三)从公共安全的内在特点看,应强化城市公共安全的宣教工作,建设符合我县实际情况的安全宣教基地。

 1. 加强对中小学的安全教育、安全监管,进一步强化对农村中小学的防溺水教育等。目前,我县中小学已基本实现“安全教育平台”App软件的全覆盖,安全教育已进入信息化时代,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技术条件,强化城市公共安全教育,做到安全教育常抓不怠。同时,针对农村儿童信息闭塞的特点,应结合全县境内200多所留守儿童之家的资源和条件,打造城市公共安全教育平台,提高农村儿童应对风险的能力。

 2. 不断推进城市公共安全演练,引导群众广泛参与、共同建设,推进国民安全素质提升。针对地壹街、高铁站、县总院等关键区域,开展有针对性的公安安全演练,以应对各种可能发生的风险。

 3. 加强公共安全领域教育体系建设,在条件成熟时,可建设城市安全体验馆,进一步增强群众的公共安全意识。

 (四)从公共安全发展态势看,应强化公共Wi-Fi安全管理。

 1. 对提供无偿上网的场所实行安全认证制度,强化网络监控,发现问题可以实现追溯与取证。

 2. 加强公共Wi-Fi使用安全教育,特别是在购物支付时,要设加密方式,确保交易安全。

 

进一步发挥“一村一法律顾问”应有作用

县政协常委、炉桥司法所所长李朝船

 

 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民生领域法律服务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方式,创建“一村一法律顾问”制度,打通法律服务基层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是司法行政机关对律师服务社会的新要求。

 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重视下,我县“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全县258个村(社区)全部配置了村居法律顾问,覆盖率达100%,为维护基层和谐稳定,推动法治定远、平安定远建设做出了积极贡献。法律顾问为村(社区)提供法律意见、建议1200余条,进村(社区)举办法治讲座390余场,接受群众法律咨询(电话咨询)2.6万余人次,参与调处、化解各类矛盾纠纷350余起,为困难群众提供法律援助300件,为不符合援助条件的减收律师费用诉讼案件240件,妥善处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等群体性纠纷30余起。我县的“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得到了省、市的肯定,《安徽日报》、《安徽法制报》分别作了专题报道。

 “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是在新形势下,对公共法律服务方式的探索和尝试,没有现成的模式或者经验可借鉴,因此,在实际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是奖惩考核不够完善,不够到位。自工作开展以来,我县先后出台了《关于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的意见》《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绩效考评办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补贴办法》,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出现了司法行政机关单打独斗的现象,乡镇、村居未能有效参与进来,部分考评内容不够完善,不具备可操作性。虽然法律顾问都签订了顾问合同,但缺乏能动监管,对法律顾问的履职情况未能进行有效考核,制约了工作的开展,法律顾问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二是律师积极性不高。目前,律师队伍以提供有偿法律服务为主,同时需要完成具有公益性质的法律援助任务。村居法律顾问作为政府的一项惠民工程,具有公益性质,律师提供此项服务体现更多的是一种社会责任。然而,随着法律顾问的工作量不断增加,不仅要开展法律咨询、法治宣传、人民调解工作,还要根据安排参与村(社区)的信访工作。虽然能够获得一定金额的补助,但与律师代理案件的代理费以及担任企业法律顾问的顾问费相比,存在较大差距,所以律师主动性不强、积极性不高,律师不愿投入过多的精力、拿出更多的时间主动参与此项工作。

 三是律师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服务质量不高。目前我县有84名律师(包括14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律师与服务对象之间供求存在矛盾,还无法实行双向选择,只能根据实际情况配置,每名律师担任2-4个村居法律顾问。由于自身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在提供服务时,有些律师不尽职尽责,有的有抵触情绪,甚至有少部分律师至今未开展工作,对此,部分村居有不少意见。日常工作中,我们就接到反映,少部分法律顾问不尽责,村居负责人要求更换法律顾问,更有个别乡镇反映有的律师基本上没有进村开展法律顾问工作。

 四是部分村居认识不到位,工作衔接不畅通。在现实生活中,打官司都喜欢找熟人,很难信任陌生律师。而顾问律师与村居及群众之间没有形成一种信任与默契关系,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法律顾问作用的充分发挥,要获得彼此信任还需一段时间的磨合。律师开展工作,需要村居做实基础性工作,在律师与群众之间架起沟通和联系的桥梁,由于部分村居认识不到位,对法律顾问开展工作不配合、不支持,加之村居事务繁忙,不能及时收集群众的法律需求,而律师的实际工作状况又不可能挨家挨户去收集群众法律诉求,导致法律顾问进村时没有办法开展工作,不知所措。

 五是宣传力度不大,群众知晓率不高。虽然“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已在我县实现全覆盖,但由于平时宣传力度不够大,群众知晓率普遍较低。有些群众甚至没有听说过政府为他们聘请了法律顾问;有些群众对法律顾问能够提供怎样的法律服务以及是否收费等情况不了解;有些群众即使有法律需求也不知道与村居或法律顾问联系寻求法律解决,从而导致盲目走信访程序的老路。

 推动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必然要求,因此,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是新形势下促进全面依法治国的现实选择。为此,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要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接受群众监督。“工作干得好不好,群众说了算。”建议把村居、服务对象等纳入考核评价主体,乡镇积极配合,同时加大考核力度。考核时,多听取所在村居以及群众的意见,充分接受群众的监督。对工作成绩突出、村居干部群众满意度高的法律顾问予以表彰奖励,并通过各种媒体对优秀法律顾问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对工作敷衍、服务质量差、群众投诉多的法律顾问进行通报批评、暂缓执业年审建议等处理;根据偏远程度、服务对象人数、服务次数等情况,逐步提高法律顾问的工作补助标准,以最大限度地调动村居法律顾问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只有这样,才能便于对法律顾问工作进行有效考评,从而更好地推动工作的落实。

 二要加强对法律顾问职业道德与业务素质方面的培训。“穷不忘操,贵不忘道”。做一个好律师,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高尚的职业道德很关键。强化思想道德培训,提高律师职业素养对于提升和完善“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很重要。通过培训,逐步提高顾问律师的思想政治素质、职业道德操守以及与农村相关的法律业务水平,提高服务态度和服务质量。如我县著名的援藏律师陈贤,主动请缨服务期满后到炉桥镇最偏远的村居开展“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虽然我们不能要求每个律师像陈贤一样以用法治思维表达公益情怀,但至少要树立大局意识、为民意识和恪尽职业操守,主动完成公益性质的法律服务,承担起律师的社会责任。

 三要加强村(社区)与法律顾问的沟通联系。乡镇要明确1名村居工作人员,作为联系律师和群众的纽带,收集村民的法律需求,在律师进村服务时提供必要的指引;村居工作人员要强化服务意识,对有法律需求的群众要及时告知法律顾问联系方式,做好律师与群众的对接和联系工作;村居对自己的法律需要或者需要召开法治宣传时提前与律师对接,沟通办理时间;律师进村前提前与村居沟通,确定进村时间,及时驻村为群众提供法律服务。

 四要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知晓率。拓宽宣传渠道,除通过报纸、互联网等媒体宣传外,还可以通过扶贫帮扶走访、村(居)民代表大会、综治干部走访、发放宣传手册和宣传单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地加以宣传,做到家喻户晓,特别是要通过“双提升”和平安创建活动进行大力宣传,扩大“一村一法律顾问”在群众中的知晓度,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让“一村一法律顾问”工作深入人心,取得更好成效。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优化城市人居环境

县政协委员、县环卫所工作人员  柏正红

 

 环境卫生管理工作是城市管理工作中一项基础工作,做好城市环境卫生管理工作,为市民创造一个干净舒适的良好生活工作环境,不仅是创建文明县城需要,更是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软环境,也是推动经济文化跨越发展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对环卫工作高度重视,加大了经费投入,通过环卫部门的精心管理,城区环境卫生质量有了明显提升,城区居民生活卫生环境得到了改善。城区环卫作业由过去的人工“扫”转变为机械“洗”,主次干道路面冲洗见本色;道路两侧基本无杂物;垃圾收集实行桶装车载;垃圾压缩后密闭运输,减少二次污染;生活垃圾100%实行无害化、资源化处理;通过一系列综合管理措施,城区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较大改观,但由于种种原因,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存在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我县环境卫生在县委县政府大力支持下,城市环境卫生面貌得到了较大的改观,但由于诸多客观原因的限制,环境卫生与创文明县城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主要有:

 1. 认识不足。市民环卫意识需增强,广大市民期盼有良好的卫生环境,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一是思想认识不到位。多数市民总认为环境卫生就是环卫部门和环卫工人的事,与已无关;二是行为不雅。定城是我家,环卫靠大家,人人都应增强卫生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少数市民骑着电瓶车、摩托车抛投垃圾,部分垃圾抛投在桶外;沿主次干道两侧沿街商铺70%店主无撮簸和垃圾桶,店内产生的垃圾用扫帚直接扫出店门外,风一刮有色垃圾乱飘乱飞,当有人指责此行为时,部分人员反驳称:我不乱投环卫工人就失业了;三是参与意识不强。“门前三包”是文明创建的基本做法,提倡人人参与,而现实这一基本做法只是纸上签订“门前三包”合同,实际没有行动。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公共环境卫生意识较为淡薄,乱倒垃圾、乱停乱放、乱种乱栽,随意损坏环境卫生设施等现象时有发生,少数人治理,多数人污染现象依然存在。

 2. 管理不到位。城区环境卫生质量的提升靠管理、靠多部门综合管理方能见成效。一是职能部门管理缺乏持之以恒。清扫保洁是一年365天,每天要开展的一项基础工作,半天不可忽缺,城区道路主次干道的主路面的确较为干净,但部分非机动车道、人行道以及背街后巷清扫的不够彻底;二是流动摊点经营撤离后留下的垃圾污染路面,流动摊点只经营,不管理,不备垃圾桶,经营时产生的煤渣灰,洗碗水随手乱丢乱泼,油污严重污染路面,清扫保洁难度大,特别是学校周边摊点多,污染面积大;三是建筑施工地进出材料抛撒遗漏严重,对路面造成二次污染,相关职能部门看上去都在管,实际上没管到位,或管理滞后,如渣土运输应在运输过程中加强监管,减少抛撒遗漏,在实际运行中是污染了后再监管。

 3. 投入不足,环卫基础设施不配套。一是公厕数量不足,建设档次不高。在新老城区,特别是老城区没有合理规划垃圾中转站和公厕,造成垃圾中转难,市民入厕难。按规划要求,城市居民集中区每平方公里应不少于3座水冲式公厕,应有60—70座公厕,而目前实际建成投入使用的不足50座,公厕在建设过程中除选址难以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新建的档次不高;二是道路两侧果壳箱投放数量少。按规定主次干道两侧每70米左右应投放一个果壳箱,方便行人投放纸屑、果壳等垃圾,而我县城市主次干道两侧投放道路未普及,投放数量少,投放的档次低,给行人乱丢垃圾找到了理由。

 4. 环卫工人老年化严重,待遇得不到提升。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面积逐年扩大,居民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对城市环境卫生质量要求也越来越高,环卫工人工作量也相应增加,而环卫工人工资增加与之不匹配,年轻人对环卫岗位无兴趣,往往就业的是60岁以上老人,环卫工人工资每月只有1500元左右,工资收入与付出不成正比。

 二、几点建议   

 1. 强化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市民环境卫生意识。利用广播、电视、微信平台等多种形式进行宣传,形成大范围、高频率宣传声势,积极引导居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垃圾袋装,定时定点投放;发动组织社区居民积极参与日常环境卫生,逐步落实门前三包;坚持创文明县城行动与宣传教育紧密联系,由相关部门牵头不定期开展中、小学“小手拉大手”活动,向乱仍垃圾不说“不”,争做文明市民。

 2. 完善制度,加强管理。一是严格按招标文件和合同,加强对中标公司的管理。逐路定岗核人,将定岗人数、作业人员身份证复印件和作业人员岗位顺序建立台账,不定期检查核对;安装GPS定位,将每辆作业车运行线路、作业时间、作业频次等建立档案,不定期检查,确保每辆车在规定的作业区域内按规定频次作业,充分发挥机械化作业作用;在落实人员和机械的基础上,完善考核办法,制定《城区清扫保洁质量考核办法》,将环卫所所有管理人员明确到责任督查区域,加强巡查、督促、指导,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不留死角和盲区,千方百计提升环卫作业质量;二是相关部门相互沟通,互相支持配合,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公安、国土、规建、城市行政管理等部门要加强沟通,相互支持配合,对乱摆摊点不按规定线路、规定时间、地点进出材料的施工工地,依据相关法规上限处罚。各部门充分发挥智慧城管平台作用,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置。

 3. 积极争取财政资金投入,完善环卫基础设施。一是积极与规划、土地等相关部门沟通,争取在城市建设中将环卫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二是每年县财政至少要投入200万元左右新建1—2座公厕,改善提升2—3座公厕,方便市民生活;三是每年购置一定数量的果壳箱,投放2—3条主次干道中,逐年完善,使城区主次干道两侧普遍投放,方便行人投放纸屑、果壳等垃圾,解决乱丢乱仍问题;四是建议县政府在2020年年底前新建餐厨垃圾处理场,解决餐厨垃圾终端处理问题。

 4. 逐步提高环卫工人工资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一是落实环卫工人工资要按月发放,同时确保工资标准不低于本县最低工资标准的110%;二是督促中标公司加大机械设施的投入和使用范围,努力减轻环卫工人劳动强度;三是督促中标公司规范用工,人人购买意外伤害保险,符合条件的员工购买五险一金,吸引年轻人上岗,解决工人后顾之忧;四是多方改善环卫作业条件,提高环卫工人待遇,增强岗位吸引力,改善环卫工人年龄结构。

 

 

关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委员、拂晓乡副乡长  陈铭佳

 

 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是党中央的重大部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

 2017年以来,我县以“三大革命”专项整治为重点,深入开展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实现了垃圾治理全覆盖,采用EPCO模式实现了乡镇建成区和中心村污水处理,采用户用厕所建设、改造结合粪污治理方式实现了改厕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层层监管的良好局面,农村环境状况、基本公共服务和农民精神面貌都有了显著改善。但依然存在一些短板:

 一是受到地理位置、环境基础、重视程度等因素制约。全县各乡镇、乡镇内各村组整治工作进展不平衡,人居环境质量难以满足新时代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对生态宜居环境的需求。

 二是受到资金投入、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因素制约。污水管道和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农村污水收集处理系统不够完善。粗放式的排放方式和极低的收集率,导致的生活污水特别是化肥、农药、养殖等生产污水的露天径流和地下渗漏,极易造成地表及地下水污染,成为整治工作的突出难点,也是改厕、污水治理工作难以根本见效的制约瓶颈。

 三是受到责任落实、过程监管、群众素质等因素制约。生活垃圾“清集转运处”落实不到位,资源化处理利用程度不高。特别是在垃圾分类和垃圾回收方面,部分农村居民受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限制,仍然没有明确的概念,将可分解与不可分解、可回收与不可回收、有害与无害的生活垃圾混为一体随意乱丢乱放,实现垃圾合理回收利用的难度较大。

 四是受到环境意识、政策宣传、奖惩机制等因素制约。一些地区农村居民缺乏参与农村公共区域环境整治和维护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不强。屋舍乱建、柴草乱堆、粪便乱丢、垃圾乱倒、杂物乱放、畜禽乱养等现象仍然普遍存在,既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破坏,也给整治工作带来了较大难度。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充分发挥规划引领,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

 一要充分认识到制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规划的重要性,按照具体目标和重点任务,以行政村为单位,分区域、分年度、因地制宜地制定并落实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行动方案》。二要切实依据发展基础、村庄分布、人口聚居、风俗习惯等特点,始终遵循适宜性、功能性原则,充分考虑整治所需的硬件设施。三要充分调研群众需求,以“满意度”为导向,科学划定整治重点,明确路线图、时间表,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一村一品”乃至“一组一品”。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设施

 一要充分发挥政府绝对的主导作用,根据整治需求和整治内容,科学计算成本,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党小组活动室、村组道路、污水管网等公共服务场所和基础设施建设,试点建设粪污、秸秆原料收集、仓储和预处理,厌氧消化,沼气利用,智能监控等系统。二要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的有效方式,支持村级组织、农村“工匠”带头人和具备法人资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社会组织、公益性服务机构等承接村内环境整治、村内道路、植树造林等小型涉农工程项目。简化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项目审批和招投标程序,降低建设成本,确保工程质量。三要积极创新融资机制,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依法盘活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宅基地及空闲农房等途径筹集资金,引导与鼓励社会团体、企业和个人以捐款、结对帮扶或特许经营等方式积极参与到整治工作之中。

 三、突出环境整治重点,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成效

 一要构建我县特色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生态种植,减少化肥、农药污染,有偿回收废旧地膜和不可降解薄膜。完善农村人居环境污染治理的路径,强化环境监督,加大对污染处罚力度,严格防控城镇污染向广大农村的转移。二要重点实施污水治理,加强源头减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不断提高处理水平,确保达标排放。以“河长制”为抓手,重点清淤疏浚房前屋后渠道,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确保消除黑臭水体。适度延伸,优先解决建成区和中心村周边污水纳入污水处理管网收集和设施处理问题;管网先行,切实加强农村改厕与污水治理的有效衔接;“关停搬迁”,坚决杜绝禁养区、限养区内规模养殖、随意养殖现象。三要进一步压实工作责任,把现有的县考核拓展为乡考核、村(社区)考核,加强过程监管,建立以农户为单位的日常监督管理奖惩机制。

 四、加强管护模式创新,实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保障

 一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健全村民自治机制,以行政村为单位成立环境卫生监督组。明确环境责任范围,庭院内部、房前屋后环境整治由农户自己负责;村内公共空间整治以村民自治组织或村集体经济组织为主,主要由村民投工投劳解决,鼓励村民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全程参与农村环境整治规划、建设、运营、管理。二要以农村环卫二轮招标工作为契机,综合运用先进的保洁公司及人员管理制度、垃圾处理设备和分类处理工艺,以满足不同区域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需求,以便更好地服务于整治工作。三要充分利用扶贫夜校、职业学校等培训机构和师资力量,定期组织开展专业化培训,利用公益性岗位平台,培养出运行维护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当地村民。

 五、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提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自觉

 一要建立有效的参与机制,提高农村居民的认知水平,增强农村居民的主体意识、责任意识和参与意识,并持续维护治理成效。二要拓宽有效的宣传渠道,制作刊播富有乡土气息、符合农民审美情趣的优秀公益广告,创作小品、戏曲、舞台剧等农村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专题“送戏下乡”活动,广泛宣传推广我县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等,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三要组织开展农村美丽庭院评选、建立环境卫生光荣榜等活动,将村庄规划管控、环境卫生、村容村貌、公共设施管护等要求纳入村规民约,在村庄净化、庭院清洁、秸秆堆放、垃圾兑换、外墙美化等方面实施“以奖代补”,增强村民保护人居环境的荣誉感和积极性,培育出人人关心生态、关心环境、关心卫生的农村社会新风尚。

 

 

找准方向、精准发力,以产业振兴助推乡村振兴

县政协委员、拂晓乡副乡长  高厚典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作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产业兴旺发展是支撑乡村振兴的源头。只有产业振兴,“农业强”的基本目标才会落到实处,“农村美”的物质基础才会不断夯实,“农民富”的根本目标才会得以实现。

 一、坚持政府引导,大力培育支柱产业的集约化水平

 支柱产业是一地经济发展的主心骨,龙头企业是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县域经济要发展,必须要大力培育、不断壮大农业支柱性产业和龙头企业,强化“主心骨”,找准“火车头”。

 定远县是全国商品粮油生产基地县、全国瘦肉型猪生产基地县、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全省畜牧生产十强县,常年粮食产量11亿公斤以上,常年生猪养殖近200万头、出栏150万头,我们要立足县情,统筹资源,发展“撑得起”支柱性产业,培育“走得出”的农业龙头企业,打造“叫得响”的拳头产品,做好产业发展这篇大文章。在打造支柱产业上,坚持政府引导,政策支撑,企业(大户)带动,农民参与的发展模式,坚持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发展方向,摒弃粗放型、同质化、低附加值的发展方式,注重农产品的品质提升、综合开发和深度加工,延伸产业链条,大力推广高品质、绿色优质的农产品,大力发展集约型、规模化、高附加值的支柱产业,立足我县实际,发展粮油、生猪、稻虾等为依托的3-5个支柱产业,打造全县经济的“主心骨”,使定远粮、定远油、定远猪、定远虾以及更多定远产品辐射全省,走向全国。

 二、发挥比较优势,大力推动特色产业发展

 以“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为依托,注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发展特色产业时,既要突出特色,体现特色,又不盲目求异求新,可以一个乡镇,一个村发展一项特色产业,也可以几个村,几个乡镇联合起来发展一项特色产业。

 我县有定远卤鹅、三和千张、能仁粉丝、池河麻油、藕塘花生等诸多特色农产品,但以这些特色农产品为依托的特色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存在规模弱小、品质不一、分散经营、市场认可度和知名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有的甚至没有形成产业,只是“单打独斗”,零星出售。特色产品要形成特色产业,规模是关键,而规模扩张的关键是产品的高品质和标准化。要鼓励和支持特色农产品工艺传承人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来传承和推广,摈弃“密不外传”的旧思想,可以通过申请专利和政府补贴的方式鼓励工艺传承人举办培训班传承工艺,让传统工艺发扬光大,保证产品的品质,做到标准化、“同质化”,从而实现规模化。通过成立农业合作社和企业等新经济形式发展壮大特色产业。

 三、注重统筹协调,大力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发展农业产业时,要转变发展理念,拓宽发展思路,注重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和精深加工,鼓励通过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农业“接二连三”,促进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

 在农产品的加工上,注重多重加工,综合开发,精深加工,形成系列产品,比如花生,可以通过不同的加工方式加工成烘烤花生、水煮花生、炒制花生、油炸花生等,也可以加工成奶油、咸干、五香、卤味等不同口味的花生,同时还可加工成花生果、花生油、花生酱、花生蛋白粉等不同层级和类型的产品。注重产品的综合开发可以形成多层次、立体化的产品开发模式,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发展新产业,新业态上,要注重发展休闲观光、农耕体验、民宿旅游、健康养老等延伸产业,促进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注重体验式、互动式项目发展,念好“旅游经”,打好“乡情牌”,使乡村“观之有景、食之有味、玩之有趣”。

 四、加强宣传推广,大力提升农产品的品牌化、市场化水平

 酒好也怕巷子深,产品好也要“叫得响,产得出,卖得动”,这就需要从产品的市场化、品牌化上下功夫,从产品的宣传推广上下功夫。要积极鼓励引导定远特色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实现规模化生产经营,注重注册商标的使用和保护,不断提升品质、取得口碑,培育定远品牌,宣传定远品牌,不断提高定远特色农产品的市场化和品牌化水平,让“定远品牌”走出安徽,走向全国,成为优质品牌的代名词

 

功能农业在民营经济中的新探索

县政协委员、安徽硒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  雍飞

 

 功能农业是指农产品的营养化、功能化,它是通过生物营养强化或其他生物技术手段使农产品具备保健功能性。功能性农产品(食品)一词是近几年来使用频率相当高的一个名词,在我国轻工业中长期发展纲要有关“食品工业科技发展战略目标”中曾提出“调整食品工业和产业结构,开发方便食品、功能食品和工程食品等各类新型农产品” ,也提出了“ 功能农产品和功能食品 ”这一概念,说明了它是未来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趋势之一。

 自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现代生物和绿色营养强化技术研究,挖掘开发具有保健功能的食品”后,业界便掀起了一股热潮。功能农业相关表述首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意义重大,各地在面对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新命题时,缺乏突破,而功能农业很好地适应了人们对科学膳食的高要求,人们在“绿色”的基础上更要追求营养与功能。也正是人们对于这种集营养、功能于一体的膳食材料的追求,催生了现代农业中新兴的“功能农业”。而我致力于的富硒农业也是功能农业的一个分支。

 11月26日上午,安徽省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大会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召开。会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特别是亲自主持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宣示了“两个毫不动摇”的一贯立场,表明了民营企业和民营企业家是我们自己人的鲜明态度,指明了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的发展导向,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犹如浩荡东风把民营经济带入了又一个发展的春天。民营经济是我国经济改革的内在要素,是推动发展的主力军和转型发展的动力源。如何在民营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将功能农业的优势发挥极致,促进功能农业相关企业的健康发展,我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提高功能农业相关企业的准入门槛。因为无论是功能农业还是功能农业所生产的产品,都应当是绿色的、优质健康的。事关人民群众舌尖的安全,提高功能农业相关企业的准入门槛,就能有效从源头扼制以次充好、竞争力不强的功能农业相关的民营企业进入民营经济的大潮中。

 二、合理整合功能农业相关企业的资源。功能农业的农产品比较多,应运而生的企业也就多,如果不加以整合,重复成立企业,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影响到以后企业的经营效益。打铁还需自身硬,通过整合功能农业相关的企业的资源,不仅有利于企业的长足发展,还可以让企业的发展带动更多人就业。

 三、政府要加大政策扶持。功能农业相关企业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企业,想要在民营企业中有所发展壮大,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民营企业中的功能农业相关企业很多是小微企业,政府应该鼓励、扶持、促进这些小微企业发展,对这些企业给予税收、收费等减免、优惠政策。要多出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创新研发、融资扶持等方面的利好政策,让民营经济中的功能农业相关企业能够发展、壮大,给农业企业带来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当前的“三农”问题。

 我县是农业大县,农业相关企业的发展会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通过对功能农业相关企业的整合、扶持,不仅能带动企业本身的发展,也能解决当地人的就业问题,更能为解决“三农”问题带来新思路。

 

 

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调研报告

县政协委员、界牌集镇党委统战委员  朱先雪

 

 党的十九大把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国家战略提到党和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并对具体的振兴乡村行动明确了目标任务,提出了具体工作要求。中国过去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国,中国社会是一个乡土社会,中国文化的本质是乡土文化,故而,振兴乡村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中国走出“中等发达国家陷阱”,坚持五大发展理念,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我县乡村振兴存在的问题

 深入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必须以问题为导向,找出乡村发展的差距所在,补齐短板,才能不断缩小城乡差距,逐个问题逐个环节地解决农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近年来,特别是脱贫攻坚进入决胜期以来,我县坚持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持续深化农村改革,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支农惠农政策扶持力度,全县农业和农村工作实现健康稳定发展。但在乡村振兴问题上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村庄空心化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尤其是城市化的资源正向吸引力,大量农民工外出,造成我县农村人口“空巢化”,各乡镇普遍出现“精兵强将走四方,老弱病残务农忙”的局面,留下的基本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加之近年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建设、异地扶贫搬迁等,农村“人走房空”。

 二是资源闲置化正因“打工潮”“搬迁潮”的出现,乡村有限的资源流向县城和集镇,农村以“土地”为核心的大量资源闲置。近年来,我县不断推进土地流转,全县约五分之一的土地流转到大户手中,但仍有大量边远地区的土地撂荒。同时,农村拥有非常贵重的青山绿水、老村老屋,名胜古迹,农村匠人等乡村资源,但利用不好,大部分乡村宝贵资源未被激活,或激活效果不明显。

 三是产业薄弱化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产业的振兴。目前,我县能称得上支柱产业的仅有大棚蔬菜、生猪等,还未形成规模化,绝大多数农民仅搞传统的种植、养殖,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活跃度差,与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不符,农业效益不好。就整个县的产业结构来说,农业发展矛盾突出,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脱节,农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不好。

 四是文化荒漠化从我县目前的现状来看,近年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农村洋房不断涌现,一些老宅子、庙宇、祠堂已销声匿迹,马灯、风箱、轱辘、碾盘等不复存在。时代进步了,一些古老的风俗习惯,如婚丧礼俗仪式等,均无人继承,也渐渐消失。正是由于这些传统建筑和农耕文明的缺失,新一代青年人记不住乡愁了,对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和美好回忆丢失了,世俗、虚荣、攀比正一步步吞噬着勤劳、朴素、善良、崇知的农村人的优秀品质。

 五是人才紧缺化目前我县除农村劳动力短缺外,农村人才短缺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定远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产品相对丰富,但农产品的附加值低,加工转化不足,基本停留在卖初级产品阶段。发展乡村旅游、农村电子商务等,都是未来乡村发展的重要产业,但旅游人才、电商人才、管理服务人才都十分匮乏,这将都是制约我们发展的最大短板。

 二、近年来我县为振兴乡村采取的措施

 当前,我县正处于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中。根据国家统计局2018年的统计公报,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58.52%,预计到2020年城镇化率将达到60%。如何处理好城乡一体,避免城市化进程中的弯路,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城镇化之路。近年来,定远县委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一是加强农村基础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围绕“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着力深化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制度改革,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乡镇级全覆盖。严格落实“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政策。积极稳妥推进大桥、连江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试点工作。

 二是创新农业购买公益性服务改革。加快建立工厂化育秧、无人机植保、机械化作业、秸秆集中收储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切实抓好农田水利综合改革试点,完善投入、产权、建设、管护、水价、节水等六项机制,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定远经验”。

 三是在环境整治面上实行市场化。投入0.42亿元开展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聘请专业保洁公司负责镇村两级常态化保洁工作,年清理垃圾近10万吨,实现了镇村全覆盖,全区域开展环境整治。在点上实行常效化,所有城区“脏乱差”现象得到了彻底根治,打造了清新秀丽的宜居环境。

 四是培育新型农民。推进国家第三批结合新型城镇化开展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试点,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大力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依托省内外农业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培育一批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科技带头人。

 五是大力开展脱贫攻坚,助推乡村振兴。2018年是我县贫困县摘帽的重要一年,定远县坚定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贫困县退出统揽脱贫攻坚,着力推动全部精力、全部力量、全部资源向贫困县退出集聚。开展了房屋安全鉴定“户户到”、饮水安全鉴定“户户查”、农村医疗保险“户户缴”等一系类聚焦“三率”抓精准工作;推进“四带一自”产业扶贫,强化“三业一岗”就业扶贫,推广“一自三合”小额信贷扶贫。着力练好内功、提升弱项,进一步夯实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基础工作

 三、对我县乡村振兴发展的建议

 一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解决人才问题。不论是乡村振兴还是工业振兴,都需要一支具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因此选好基层党支部领头人,配强支部队伍,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改革发展中的领导核心作用是首要任务;其次要充实乡镇农业干部队伍,提高农业干部专业技术水平,激发农业干部工作激情,为实现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

 二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改善乡村人居环境。垃圾是不卫生、不文明的标志,也是农村环境脏乱差最突出的表现。要改善农民居住环境,加快农村环卫设施建设。此外,要加大环保宣传力度,不断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和环保知识。同时还要建立一个乡村环境保护的长效管理机制,使乡村生态环境保护走上一个规范化、制度化的道路。  

 三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大力发展产业。加大对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宣传力度,通过精心的销售策划,扩大其知名度;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对产业条件成熟的村先行项目策划和实施,做到成熟一批发展一批;通过农业产业的发展壮大,吸引当地一些外出务工农村青年回家乡企业务工。农村青年返乡越多,农村的“三留守”人员就越少,长期驻守农村的老人、妇女、儿童便能得到家人的长期关爱,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将大大提升。

 四是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要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做好调查研究,通过深入走访了解群众对乡村振兴的盼望是什么,他们急需解决什么问题,做到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充分发挥基层群团组织作用,可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农村居民娱乐生活,通过喜闻乐见的活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引导群众支持产业发展;可通过系列先进人物评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带动广大村民传承尊老爱幼、勤劳善良、勤俭持家的传统美德,并促成农村居民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让农村真正成为生态优美、产业兴旺、邻里和睦、百姓富裕的大美乡村。

 

如何促进我县民办教育事业健康发展

县政协委员、定远凌飞学校校长  赵阳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国家“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指导方针,民办教育事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县共有民办教育机构80多所,其中有办学许可证的68所,民办幼儿看护点12所,在校学生26589人,教职工3043人。和公办学校相比,公民办学生比为四比一,教师比为二比一。

 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一样,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幸福,也关系到县域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民办教育发展的社会效益愈加明显。一方面,我县有外出务工人员近30万人,民办教育机构实行寄宿制办学,有效解除了这些学生家长的后顾之忧,使他们安心务工,增加家庭收入,助推了脱贫攻坚。另一方面,民办中小学提供了多元选择的教育机会,并能按照教育主管部门要求,更加注重内涵发展和教学质量提升,学校美誉度受到社会广泛认同。全县民办教育教学质量明显高于其他县市区兄弟学校,为定远教育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从全国的发展趋势和国家对民办教育发展要求来看,我县民办教育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大部分民办学校在办学场地、教学设施上,距标准化学校要求还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二是师资队伍不够稳定,整体素质亟需提高。三是少数民办学校教育理念陈旧,管理粗放,无特色,学生不能全面发展,千校一面,同质化现象严重。四是学校发展不平衡,部分民办中小学、幼儿园规模小、质量低、声誉差,濒临破产边缘。

 机会与困难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我们要更加牢记肩上的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要切实增强办好民办教育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优化环境、规范管理,合力推动我县民办教育又好又快发展。

 一、突出重点,狠抓安全,推动民办教育平稳发展

 安全工作是学校开展一切工作的前提,开展任何工作都要将安全工作放在首位。要针对学校各项安全内容,明确专人负责,建立隐患排查台账,认真排查隐患,认真抓好各项安全工作的落实。一是突出饮食卫生安全。要做到从业人员资质合格,厨房、储藏间、加工间、餐厅设置合理,认真执行原料采购、索证索票、建立台账、生熟食分开操作、米面油蔬菜分类离地存放、餐具定期消毒、饭菜留样等各项制度,确保学生饮食安全。二是确保管理方式安全。创新学生管理方式,讲究管理艺术,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思想,严禁体罚学生或变相体罚学生,变体罚教育为赏识教育,真正用爱心去教育感化学生。同时,严防“校园欺凌事件”出现。

 二、锻造队伍,强化师资,引领民办教育科学发展

 民办学校唯有内涵发展,才能争取新的发展空间。制约内涵发展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师是学校中最活跃最具有能动性的因素。要提升学校核心竞争力,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必须抓住教师队伍建设这一核心任务,打造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教师队伍。一是稳定教师队伍,客观公正对待每个教师。按照《劳动法》规定的用工制度规范教师的待遇,用高薪满足教师的物质需求,给予民办学校教师在职称评定、社会保障和住房公积金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解除教师的后顾之忧。二是关注教师成长,全面提高教师素质。要注重学习,大兴教科研之风,培养一批在全县乃至全市叫得响的学者型、专家型教师,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健全教育培训机制,让民办教育学校教师和公办学校老师一样都能享受到平等的教育培训机会。

 三、深化改革,努力创新,促进民办教育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什么是人民满意的教育?我认为能否提供优质、多元的教育机会选择是人民对教育事业是否满意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县适龄儿童有学上的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上好学、上特色学校成为全县人民群众的追求。全县民办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模式大同小异,雷同化现象严重,单纯寄宿制这一特色,已难以满足我县民办教育更好更快地持续发展。创新是学校进步的灵魂,是民办学校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民办教育要从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教育需求出发,结合学校实际,挖掘潜力,走有内涵、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民办学校要不负老百姓期望,积极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力求办优质、特色教育。把办学的定位和价值更多体现在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和功能上,致力在办学模式、教学质量、管理体制,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形成自己的优势,使民办教育真正成为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

 四、依法治教,规范办学,确保民办教育健康发展

 民办教育学校在充分享有法律赋予的权利的同时,一定要严格遵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其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规定,依照核准的章程开展办学活动。一是民办学校自身要强化法律意识、规矩意识,认真落实学校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成立教职工代表大会,家长委员会,实行专家治校,建立科学规范的新时代学校管理制度。同时,要进一步端正办学思想,不以盈利为目的,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服务师生,促使学校良性发展。二是县委县政府要高度重视民办学校的规模发展、格局分布、组织管理工作,引导民办学校确立长远目标,坚持公益性取向,避免追求短期效应。同时全面落实对非营利性、普惠性民办学校的财政支持,并加强监督,规范管理。三是教体局要加强对民办学校的政策指导和教育教学业务指导,特别是教育教研活动,应该把民办学校与公办学校共同组织起来开展工作,使彼此能够互相学习,共同提高。不少民办学校都是招商引资项目,相关部门要一如既往的关心支持,做到“扶上马、送一程”,切实帮助解决学校在发展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城乡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的几点思考

县政协委员、县政府法制办副主任  陆红梅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法治文化建设,相关单位立足本职和资源优势,充分发挥“旅游+法治文化”的无穷潜力,将法治文化与自然旅游资源互相融合,大力挖掘建设有定远特色的法治文化阵地。一是景线融合,建设法治文化景观带,建设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开展民主示范村创建。二是文旅结合,以电子显示屏、雕塑等方式,在旅游景点、停车场等处体现法治文化元素,引导游客文明健康旅游。三是寓法于乐,组织编排法治微电影、书画展、法治知识竞赛等活动。通过对全县法治文化长廊、小区、街道等各类法治文化服务场所进行统筹安排,让游客在博览美景,慢享生活的同时,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法治熏陶,提升法治素养。

 一、存在的问题

 法治文化建设在促进定远经济社会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建设相对滞后,存在一些与县域旅游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重视不够。法治文化作为法治精神的精髓,对推进法治政府建设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但是一些部门对法治文化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认为经济发展是硬指标,法治文化建设是软任务,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人员安排不到位,推进力度不大,工作缺乏规划,效果平平。二是建设不够。受到各种客观因素的影响,有的乡镇没有能建设与其发展相匹配的法治文化场所,与新时期法治教育不相适应。三是社会参与不够。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各行各业。但是目前各部门仅停留在单一的普法宣传,没有将其上升到文化的层面,主动性、协作性不够,无法形成合力。四是缺乏深度整合。在当前谋划全县旅游总体规划的背景下,旅游项目应该是多元化的。但在新农村建设,城区休闲娱乐场所,景观提升扩容等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缺少了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其中,进行深度整合。由于一些服务场所建设管理主体责任不明确,工作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总体的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动力不足。

 二、几点建议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追求的是旅游对生活品质提升的意义以及旅游对新财富革命中的价值。在谋划全县旅游发展规划的新形势下,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应实现品牌化、景区化、规范化,以便全面助推定远旅游事业的发展。

 1. 法治文化阵地景区化。法治文化服务场所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物质载体,也是法治宣传教育的必要基础设施,更是旅游元素的直观体现。对法治文化服务场所建设应按照“场所景区化、景区法治化”的标准来高端谋划、合理设置,充分发挥法治文化服务场所的作用,使法治文化延伸至每个角落,真正融入百姓生活。一是注重规划的把关。将法治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当地旅游、教育、文化、城乡建设等各项规划中。对所实施的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广场改造、河道改造、庭院建设、景区提质扩容等项目规划设计时要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在这些项目点中规划建设法治主题导视、法治语录、法治小品、法治展牌、法治雕塑、法治文化墙、法治路灯、法治宣传栏等法治文化载体,法治文化载体在设计上注重不影响原项目建设内容的视觉效果,注重融入当地特色文化元素,把法治文化场所建设成新的景点。二是明确建设主体。法治文化场所建设的主体要按照“谁建设、谁实施、谁管理”所依托的乡镇、公园、广场等基础设施来确定,如法治村居打造由所在的乡镇负责组织实施,城乡法治广场、法治公园由广场和公园的建设或管理部门负责实施等。三是落实建设的经费。对纳入规划建设的法治文化场所建设费用纳入预算,根据需要,及时予以解决,确保法治文化阵地顺利建成。

 2. 法治文化阵地品牌化。坚持政府主导、企业经营、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模式,深化法治文化品牌效应,打造精品法治文化项目,丰富旅游元素。一是突出主题,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品牌化。围绕改善民生、维护民权、争取民利等主题,将法治文化建设与社会发展按照法治实践相结合,依托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公园建设、村居治理及休闲广场等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点的法治公园、法治广场、法治长廊、法治村居、法治一条街等法治文化阵地,将法治格言警句、法律条文、法治故事、法治人物、等用浮雕墙、花牌、文化石等景区小品的方式常态化融入场所中,打造有品位法治文化休闲阵地;依托红色教育基地、党校、青少年宫等规划建设综合或专题的法治教育基地、法治培训基地,打造有深度的区域性法治文化教育阵地,吸引省内外前来学习培训。二是寓法于乐,促进法治文化阵地活动品牌化。推动法治文化与地方文化、传统文化与行业文化融合发展,打造“法治文化+N”模式,拓展深化升级法治书画展、摄影展、健身行等法治文化活动,编排法治故事、大型法治歌舞剧,成为法治节目的品牌,创造条件开展高层次全面依法治县沙龙或者论坛,打造属于定远特有的法治文化阵地品牌。

 3. 法治文化阵地现代化。法治文化建设要与时俱进,善于开发新的传播形式和利用现代化科技手段。一是发挥好阵地传播作用。在地标性建筑、户外电子显示屏、公交站台、出租车的LED等媒介传播法治文化,加大展示和传播的力度。二是发挥好网络传播作用。借力网络和大数据,深化互联网+法治宣传的模式,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普法品牌,基本实现“电视有影、广播有声、报刊有文、网络有屏”的立体化法治宣传网络。改进法治文化传播方式,加强法治门户网站建设和管理,结合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媒介,实行“指尖上”的传播,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的传播,为全面提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水平,促进全县旅游健康发展提供法治精神支撑。

 4. 法治文化阵地规范化。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谁执法谁普法、谁服务谁普法”责任体系,落实“五有”,一是有机构推进法治文化建设规范化。法治文化建设是系统工程,要成立高规格的领导机构,实现与全面依法治县的高效整合。充实办公室工作人员。二是有考核。将法治文化建设纳入全面依法治县、精神文明建设、目标绩效等方面的考核内容,明确部门责任,每年一考核,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三是有阵地。明确法治服务场所建设目标任务,及时分解建设任务,在“七五”普法期间,在县城建成2-3个上规模的法治文化场所,各乡镇每年建成一个法治文化场所。实现县有省级以上命名,乡镇有市级以上命名的法治文化示范基地。四是有队伍。建立法治文化宣传队伍,将有写作、美术、艺术、摄影和法律专长的人才吸引到宣传队伍中,创作宣传法治文化作品。采取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发动文化团体和文艺文学爱好者,民间艺人投身到法治文化建设中,建立层次多样、一定规模的法治文化专兼职队伍。五是有活动。县乡镇每年至少开展一次以上的法治文化+N的相关活动,实现法治文化活动常态化。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法律的权威源自人民的内心拥护和真诚信仰。必须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守法光荣、违法可耻的社会氛围,使全体人民都成为社会主义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鉴定的捍卫者。历史发展表明,真正流传来下的是“铭刻”全体社会成员心中的法治精神。而这需要通过法治文化阵地建设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形,将法治的精髓以精准滴管和春风化雨的形式,送入街头巷尾、百姓人家。

 

弘扬传统文化,丰富老年生活

县政协常委、县美协副主席  穆守松

 

 根据国际通常惯例认为,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就进入了老龄社会。据县民政局统计,截止2018年6月,我县超过60岁的人口为156823人。随着全县老年人口数量逐步增加,老年人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其中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渴求日益突出。

 目前,对于我县庞大的老年人口,如何组织、引导、丰富他们的老年生活,特别是对老年文化缺乏深入的思考,对怎样发展老年文化认识不深,对老年人晚年的精神追求、心态的变化与调整以及情感上的需求研究不够,从而影响到老年工作的力度。

 要大力发展老年文化,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建议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建议一,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特别是增加老年大学的数量,提高和丰富办学内容,让更多老年人“老有所学”,在学习中体验到获取新知的快乐。文化作为精神层面的一种追求,必须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健康地发展,老年文化同样离不开正确思想的引导。要在全社会牢牢地树立终身教育的观念,通过老年教育,帮助老年人培养正确的精神追求、价值观念、审美情趣与思维方式,帮助他们提高识别真假的能力,使他们的信仰更加坚定,世界观得以继续改造。要采取得力措施,使老年人做到人老思想不老,人退上进心不退。兴办、办好各种老年大学与各类老年培训学校。让老人们可以集中地学习政治理论,了解与讨论时事,继续改造世界观,同时还能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要积极探索办好老年教育的途径、内容、教学方法等,切实提高办学质量,发挥它特有的功能。

 通过探索与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的老年文化工作机制,探索具有文化特色的老年大学规范化办学模式,发展壮大老年大学的规模,最终壮大基层文化队伍,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定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老年教育工作,11月29日,定远县老年大学接受省级示范校验收组验收,验收组一行对我县老年教育工作给予充分肯定,认为定远县老年大学办学定位精准,办学思路明确,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课程开设满足了老年人的需求,教学成果丰硕,发挥了正能量,起到了借鉴、示范、引领的作用,值得在全县各乡镇学习推广。

 建议二,吸引和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每个老年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通过组织设计各类社会活动,使他们找到施展才华的社会舞台,积极参与到社会发展中来,在参与社会活动中获得认同感和幸福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技术的发达,很多老人感觉体力充沛,精力旺盛,退休或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于心不甘。他们通过长期工作的磨砺,积累了很丰富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很想在晚年有所作为,不想被社会当成“包袱”,而要做社会的参与者。目前的现状却很难满足老人们老有所用的愿望。我们必须解放思想,广开老年人发挥余热的渠道。可以根据老年人的特点,设计参与社会思路;多从智力参与、经验投入等“顾问角色”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发挥他们在咨询、教育、医疗保健、科研著述、社区服务等领域内的特殊作用。

 建议三,坚持与完善老年文体活动,丰富老年业余生活。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应以康乐为主题。全社会必须一起努力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轻松、快乐、健康的晚年生活氛围。要引导他们进行文明健康的健身活动,享受欢快活泼的文体生活。过去行之有效、为老人喜闻乐见的活动要坚持并发扬光大。要建设好各地的老年活动中心,形式可以多样,设置图书阅览室、健身房、乒乓球室、棋牌室、老年舞厅,开办医疗、法律、钓鱼、园艺及其他知识的咨询活动,举行一些保健知识讲座。同时还要充分利用报纸杂志及电影电视等媒体,为老年人提供丰富多彩的娱乐节目。可以整合社会资源采取一些创新举措:

 1. 网吧、歌舞娱乐免费向老年人开放。网吧、歌舞娱乐免费向老年人开放,一方面推动了文化市场主体创新经营模式,另一方面也可让老年人不再是互联网的观望者,而是真真实实的参与者,让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得到真正的体现,营造了全社会尊老爱老氛围。选择部分网吧、KTV、音乐会所开展试点工作,通过互联网上网服务行业、歌舞娱乐行业转型升级,免费向老年人开放文娱场所。根据老年人的需求,在网吧和KTV服务内容上针对老年人进行专门设计,本着服务老年人,让老年人爱玩想玩并有益身心健康的目的“下菜单”。

可以采取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政府买单费用纳入了财政预算,随着场所不断增加来对应增加预算,以保障好事办好而且办长。

 2. 开展针对性文化活动打造老年人文化家园”。开展老年文化活动演出、开展孝亲敬老评选表彰活动等多方面着手,积极打造老年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帮扶活动:采取结对帮扶的办法,动员青年志愿者为高龄空巢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心理抚慰、应急救助、健康保健、法律援助等服务。

文化活动:开展老年文体艺术节活动。全县各老年艺术团自编节目,开展“文化下乡”巡回城乡演出。组织老年艺术团、老年文化宣传队到老年公寓、敬老院、社区慰问演出。

 3. 完善老年公共文化设施,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不断完善老年文化场所、设施建设,使老年文体活动的开展有了阵地保障,形成更加完备、更加人性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文化馆、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设置老年人专座、休息区和泊车区等,方便老年人参观、参加活动。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也增加了面向老年人的服务内容和项目。

 建议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创建温馨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老年人一般也是分散在各个不同的家庭里面,老人出问题,总是首先从家庭出问题开始的。发展老年文化,必须先从家庭这个基本环节人手。紧张的工作,繁重生活的压力,生理年龄的差别以及心理需求的不同,使得年轻人不大可能经常同老人们谈心。这样,老年人常常认为自己受到了冷落,被大家认为是“包袱”瞧不起了,从而产生一种感情上的孤独感。中华民族是一个特别讲究“孝”道的民族,孟子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尊敬老人是我们引以为荣的传统美德,社会主义制度应该能使老人们更加温暖幸福地享受天伦之乐,实现“老有所乐”。让我们行动起来,从自己做起,从自己的家庭做起,给老人多一分爱心,多一些关心,多给老人一点一起相处的时间。

 

加强餐饮服务监管  切实维护食品安全

县政协委员、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工会主席  李世和

 

 餐饮安全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着市场消费和社会就业,是人民群众热切关心的民生问题。近年来,县市场监管局在省、市局和县委、县政府、县人大、县政协的高度重视与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完善监管机制,拓宽监管思路,探索科学监管新举措,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监管效能,取得了较好效果,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群众的餐饮消费安全。但是餐饮安全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不是一个部门有限的执法力量能够保障的,需要大家集体的力量,需要社会共治,才能起到更好的效果。下面就我县餐饮安全监管工作谈谈个人体会和下一步监管建议。

 一、当前餐饮安全形势

 1. 餐饮业点多面广。定远县在滁州市所辖6个市县中,面积大、人口多,餐饮从业人员也是个庞大的群体。截至目前全县共有各类餐饮服务单位1248户,学校食堂及企业职工食堂97家,遍布全县22个乡镇,且多为家庭式经营的中小型餐饮店,即使偏远农村,也能见到餐饮酒店的身影。

 2. 从业人员素质较低。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竞争的日趋激烈和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广大消费者对餐饮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餐饮消费已由吃饱向吃好转变。但由于餐饮业准入门槛低,同时作为社会就业的重要渠道,需要吸收、容纳各个层次的人员就业,大到徽盐安徽饭店的管理人员、厨师长,小到小饭店里的厨师、服务员、洗菜洗碗保洁阿姨,各个层次人员都能在餐饮行业中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在我县的餐饮从业人员中,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占比超过六成,导致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不能执行到位。

 3. 设备设施配置不到位。我县很大一部分餐饮单位规模较小,设备投入少。一些餐饮店只重视门面上档次、包厢装修的富丽堂皇,但后厨的冰箱、消毒柜、油烟净化器、清洗水池等却不愿过多投入,制约了食品安全水平的提升。

 4. 网络订餐安全隐患多。在这个无网不入的时代,我县餐饮业也不例外,美团、饿了么两家网络订餐平台先后进驻我县,400余家餐饮店成为入网餐饮经营户,近百名送餐骑手奔波在大街小巷。网络订餐在繁荣地方经济、方便市民生活的同时,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第三方平台责任落实不到位,对入网餐厅审查把关不严,一些无证餐厅在网上“开张”。个别商家超范围经营现象严重,如食杂店经营餐饮、饮品店经营饭菜等,还有部分入网商家条件简陋、卫生状况差,食品安全存在隐患。今年以来我局开展网络订餐专项检查,发现有26家网络餐饮店资质不符,已责令订餐平台予以下架处理。

 二、餐饮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

 1. 未落实操作规范要求。餐饮业作为典型的传统服务性企业,从业人员能否执行法律法规明确的操作规范,直接关系到饮食安全。如:今年我县某酒店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制作扒蹄菜品时,未按照操作规范要求,没有在凉菜专间制作,污染了食品,导致19名客人用餐后出现呕吐、腹泻等症状。

 2. 食品安全意识不强。餐饮业人员年龄、文化程度、个人卫生习惯等参差不齐,食品安全意识也不尽相同。纵观各地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原因多为食品安全制度执行不到位、岗位职责落实不到位、食品加工关键环节规范不到位,归纳起来就是从业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强。

 3. 监管力量不足。监管任务的繁重与监管力量缺乏、执法装备不足的矛盾在我局十分突出。我局只有一百多名执法人员,担负着全县特种设备、产品质量、食品药品安全、企业注册登记、商标广告、消费者投诉举报,以及打击假冒伪劣行为等繁多的工作职能,每一位执法人员平均监管好几百个行政相对人。由于监管力量不足,无法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网络,无论是监管覆盖率,还是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的力度,都有点力不从心。

 三、解决问题的措施

 1. 加强日常监管。作为餐饮安全的守门员,加强餐饮安全、食品安全监管始终是我局的重心工作。通过日常监督检查、专项检查行动,还有我局创新开展的学校食堂全面互查,以及对从业人员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等措施,不断提高我县的餐饮安全水平。

 2. 实行监检结合。监检就是监督和抽检、快检,是发现隐藏在深处餐饮安全隐患的重要方式。食品安全快检室是一项民生工程,免费向群众开放。如果对购买的食品不放心,想要知道买的猪肉含不含‘瘦肉精’?买的蔬菜含不含农药等等,都可以送到附近的快检室检测,几分钟就能得出结果。快检室还可以对蔬菜、肉类、食用油、豆制品等食品的农兽药残留、罂粟壳、亚硝酸盐等多项指标进行快速分析、检测和筛查。目前,我们已经在全县建成食品安全快检室22个,主要分布在各市场监管所、大润发、苏果超市,以及曲阳农贸市场和乡镇大型农贸市场。快检室投入使用以来,已累计上传检测数据84787组,合格82414组,合格率97.2%,起到了食品安全初级“过滤网”的作用。如我局在某酒店抽样的卤肉制品,经送检发现其非法添加了罂粟壳,已移送公安处理。

 3. 实施明厨亮灶远程监管。明厨亮灶,是指顾客可以通过设置在各大酒店的监控显示屏或透明厨房,直观地看到餐饮企业后厨的操作情况,可以对餐饮单位进行动态监管,提高监管效能。县政府对此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先后落实专项资金400万元,在市场监管局建成10平方米的高清LED监控显示屏,目前,龙星酒店、岸香酒店、新贸酒店等60余家大中型餐饮单位已安装监控探头和液晶显示屏,接入市场监管局监管平台,全县91所学校食堂实现视频远程监控全覆盖。有了这个监控视频系统,消费者能够一边用餐,一边“监督”饭菜的出炉过程,把厨房的卫生状况置于广大群众的监督之下,餐饮安全增添了保障,消费者吃的更加放心。市场监管执法人员也充分发挥“明厨亮灶”的千里眼作用,通过实时监控、实时记录、视频回放等功能,实现远程实时动态监管,提高了监管的科技化水平和餐饮食品安全的监管效率。

 4. 呼吁全民共治。过去我们都知道,食品安全如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现在食品安全的监管格局发生了本质的改变,很多的内容都归到市场监管局了,那么,除了市场监管局行政监管,餐饮安全更应该放在社会共治的大环境下来齐抓共管。首先,对于生产经营者来说,如果一个餐饮店做出的饭菜或者食品有毒有害,这不仅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违法行为,所以,作为生产经营者,应该增强安全意识,把责任放在第一,对消费者负责,对社会负责,也是对自己负责。其次,对于消费者来说,也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和责任意识,遇到有销售假冒、伪劣、有毒有害食品的,或是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及时向市场监管部门举报和投诉。通过全民共治,营造人人关心餐饮安全,人人监督餐饮安全的良好环境。

 餐饮安全是与人民群众息息相关,我们将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监督检查和宣传教育,努力打造行政监督、社会监督和群众监督的桥接平台,鼓励和引导行业协会、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消费者共同参与,形成社会共治格局,扎扎实实地把餐饮安全打造成为人民群众放心、暖心的德政工程、民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