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九届四次会议委员发言汇编
    发布时间:2014-01-22 10:26

加快盐化工业园建设  努力打造千亿盐化基地

县统计局副局长、党组副书记  陈泽民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白色盐化之都,打造千亿盐化基地”的战略口号,在组织、人员、政策、资金等各个方面予以倾斜,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县各部门和各有关乡镇的大力支持与配合下,经过不懈努力,大盐化项目从小到大、盐化工业园从无到有、盐化基地已初具规模。

一、盐化工业园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定远盐化工业园按照“发挥龙头作用,加快产业集聚”的发展思路,突出招商引资,加快重大项目建设,强化基础设施配套,积极推进盐化工(氯碱及氯碱下游)产业的建设和发展,经过努力,已取得以下成效:

一是主导产业初步形成。总投资160亿元(一期75亿元)的安徽华塑股份有限公司百万吨PVC和总投资58.2亿元(一期14.2亿元)的安徽泉盛化工有限公司百万吨联碱暨氯化铵项目是园区两大龙头企业,也是盐化工产业的核心板块。目前华塑一期工程、泉盛一期工程均已建成投产,盐化工主导产业初步构建,为园区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经济效益开始发挥。2013年盐化工业园全区经营收入26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2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4亿元,固定资产投资27.5亿元,招商引资到位资金34亿元,税收1.2亿元。另外,华塑、泉盛等项目投产,已直接或间接带动当地5000多人就业。

三是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显著。2006年大盐化项目落户起,至201312月底,炉桥镇镇区面积由不足1平方公里,发展到近4平方公里,扩大近4倍;镇区人口由1万人,发展到3万人,增加了3倍;炉桥地区(炉桥镇和盐化工业园)税收收入由300万元,增加到1.6亿元,增长了5.3;农民人均纯收入由4600元增加到10000元,增长2.2倍。

四是促进了群众思想观念转变。盐化工业园项目区范围内已拆迁群众3000多户、1万多人,征用土地近2万亩。被征迁群众从农村安置到炉桥镇镇区,由村民转化成市民,群众到工厂或建筑工地打工,由农民转化成产业工人,群众的生活、生产观念发生较大转变,“打工挣钱、干事创业”已成为当地群众的共识。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目前定远盐化工业园尚处于初期发展阶段,随着园区建设不断向纵深推进和入园企业相继投产,一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显现。

一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除华塑和泉盛外,已投产和在建的25家企业中,投资额在4亿元以上的仅1家,占4%;投资额在23亿元的3家,占12%;其余21家均在1亿元以下,占84%

二是用地指标紧缺。定远盐化工基地规划总占地34平方公里,但其中农业用地比例较大,在目前国家对土地的非农转化管理日益严格的情况下,项目用地矛盾凸显,园区每年获批的指标十分有限,制约了新项目入园落地。2011年至2013年,国土部门共解决了盐化工业园土地指标总计不足2000亩,而实际占用超过1万亩。这一方面造成大量非法占地现象,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用地指标,企业不能办到土地证,环保、安全、消防等相关手续也就办不下来,即使企业已经建成,也不允许生产。

三是水资源总量不足。据测算,近期(13.6平方公里)盐化工基地每天用水量为11.28万立方米(已扣除中水回用,下同),每年用水量为4117万立方米;远期(34平方公里)每天用水量为50万立方米,每年用水量为1.8亿立方米。而盐化工基地附近的水源高塘湖、芝麻水库、齐顾郑水库总计正常蓄水量还不足1.7亿立方米。况且还存在工业与农业相互争水的问题。

四是工业废水排放压力大。据测算,盐化工业园每年产生工业废水2790万方,扣除废水经处理后中水回用的部分,每年仍需对外排放工业废水1600万方。定远盐化工基地处于淮河支流下游,淮河在我国七大水系中面临的环境压力最大,对环境保护的要求很高。省环保厅要求盐化工业园工业废水零排放,在实际执行中难度较大。

五是能耗容量偏小。由于我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能耗基数较低,华塑、泉盛等龙头企业投产带来的一次性能耗增量过大,靠我县自身无法消化。由于受环境容量指标的限制,新上项目的审批受到影响。

六是人才缺乏。主要是缺少熟练工人和高端研发人才。由于盐化工业园远离大中城市,生活、娱乐、教育等设施还不配套,外地的人才引不进来,即使引来的人才也很难留住。如,国强化工公司是从上海整体搬迁到盐化工业园的企业,企业现已投产,原来在上海时的熟练工人除1名老家是我县永康的外,都不愿随企业一同过来。再如,近期我们对园区内某大型国有公司2011年招聘的3名硕士研究生进行走访,只有1人愿继续在该公司工作,另外2人短期内就想离开。

三、对策与建议

盐化工产品广泛应用于轻工、纺织、装备制造、电子信息、农业、医疗卫生等行业,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是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产能过剩、竞争激烈、赢利较难的新形势下,加快盐化工基地建设是我县由农业大县向工业强县转变的必由之路。为使其健康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要招大引强,加快重大项目和骨干企业发展。一是实施盐化工基地重大基础性化工项目,夯实盐化工产业发展的原料基础。全力推进华塑、泉盛两大先行企业的一期工程顺利达产稳产和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发挥大企业、大项目的龙头带动作用。二是坚持招大引强不动摇,要以产业招商、以商招商,瞄准国内外大企业集团招商,多引进10亿元以上、5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入驻。三是加快盐化产业链的延伸,实现盐化工产品就地配套深加工。积极谋划一批有市场空间、市场潜力、符合产业政策、有发展前途的项目,形成以盐化工为核心,与煤化工、石油化工和氟硅化工等相链接的产业集群,拓展盐化产业的发展空间。

二要落实土地指标,千方百计保障企业用地。要积极开展村庄土地整理,抓住美好乡村建设的有利时机,对大量“空心村”进行统一规划建设,把农村闲置的宅基地指标利用起来,以解决国有建设指标问题。要积极做好与上级国土部门的对接,把现有的项目想方设法挤入省级“点供地”的指标盘子。要分清轻重缓急,对即将投产的企业,要重点保证用地。

三要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江巷水库、靠山水库工程进度,使工程尽快开工建设。续建驷马山引江补淮工程,建设长江引水枢纽工程,调长江水进入盐化工基地。积极争取省市的支持,与淮南市密切配合,对高塘湖水域进行整治、疏浚,提高高塘湖的蓄水能力。要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利用好工业用水、城镇居民用水、生态景观用水,提高中水的利用率。

四要加强环境保护,加快生态文明建设。坚持定远盐化工基地产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互促进,实现物质文明、生态文明共同进步。要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能源资源节约、清洁生产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审核,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排放。一是做好废水的治理。加快园区污水处理厂建设,能够尽快投入使用。以园区内现有的大柳塘为中心,建设人工湿地,把经处理后的废水排入人工湿地进行净化与生态修复,再把净化后的水作为工业用水水源,形成循环利用。要结合定城的污水处理系统,统筹考虑盐化工业园的工业废水排向。二是做好固体废物的治理。对于各生产装置产生的固体废物,将按其特性分别采取综合利用、厂家回收、焚烧处理、送由专门处理单位统一处理等措施,确保不对周围环境造成影响。三是做好废气的治理。对入驻的企业根据废气的危害程度进行合理布局,设置卫生防护距离,对卫生防护距离内的居民有计划进行搬迁。

五要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为基地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要根据盐化工产业发展需要,建立健全化工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推进产学研合作,与合肥工业大学、成达公司、化三院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设人才培养基地,有计划地培养不同层级的科研人才、生产人才和管理人才,保障企业的人才需求。加强本土人才的培养,通过定远职教中心、四方职业技术学校等大力培养本县用得上、留得住的人才。积极支持华塑公司创建企业技术中心。投资建设公共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孵化中心等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继续实施产城一体战略,改善炉桥镇的人居环境,提高炉桥镇的中小学教学质量,把炉桥建设成为产业先进、环境优美、宜产宜居的美丽兴城。要做好盐化工基地与合肥、淮南、定城的交通对接,将S311升级为一级公路,将S334一级公路进行路面改造,新建炉桥至合肥外环快速通道。开通盐化工基地与合肥、淮南、定远的公交车,方便广大职工的出行。加快华塑家园、泉盛家园建设,尽快建成并投入使用。在定城,建设盐化工专家(人才)公寓,奖励给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居住。

六要未雨绸缪,保障安全生产。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建立安全生产一体化管理体系,严格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加强生产运行监测,增强安全应急保障能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坚决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

                  

 

                 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全面提升定城品质

县规划局副局长   刘虹桥

 

城市管理是一项矛盾多、难度大的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科学地实施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品位,是我们当前面临的一个十分重要而迫切的现实问题。

一、我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步入新阶段。

一是科学规划引领发展。坚持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抓住加入皖江承接转移示范区和合肥经济圈的重大机遇,以定城、炉桥双城驱动为推动力,深度谋划定远县城城市总体规划,按照建设现代化中等城市和安徽省盐化工产业基地目标,紧紧围绕“四区联动、组团发展、多点开花”的发展思路,拉开了定远城市建设的框架,促进定远经济社会发展。

二是城市建设成绩喜人。2013年,美好新定城建设实施了总投资达185亿元的77项重点工程建设项目,已完成投资约40余亿元,房屋拆迁约30万平方米,建设安置房及保障性住房约40万平方米,新建、改建道路及整治河道20公里,新增城市绿地22万平方米。

三是环境品位大幅提升。“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和“创建市级卫生城市”取得成功,全面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体育中心、曲阳生态公园、实验小学新校区、包青天廉政文化园、滨水休闲带、黎明湖、城东新区安置楼、高铁连接线、西外环、上海路等重点工程成为了定远的新地标,新名片。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彰文宜居。

四是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县城建成区内35条主次干道、50条背街后巷、216万平方米路面全面实现清扫保洁,垃圾收集中转做到日产日清。新建3座垃圾中转站和3座公厕,改造4座公厕,实现垃圾就近中转,缓解居民入厕难。生活垃圾处理场项目顺利通过了验收;市政基础配套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完善。

五是城市管理有新突破。城市管理工作遇到的矛盾较多,工作反复性较大。去年通过开展“城管进校园、小手拉大手,文明在行动”等活动,实现城市管理由被动管理型向主动服务型转变。市民城市意识、法律意识、卫生意识都有所增强。在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方面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并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城市综合管理中凸显的问题。

(一)规划不够科学,谋划不够超前。在城市的一些规划中,由于考虑问题不够细致,对于道路、停车、绿化和公共基础设施容量调研不够充分,设计中预留的发展空间不足,给城市综合管理造成很大的压力,这种现象在老城区表现得尤为突出。

(二)城市管理不健全,管理力量薄弱。由于我县城市综合执法大多来源于各部门的委托授权,散乱且常互相矛盾;其执法能力和执法手段往往处于软弱尴尬的地位。与各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缺少有序的沟通环节,管理不到位的状况依然存在。目前城市综合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县城中心城区的管理,城乡结合部、小街背巷、老旧居住区的管理还很薄弱。

(三)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备,配套设施不足。我县正处于城镇化进程的初期,城市的公共基础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这种现象在老城区尤为显现,停车场缺乏,公共厕所较少等,为居民出行和百姓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市政管网建设也相对滞后,南城河的污水不能全部纳入市政管道,造成南城河污染现象极其严重。大量人口的涌入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造成垃圾量急剧增加,虽然购置了专用车辆,但要彻底完成垃圾日产日清的任务仍然十分困难。对外的道路交通不畅等诸多因素还在制约着城市的发展,许多方面与城市的发展不匹配。

(四)经费投入不足,投融资机制尚未形成。城市不断扩张,公共基础设施迅猛增加,城市管理的任务日趋繁重,而管理力量和管理经费又未能与建设保持同步增长;同时城市管理基础建设投融资机制未完全形成,资金来源仅仅依靠财政解决,2013年县财政共投入1180万元资金用于城市环卫保洁、绿化等城市管理,到2013年县城城市建成区的面积已达20平方公里,政府的投入与实际需要显得捉襟见肘。

(五)宣传教育不到位,市民素质有待提高。随着我县城市建设的步伐加快,老百姓对改善人居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与城市管理相对滞后的矛盾也在日益扩大。县城人口的快速增长,加上多年形成的陋习,市民的环卫意识仍然较差,随地吐痰、乱扔乱倒垃圾,甚至随地便溺和恶意破坏市政公用设施的行为也时有出现,“牛皮癣”和小广告治理成为顽症,造成环境卫生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六)城市管理技术落后,整治效果不佳。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群体的日益多元化,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在快速提升,尤其是对一些错综复杂的重点、难点问题,难以处置。由于技术水平落后,缺乏数字化、网格化的先进城市管理经验,造成整体效果不佳,往往出现“反复抓、抓反复”的重复工作,不仅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也增加了管理成本。

三、提升城市综合管理的三大建议。

(一)持续推进“多城联创”活动让定城更洁净。

1、科学规划,破解城市综合管理难题。要科学规划、统筹安排,制定定远发展的长远规划,指导县城城市建设健康有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的生产生活环境。

2、系统地制定城市管理办法,确保城市规范有序。要制定《定远县城城市综合管理办法》等各种相关规定,规范城市综合管理行为。通过强化制度建设,重点解决出店占道经营、违规设置广告、违法建设、乱倒垃圾等违法行为处罚规定不明、力度不够的问题,为城市综合管理提供法制保障。

3、落实精细管理要求,确保城市生活方便舒适。一是提升市政设施管理水平,按照早发现问题早处理的要求,对道路、桥梁、路灯、绿化、管网等市政设施进行常态化管理,全面提高市政设施完好率。二是提升客运管理水平。按照“优环境、保稳定、保安全、保正常运行”的目标,加强公交车、出租车车容车貌整治,规范三轮车和人力车的行为,及时化解各类不稳定因素,让行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三是提升户外广告管理水平。对城区广告牌匾要进行全面整治,户外广告和店门装饰、招牌设置要更加清爽亮丽。积极引进新技术,提质广场、过街广告、出入城的高炮广告,让户外广告资源品质进一步提升。

(二)通过“四化”让定城更漂亮

1、实施美化工程,扮靓定城。通过对沿街老建筑穿衣戴帽刷新,着力改善临街景观。对城区主次干道的临街面进行总体设计,对临街建筑屋顶、墙面、防盗窗、广告店牌、各类管线进行集中整治,着力改善临街形象。主次干道的路面要进行白加黑改造,城市容貌环境和城市品位将得到显著提高。

2、实施绿化工程,洁净定城的天空。积极谋划“创建国家园林县城”这一目标,实施拆墙透绿工程,推进道路、建筑物墙体立体绿化,不断提升城市绿量。加强城市公园的养护管理工作,适时补栽植物花卉;按照“省级园林城市标准”对城区各社区、大型住宅小区绿化实施提档升级改造。在城区主干道、重要的次干道、绿化广场、街头游园栽树造景,力求“一路一品,一街一景”,营造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的具有定远特色的园林绿化景观。

3、实施亮化工程,扮靓定城的夜空。要加强路灯规划和建设,消除建成区路灯盲区,通过提升路灯亮化水平,努力扮靓城市夜景。在公园、广场亮化提升工程和完善城区路灯建设的基础上,以城区主要街道亮化为框架,以标志性建筑物亮化为节点,以广场、公园亮化为点缀,以城市广告亮化为烘托,形成规模宏大、点线结合、动静适宜的城市亮化夜景。让定城的夜空形成了点(重要节点)、线(主要街道)、面(沿南城河黎明河两个立面)相结合的亮丽画卷。

4、实施数字化工程,提升管理水平。致力于打造“数字定远”,改进城市管理手段。完善城市电子治安防控系统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建设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对县城实现全方位、全天候、多手段的数字监控。学习株洲等地的先进经验,将管理区域划分成若干个网格,逐步建立责任到网格、处置到网格、监管到网格、奖罚到网格的运行机制,实现城市综合管理精细化、科学化、标准化。

(三)通过“提质”让定城更具品位

城市干净了,漂亮了,但在很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升,尤其需要在精雕细刻和长效管理上下功夫。我们要把城市品质提升作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来抓,扎实推进城市提质工作。

1、提升城市管理的工作标准。一是提升市政环卫各项工作标准加大道路清扫力度,提高清扫保洁标准。利用车载GPS对环卫清扫车运行速度、轨迹、地点、效果实时监控,并将清洗工作纳入每月城市管理考评范围,全面推行城区全天候保洁,着重抓好重点时段、重点路段清扫保洁。做到叶面无积尘,绿化带中无垃圾。二是加大“牛皮癣”治理力度,加强对墙面、杆线小广告的整治力度,着力打造市容管理示范街。三是加强渣土运输监管。对城区多个在建建筑工地定人定点定责管理,坚决查处渣土运输带泥上路和滴、撒、漏污染路面行为,对渣土运输公司严格考核排名,兑现奖惩措施。还要新建一批垃圾转运站、公厕和环卫工人休息室,确保环卫设施布局合理、数量足够、管理规范。

2、提升城管队伍整体形象。重点规范城管执法行为,坚持文明执法、和谐管理。根据工作需要,合理配置城管执法队伍,缓解城市城管执法力量不足的矛盾。结合公益性岗位安置工作,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监督员队伍,形成以城管执法队员为主体、以监督员为补充、以公安干警(交警)为保障的“三位一体”的城市综合管理市容督导队伍。

3、建立和完善城市综合管理长效机制。按照现代中等城市的管理规律,综合运用行政、市场、经济、法律手段,着力构建长效化的城市管理机制。对环卫作业、市政设施维护、园林绿化养护及建筑物立面、路名牌、城市基础设施清洗维护、城市“牛皮癣”清理等要实行市场化改革,打破城市管理由政府大包大揽格局,开放城市公共设施维护管理市场,实行投资主体社会化,开辟新的融资渠道,实现“以城养城,以城兴城”。通过出让市政公用设施的使用权、冠名权、经营权、广告权的方式获取收益,减轻政府压力。也可以通过股份或股份合作制等形式将政府管理的市政、绿化、环卫等事业单位逐步走向专业化、公司化,积极探索城市经营管理新路子。

    4、加强宣传教育,营造城市管理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作用,综合运用报纸、网络、媒体各种宣传平台和宣传手段,加大对城市建设和城市管理工作的正面宣传报道力度,扩大城市管理工作的影响力,争取社会各界的理解和支持。提升市民群众的城市认同感、荣誉感和幸福感。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城市综合管理实践,增强管理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提升城市综合管理工作合力。

5、集中整治城市综合管理突出问题。在城区全面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行精细化环卫作业,建成区实现清扫保洁全覆盖。加大违法建设查处和管控力度,完善查控机制,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及时查处;开展违法建设专项整治行动,集中查处占压地下管线、挤占消防通道区域等存在严重安全隐患的违法建设;整治规范建设工地,督促施工单位对建筑工地进出口道路实施硬化,设置冲洗设施,对工地堆土、裸土实施全面覆盖。有效治理道路拥堵,加大财政投入,优化交通组织,加大对重要路段、主要堵点的交通疏导力度;对机动车闯红灯、违法停靠等交通违法行为实施严管重罚,强化交通秩序管理;加大摩托车、电动车、残疾人代步车、“黑车”、“黑的”的整治力度,确保交通秩序良好;严格执行新建项目停车场建设标准,加快停车场建设。加密城市公交,方便市民出行。

                                                               

 

 

 

 

                                              加强中小企业创新载体建设  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县经信委办公室主任  黄春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不竭动力。科技创新将是我县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我县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现状

近年来,我县已开始高度重视科技工作,已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营造了中小企业创新的良好环境。2012年全县科技大会表彰奖励71万元,同时县政府积极鼓励支持专利创新活动,每年从科技专项经费中拿出50-80万元,专门用于专利奖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了较大幅度提升,2013年度我县荣获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

一是科技创新载体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我县高新技术企业2家、高新技术产品2项,实现我县高新技术企业“零”的突破;建设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6家;发展安徽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认定7家、市级农业科技型企业1家、市级专利优势企业3新建滚塑产品实验室1家、“定远猪”生态养殖专家大院1处;组建安徽省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家;柔性引进博士团队1个。二是产学研结合成效明显。我县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达成科技合作协议达17项。有机米生产开发、水稻分子育种、密封件检测技术中心(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国内首家检测能力最强、功能最先进的机械密封、水泵检测试验中心,拟准备2014年投入使用)、果蔬盐开发、醇烷化氨生产工艺、滚塑油箱研发、“定远猪”新品系选育、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试剂研发生产等11个项目已经实施,并初见成效。在全省率先成立“定远猪”和安徽稻米循环经济两大省级战略联盟。2012年完成全社会(规上企业)研发经费投入8900万元。 2013年预计可完成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1.4亿元以上。三是积极为中小企业申报创新资金。两年来,争取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19项,其中,国家级科技计划立项3项,省级科技计划立项6项,获得项目补助资金1010万元。全县已建成“定远猪”示范基地5处,辐射带动42个示范点,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16个,示范推广新技术11项,获安徽省级科技成果鉴定10项、主导制(修)定省地方标准1项、参与制定2项,其中“定远猪”新品系选育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水稻紫两优2号获滁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一批规上企业科技含量和有了较大提高,项目直接提高经济效益7000多万元。四是推行知识产权战略,促进科技成果应用与转化。2011申请专利240件,授权143件,分别超过“十一五”期间总和。2012年申请专利432件,授权188件。2013年专利申请突破500件。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鼓励引导企业和自然人开展发明创造活动。两年来,鹭祥公司获专利授权21 件,金恒油脂公司获专利授权20件,泉盛公司获专利授权8件,安徽亚兰公司实施专利转化项目9项,安徽爱迪公司实施专利转化项目4项。自然人万金林获得授权专利100多件,自然人农民金德林获得授权专利20多件。农民张家凡的专利产品已经在市场上销售。农民管中林授权专利9件。通过实施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培育工程,支持试点企业实施专利成果项目14项,累计实现专利产品产值2亿多元。

二、中小企业创新能力建设方面存在问题和不足

近年来,我县科技创新工作虽然有了很大进步,但就中小企业而言,受发展理念、发展规模和发展阶段的限制,加上我县中小企业创新基础比较薄弱,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创新能力和水平与全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总体要求,以及企业自身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相比还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科技创新投入偏低,技术项目储备不足。我县中小企业近年来主动创新、自觉创新意识有所增强,但限于企业规模和财力,科技创新投入整体不足。应该说,我县创新型企业已经有所重视科技研发投入,但多数成长型企业研发投入普遍偏低,有些中小企业甚至还是零投入。目前,我县中小企业创新投入方向主要为购买先进的设备、硬软件等方面,在企业内部进行自主创新活动,以及从其他企业和组织购买专利的使用许可、非专利的发明、技术诀窍等方面投入的较少。以上直接导致中小企业创新项目储备严重不足。

(二)企业实力不足,缺乏开展自主创新的基础性条件。我县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只是简单的粮食粗加工企业,本身实力有限,尚不具备自主创新所必需的资金、人才、技术、设备等条件,缺乏形成主体地位的物质基础。大多数中小企业利润少,负债多,无力进行投入较高的研发创新活动,而且缺乏具有研发能力的人才,缺乏能够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的企业家。

(三)产学研合作规模偏小,而且结合松散。目前我县中小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立长期稳定合作关系企业仅有少数几家,多数企业未进行产学研合作,仅在某个新技术、新产品项目上实行单一合作,缺乏长期、深入、广泛的科技合作联系,未能建立起稳定的长效创新合作机制。

(四)自主创新意识有待增强,技术创新的动力不足。我县中小企业大部分创新主体意识不强,有的怕担风险,安于现状;有的盲目乐观,看不到潜在的危机。还有部分初级粗加工企业,仍然依靠拼资源、拼消耗和廉价劳动力等占有部分市场,企业缺乏创新的内在动力。

(五)我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严重滞后。2013年我县规上企业达104家,已具备一定总量,但40%以上的企业属于传统粗加工企业(例如:我县现在的小型大米加工企业绝大部分处于亏损状态,受进口大米的冲击,生产出的大米卖不上价),能够符合高新技术企业申报条件的企业极少,目前,我县高新技术企业仅有2家,全市处于末位。

(六)我县财政科技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县获得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但我县实际财政科技投入远低于明光、凤阳。县级科技创新引导资金(项目)多年没有实施。

三、对策和建议

在十八三中全会召开以后,我县中小企业依靠传统粗放型生产方式来获取经济高速增长的方式将会难以为继,走依靠自主创新驱动的发展路子成为必然选择。要想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必须要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自主创新上。

(一)突出企业主体作用,增强科技创新动力。研究制定我县中小型企业科技创新奖励政策,建立完善的激励政策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创新投入,增强创新动力。制定和完善产业政策,以及促进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政策,强化技术引进与消化吸收的有效衔接,提高技术配套和自主开发能力。积极引导企业坚持走自主开发与重点引进核心专利技术相结合的创新之路,鼓励企业大力开展自主创新,积极申报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和专利。

(二)建立多元化投资体系,加大科技创新能力。我县企业创新费用的来源主要为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政府资金支持等仅占很小一部分。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是加大我县中小企业创新投入的有效途径。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县应充分发挥政府科技投入的引导放大作用,探索实行贷款贴息、风险投资、有偿资助等多种方式,有效引导社会力量增加科技投入,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资为重点,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创新投入体系,努力使中小企业研发投入快速增长。

(三)加快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借鉴天长、全椒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做法,加强与先进地区孵化器、高校和科研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加快高新技术的引进与转化。可以在条件成熟的企业试点创新平台建设。如可在安徽太海米业公司建设基地,聘请中国农业大学院士,在我县建设院士工作站,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还可以在盐化工业园建设化工产业发展平台,促成县政府与合工大合作共建盐化工研究院,实现科技资源的共享共用。

(四)用好各项政策,建设高素质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中小企业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相对较弱,要引得进、用得上、留得住高层人才,必须通过优越的工作生活环境和良好的事业专业匹配平台,把爱惜人才、保护人才、用好人才政策落到实处。同时,用好用足高层次人才柔性引进政策,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及时引进、培养我县新兴产业发展急需的各级各类人才,以尽快改善目前企业人才短缺、结构不优的状况。

(五)突出工作重点,大力扶持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具有发展速度快、发展质量优、发展潜力大的特点,具有较强的典型示范效应。今后一个时期内,我县应优选一批战略型的新兴科技型中小企业加以培育和扶植,重点扶持产品科技含量高、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中小企业研发项目,通过跟踪培植、持续扶持,不断扩展高新技术产业链条,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的新兴骨干企业,使之成为我县工业科技创新的先锋,为其他中小企业树立榜样。

(六)推进高素质研发人才和企业家队伍建设。选择2-3家企业,开展柔性引进人才试点,通过有偿服务、项目分成、技术参股、产学研合作补助等多种形式,柔性引进创新型人才和团队,培育我县企业创新潜能。支持中小企业培养和吸引创新人才,鼓励科技人员从事成果转化工作,建议探索建立科技人员创业失败保险基金和创业保险险种,努力减轻研发人员创业失败的压力。重视发挥企业家在自主创新中的作用,建立健全对企业家的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家推进自主创新的积极性,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思想、富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队伍。

(七)增强服务效能,营造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完善和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在税收、收费、用地、立项等方面予以倾斜。引导、培育和扶持技术中心及科技中介机构,更好地为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产品提供优质的服务。同时,我县发改、经信、科技、农委等经济职能部门,积极指导帮助科技型中小企业申报省级、国家项目提供信息、加强服务,为企业争取更多项目资金,营造激励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良好氛围。

  

 

                  围绕“四美”目标  深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

县政协办公室副主任、提案委副主任 季维胜

 

近年来,定远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美好乡村建设工作部署,围绕“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魅力彰显特色美”的建设目标,坚持“政府主导、农民自主、美投运作、产业支撑”为特色的美好乡村建设新模式,开拓创新,扎实苦干,美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去年共启动建设24个美好乡村中心村示范点、2个示范镇,改造自然村庄247个,整治交通线4条近200公里,各项工作扎实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提高,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显著提高。首批6个重点中心村示范点建设任务保质保量按时完成,初步呈现了“特色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百姓生活和美”的定远农村新面貌,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效应,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主要做法

县委、县政府立足长远,科学谋划,把美好乡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服务业现代化有机结合,重点实施村庄建设、环境整治、兴业富民、土地整治和管理创新五大工程,从广大农民看得见、摸得着的安居工程、环境整治等方面入手,着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全面提升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指数,切实把美好乡村建设当作造福农民的最大民生工程来打造。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政委、县长任指挥长、县委副书记任常务副指挥长、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高规格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明确每个示范点至少有一个县领导牵头帮扶、一个县直机关包保结对帮办。及时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美好乡村建设组织机构进行调整加强,全力推进美好乡村建设工作。

二是突出规划引领。科学编制了1425美好乡村建设空间布局规划体系,即以定城镇为核心,与周边乡镇联动,努力形成1个环绕定城的美好乡村示范圈;精致打造定城至岱山、炉桥、连江、高铁站区4条主体景观带;强力推进炉桥、池河2大中心集镇示范镇区建设;全力打造吴圩高埂江淮特色老民居、西卅店现代生态农业观光园、炉桥千亿盐化白色现代工业示范新区、藕塘红色经典旅游缅怀区、严桥综合整治整村推进城郊新村5个示范片。并重点选择了岱山新村、金山新村等6个中心村作为示范点,进行高品位规划、全方位提升,着力打造精品,引领全县美好乡村建设

三是加大资金投入。在全省首创“公司化”管理和运作模式,成立了集融资、投资、建设为一体的县农美建设投资有限公司,注册资金已增资至3亿元。负责美好乡村建设中基础设施的谋划、编制和申报以及项目的组织实施。财政部门强化资金保障,加大投入力度,每年投入不低于2000万元专项资金,分类扶持。同时大力整合涉农项目资金,县发改委、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积极争取项目支持,投入美好乡村建设。

四是体现农民主导。在项目运行管理上,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始终坚持把维护农民切身利益放在首位,把群众认同、群众参与、群众满意作为根本标准,按照群众事情自己干、政府引导不包办工作原则,经村民代表推荐选举成立了村民事务理事会,参与监督、管理、决策各项建设进程,依靠群众自主建设美好新家园。

五是强化产业支撑。以“百亿粮仓”、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土地整治为平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民合作组织,争取实现每个示范村都能够培育一批特色支柱产业。岱山新村项目区做了岱山水库的旅游产业规划和2万亩农业产业园规划,实施了500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西卅店镇已打造出了以旅游和农业产业化为主体的省级金山滴水现代农业示范园和意洋草莓博览园;连江镇骑马夏“微菜园 ”已打入“合肥经济圈菜园子”工程

二、存在问题

全县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已全面启动且开局良好,广大农民也在美好乡村的建设中提高了生活质量,示范点农民的生活条件、居住环境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都有较大的改善。但是也要看到,美好乡村建设仍然面临许多新情况和亟待解决的问题,现有成果还远不能满足农村、农民、农业发展的需求。部分乡村在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干群思想认识偏差、规划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支柱产业缺乏和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仍是制约美好乡村建设全面推进的瓶颈。

一是思想认识存在偏差。目前美好乡村建设宣传声势较大,但实效欠佳。部分干部认识模糊,存在畏难情绪,认为政策红线多,可以调动的人财物资源匮乏,面对群众多样化的利益诉求无能为力,工作较为被动。农民群众参与建设的主动性、积极性还未被充分调动起来,存在着“干部干,群众看”和 “等、靠、要”等现象。部分农民群众不仅没有做到“自扫门前雪”,而且整治工作只要涉及自家的东西开口就要钱,直接影响村庄整治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是建设规划引领不足。少数示范点前期规划不完善。村庄规划与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规划、村庄改造建设规划等衔接不够,以至于在施工中这项工程完工,才能进行下一项工程,耽误工期,增加了成本。有些规划没有深入到一线调查研究,当地老百姓没有积极参与,以至于在后面施工中规划更改的多,在规划更改后决策又没有及时跟进,影响施工进度。

三是建设资金缺口较大。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大量资金投入。据初步测算,每个中心村示范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户均投达2万元左右。我县镇村两级集体经济规模弱小、农民收入偏低,美投公司也存在融资渠道窄,负债率高的问题。难以形成“财政引导、金融支持、市场融资、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现有的30多项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分配随意性大,与中心村建设急需资金的项目不对口。县乡筹集的资金用于几个重点中心村示范点尚显不足,更难以满足美好乡村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推广的需求。

四是村民致富缺乏门路。示范点产业发展规划相对滞后,目前只有少数镇村有较为特色产业外,绝大多数乡村没有支柱产业,当地村级经济缺乏产业及项目支撑,农民缺乏致富门路,村级经济发展仍后劲乏力。科学谋划当地产业发展,增加村民收入,引导村民致富仍是一项艰巨任务。

五是长效管理缺乏支撑。由于村级经费紧张以及思想上重建轻管等原因,村庄卫生保洁、设施维护、绿化养护等方面缺乏长效管护。有的示范点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机制尚有缺陷,效果不够明显,农村畜禽粪便、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农药化肥等引发的污染问题较为突出。部分镇村由于长效管理经费得不到根本解决,公厕、道路、路灯、绿化等公共基础设施相继出现建后无人管理现象。

三、几点建议

美好乡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四化同步”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定远加速崛起的必由之路。建设美好乡村更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坚持立足实际、量力而行、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思路来建设美好乡村。

(一)统一思想认识,营造浓厚氛围。要真正把美好乡村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强化对美好乡村建设方针政策的理解,切实转变观念,加强宣传引导、加大工作力度,集中力量抓推进,实现美好乡村示范一点,带动一片。一要统一政策口径。“顶层设计”要切实起到科学合理,规范引领的作用,在规划设计、资金运作、土地利用、建设管理各个环节都要高度重视工作部署的整体性、政策落实的连续性、工作推进的可行性。二要健全工作机制。各级领导干部和有关部门要明确职责,细化工作任务,多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多出真招实策,多拿真金白银,多解难题办实事,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三要大力宣传引导。利用春节农民工返乡时机,通过策划公益广告、专题培训、示范观摩和组织美好乡村建设宣讲团等方式,加大宣传,提高乡村干部的建设能力和农民主体参与意识,引导群众自己干,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美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坚持规划先行,确保有序推进。一要因地制宜,因点施策。统筹规划,分类指导,突出农村特色、保持田园风貌,兼顾文物保护和文化传承,慎砍树、不填塘、少拆房,避免大拆大建,防止千村一面,切实做到先规划后建设、不规划不建设。二要强化规划的系统性、前瞻性和严肃性。做好示范点的综合详规,从道路建设、村庄改造、产业布局、配套设施建设、村民素质提升等各方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努力实现各项规划的无缝对接,避免重复建设、盲目建设和建设浪费。三要严格美好乡村建设规划的执行。强化规划对建设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加强规划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下大力气整治农村无序建房、公路两旁违规建房现象,努力打造“村容美、庭院美”的农村新面貌。

(三)多方整合资源,加大资金投入。要加大对美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的研究和整合力度,建立财政引导、金融支持、群众参与的多元化投入体系,为美好乡村建设和管理提供充足的资金来源。一要注重财政引领。严格兑现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和一般整治村以奖代补配套政策,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切实加大对建设工作的投入。二要激发部门活力。深入开展机关结对帮促美好乡村建设工作。各部门要积极参与联系村的建设工作,全力为联系村提供物质和智力支持。三要整合各项资源。建立统一的协调机制,集中整合国家农业项目、土地整治、小农水、农业综合开发等各项涉农资金,重点投入中心村建设。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积极参与特色村的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四)突出群众主体,凝聚建设合力。要把发挥农民主体作用、体现农民主体地位的要求贯穿于美好乡村建设各项工作中。一要充分发挥村干部作用。建设美好乡村,村干部是一个重要元素。必须进一步明确村两委在美好乡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建立考核奖惩机制,转思想、压担子、提待遇,提升村干部建设美好乡村的士气,切实成为美好乡村建设的宣传者、领头人、指挥员和战斗员。二要注重宣传引领。要建立农民作用发挥机制,通过拓展渠道和搭建平台,全力做好贴近农民生产生活实际的宣传引导工作,积极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变“要我建”为“我要建”,避免大包大揽。三要充分尊重民意。要坚持自愿、自主、自律、自管的原则,从规划编制到房屋户型设计、基础设施及公共设施建设等环节都要充分征询村民意见,做到群众的事群众办,干部的工作群众看,处处体现以人为本,充分体现农民在村庄规划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广大农民共建家园的热情。

(五)扶持产业发展,实现富民强村。美好乡村建设要保持旺盛持续的生命力,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根本。我县有丰富的基本农田和山林、水面,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产业具有独特优势。一要因地制宜,理清发展思路。引领农民根据乡村的环境特点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传统优势产业,提高农民收入,壮大乡村经济。二要结合农村土地整治,推动农村土地流转。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创新土地、山林、水面等资源的运作,用招商引资的办法吸引外来资金,将资源变为资产。引导农民向社区集中,促成农业要素向规模化集中。三要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加强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管理,支持引导盘活集体资产,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让后续管理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六)突出生态优先,抓好环境整治。美好乡村建设,既要重建设,更要抓管理。当前,要把环境治理改善作为建设美好乡村的突破口,结合清洁工程和“三线三边”环境整治,重点做到“三个到位”,一要清理到位。坚决拆除危房、破旧房屋、残墙断壁,全面清理垃圾、污泥、杂物,大力整治乱搭乱建、乱扔乱放,做到规范化管理;二要建设到位。加快推进示范点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建设,使村庄布局更加合理、村容村貌更加优美;三要管护到位。健全乡村环境卫生管护和公共设施运行管护长效机制,完善“政府主导、集体为主、农户参与”的工作机制,增加县乡财政补助,鼓励民营企业和能人大户捐助管理经费,鼓励村民理事会筹资和一事一议筹资,解决管护资金瓶颈,实现长效管理,从而彻底解决农村脏乱差问题,从根本上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着力环境保护  造福定远人民

县委宣传部副部长  夏万全

 

在建设美好新定远、创造幸福新生活的伟大征程中,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牵动着定远人民的心绪和情感,也越来越被各级领导高度关注与重视。

一、正确审视和厘清我县当前的生态环保形势。

目前还有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对我县当前的生态环保形势缺少理性审视和忧患意识,存在两种偏颇认识。一是落后的思维定势,片面认为环境污染就是发达城市的工业污染,而我县现阶段还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工业化尚待时日。满足于眼下生态状况良好,头顶蓝天碧云、明月繁星,心安理得,缺少危机感、紧迫感。二是错误认为生态建设,环境保护只是政府的事,事不关己,无动于衷,没有参与意识,缺少身体力行的主动性。必须及早纠偏。当前,我县环境保护工作还差强人意。总体表现在我县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现状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生态强县建设提出的新要求距离较大;表现在生态建设、环境治理的效果与全县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新期盼之间的现实差距;表现在经济建设体量与环境容量不匹配的矛盾加剧;表现在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的难度加大;表现在逐年实现减排总量目标的压力递增。我们应理性思考、集中民智、科学应对、切实解决。结合即将开展的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活动,可以将生态建设、环境治理作为一个专题,在全县上下开展一次大讨论,再认识、再强化、再提高,厘清现实,凝聚共识,全民参与,形成合力。

二、强化环境治理保护的政府主导作用。

治理环境,优化生态,造福人民,是各级政府的历史使命和现实责任,要勇于担当,奋力前行,不断强化政府主导地位、主导引领、主导力量和主导作用。

一是更加凸显生态建设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生态建设、环境治理工作提到全县中心工作的地位,并充分在体现总体部署、政策导向、资金投入、领导分工、时间分配等主体要素上,并及时向社会及民众公开,取信于民,提振信心。

二是大力营造全社会关注环保、从我做起的氛围。市民的环保意识、环保素质、环保行为直接影响本地区环境治理保护的质量和难易,决不能轻视。要结合建设美好新定远和三城联创活动,创新宣传环保的内容方式载体,让市民入眼入脑入心,真正提高环保意识,变政府独唱为全民合唱。我坚信,公众之识、公众之智、公众之举必将成为我县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的有生力量和重要支撑。

三是切实加强基层环保部门力量。基层环保部门处于环保战场最前沿,是环保事业的根基和命脉。目前,我县环保部门在总体人员编制、专业技术人员、环保执法装备、环境监测设施等执法手段和执法能力等诸方面,确实存在许多困难和薄弱环节,与日益繁重的环保工作不相适应,甚至处于尴尬境地。各级政府应给予极大关注关怀,切实解决好上述问题。

四是真正落实大环保联动工作机制。在目前的环境治理、环境监管中,还存在着不少各自为阵、推诿扯皮现象,造成许多问题搁置待解,不容忽视。必须强化环保、工商、公检法、市容城管、金融、供水供电等部门组成的环境治理减排领导协调机制,落实部门责任制和联动工作机制,尤为关键的是落实工作作风,一分部署九分落实,真正形成合力,事半功倍。

三、寻求缓解环境容量矛盾的新路。

当下,我县经济社会建设已进入了蓄势爆发、跨越发展的新阶段,需要相当大的环境容量保障。由于历史遗留和现实减排双重压力,全县环境容量极其不足,成为项目建设的“瓶颈”。可以从以下三件事去着力,去争取。

第一,科学取舍,“腾笼换鸟”。借鉴农村土地资源整合“迁庄腾地”的做法,摸清实底,下决心关停转一些高耗能污染重的工业企业,关闭一批(许多是无照经营)非煤矿山采石企业;下气力治理农村面源污染,腾出容量空间,缓解矛盾。

第二,实行全县环境容量统筹。这也是其他一些地区较为成功的做法。从全县环境容量中拿出一部分由县政府直接调控,按照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优先顺序,对一些战略性、牵动性强,以及重化工企业给予直补,保障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同时,这也是鼓励各地招大引强最好的激励政策。

第三,积极主动向上寻求政策支持。努力向省、市争取在定远企业(包括即将入驻)特别是省级重化工基地实行环境容量指标和减排考核计划单列。尽管这不是我们能够自行决定,但必须坚持不懈。一旦成功,既争取了容量指标,又能减轻减排压力。

四、切实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

农村面源污染,使我县总体生态环境面临很大的压力,直接影响到百姓生活、全县环境容量和减排任务。要把农村面源污染治理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程结合起来,做好治理规划,制定实施举措。

第一,解决饮用水水源保护问题。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主要来自于畜禽养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等;尤为最直接最严重的是饮用水源地(水库),大多被承包养殖,承包商投放畜禽粪便和化肥及违禁药物,造成水体严重污染。我县共有14处饮用水源水库,仅有城北水库属于自然水源区,其它水库均存在对饮用水源(水库)养殖投肥的现象,因此要在加大打击违法投饵力度的同时,彻底摈弃水库对外承包养殖的做法,回归自然水体养殖。对于畜禽养殖污染。需从三方面入手。一是对规模以上猪场,基础条件较好,要争取环保政策支持,积极帮助其争取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并给予一定奖励,使之成为畜禽养殖治污减排的主要力量;二是对早先建成、一时又难以取缔的,采取个人拿一点,政府补一点,建设雨污净化分流设施;三是对居民区家庭小型养猪场,要加以引导,大力推广发酵床养猪,从源头上堵住污染。

第二,解决农村秸秆焚烧污染问题。农民午秋二季焚烧秸秆,污染空气,屡禁不止,民怨颇多,也是各级政府面临的头疼而又棘手的问题。就目前情势,因机械收割留茬较高,秸秆还田所需花费的人力财力以及秸秆不能及时腐熟所带来的耕作不便,要想靠农民自觉禁烧秸秆尚不现实。如何解决?一是各级政府自身和鼓励农村专业合作社或农技协会积极主动联系大型秸秆加工企业来我市分区设点,集中收购,或委托乡、村收购秸秆,既为秸秆寻到了去处,又为农民增加了收入。二是现有的农业收割机具完全具备将作物根茬打碎,直接还田的功能,只是机主每亩要向农户多收1520元。为此,政府对机主的农机补贴中,可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如此做法,可以先尝试再推开。

第三,解决农村生活垃圾处理问题。目前,我县除公路沿线和乡镇政府所在地的集镇、中心村,以及美好乡村示范点生活垃圾作了处理,其他地区,特别是被撤并后的原政府所在地均不同程度地存着“垃圾围村”的现象,依旧是“污水靠蒸发,垃圾靠风刮”。既影响了土壤环境,又造成了水资源的严重破坏,还存在着传播疾病的危险隐患。为此,要重视和加大治理农村垃圾、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力度。一是乡镇政府和村应组建专门的垃圾清理队伍,配备必要的垃圾清理设备,规划垃圾堆放点,探索科学的垃圾处理途径,帮助解决垃圾治理工作的资金、技术等难题。二是充分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通过健康教育、政策激励等多种方式,引导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养成良好生产生活习惯,自觉维护农村环境卫生,积极参与农村垃圾治理。

结合我县正在贯彻落实全省美好乡村建设和改善城乡人居环境工作,要把“三线三边”环境治理与城乡文明创建、美好乡村建设、森林增长工程等结合起来,集中力量,整合资源,牢固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加大宣传密度,坚持群众路线,统筹推进,切实改善我县城乡人居环境。

当前,我县生态环境所面临的的新情况,带来了环境治理和监管任务的新难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境遇中找到出路?老子说,“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在管理学上的意义即凸显为“图难于易”、“为大于细”的经营管理发展之道,涵摄循序渐进、注重细节、未雨绸缪三重管理哲学的意蕴。这需要我们再思考、再实践,再创新。

                           

 

                            加大投入  创新机制

进一步深化基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县招商委副主任、党组副书记  王越

 

201091,随着安徽省基本药物制度的实行,我县紧紧围绕“人民群众得到实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得到发展、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得到保护和提高”这一目标,按照省市统一部署,全面推进我县基层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

在基层医改过程中,我县的方案设计、推进机制、运行效果均受到了上级部门及领导的高注重视,各项既定的改革任务已全部完成,并取得较好的成效,受到国务院医改办及省、市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国家医改办孙志刚主任、副主任胡祖才先后来我县视视察和调研基层医改工作;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安徽电视台等主流媒体均对我县基层医改工作进行报道。

一是基层医疗机构公益性全面确立,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普及。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要求,在全县建成了22个乡镇卫生院,设立了5所乡镇中心卫生院分院。全县249个行政村均设立了村卫生室,全部实行一体化管理。全面实行了药品零差率销售,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50.6%。乡镇卫生院和一体化管理的村卫生室全部采购和使用国家基本药物及安徽省补充药品,实行药品网上采购、统一配送和零差率销售,破除“以药养医”机制,确立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公益性质。

二是人事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全县乡镇卫生院核定编制902个,设置岗位871个,其中,专业技术岗位占87.3%。建立了“定编定岗不定人”的人事管理体制,实行全员聘用制,同岗同酬、同工同酬,彻底理清乡镇卫生院的人员关系。对照改革政策,妥善分流安置222人。组织了35人参加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培训,保证每所乡镇卫生院至少有1名全科医生。

三是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行。全县乡镇卫生院全部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建立和完善绩效考核机制,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绩效工资实行后,乡镇卫生院人员人均月工资由改革前的1932元,上升至2164元。利用现有卫生信息化平台,建立基层医疗机构绩效考核系统,实现了考核的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和实时化。

四是卫生信息化建设全面推开。2007年开始,我县着力加强卫生信息化建设,并逐步建成了实时连接县、乡、村三级医疗机构的网络系统。基层医改实施后,我县又基于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了公共卫生管理系统,以及乡镇卫生院绩效考核系统,建立了一个较为完善的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五是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全面覆盖。200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以来,县实行项目办牵头,成立了指导组,分片指导,责任包保,村卫生室由乡镇卫生院全面负责,形成点、面、片相结合的上下联动机制,完成和超额完成了规定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截至目前,全县已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45.7万份,老人健康登记管理人数59447人,规范管理慢性病病人65284人、重症精神病病人2173人;开展免费孕产妇保健服务47291人次,儿童保健服务31397人次。

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影响和制约医卫工作发展的矛盾和困难也日益凸显。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激励约束机制仍需加强。基层医改后,乡镇卫生院实行了收支两条线,支出由财政统一支付,造成了新的“大锅饭”。尽管通过加强绩效考核,拉大绩效工资差距,调动了乡镇卫生院部分积极性,但乡镇卫生院无收支节余分配,绩效工资总量是固定的,难以充分调动乡镇卫生院的“开源节流、增收节支”的积极性。

二是基层医疗机构设施较差。我县乡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难以满足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开展需求,医改三年来,因基础设施改善和医疗设备无长效机制,乡镇卫生院不能有计划地改善基础设施、添置大型医疗设备,只更新了部分必须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器械,影响了乡镇卫生院的服务能力提升。

三是基层卫生人才队伍需加强。我县乡镇卫生院编制空缺率达30%,部分乡镇卫生院只能通过自聘人员维护正常运转,乡镇卫生院编制空缺与人员紧缺现象并存。池河、张桥等乡镇中心卫生院尽管编制空缺不多,但因实际工作需求,仍感觉人员非常紧张。村卫生室人员更是面临后继无人状况,调研的村卫生室村医基本上在40岁以上,平均年龄达46岁。

医卫工作涉及千家万户,涉及每一个农民,历来是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党委政府的工作重点之一,更是近几年民生工程的重点。要保持和发展好我县医卫体制改革成果,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必须着力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好工作。

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建立更加顺畅、有力的医改保障体系。实行“财政保基本、收入保运转”的保障模式,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支出,包括乡镇卫生院人员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缴费和住房公积金,以及乡镇卫生院离退休人员的工资、福利等基本支出,应纳入财政预算保障。乡镇卫生院医疗收入全部上缴国库,县财政按月返还,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主要用于乡镇卫生院的运转经费、医疗风险基金提取等,保障乡镇卫生院的正常运转。落实乡镇卫生院的收支结余分配政策,即30%用于职工福利基金,30%用于奖励基金,40%用于发展资金。县财政设立“医药卫生发展基金”,用于医疗机构发展建设,由县卫生部门统一在年初编制项目预算,由县财政审核后执行,对年中追加的项目预算,由卫生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共同审核后使用。

二是创新机制,进一步理顺基层医疗机构资金运转、使用程序。规范乡镇卫生院预算编制,将预算及时下达到卫生主管部门,由卫生主管部门对乡镇卫生院实行预算管理,并将预算执行情况列入对院长考核中。在明确财政预算管理同时,县卫生部门对乡镇卫生院实行分帐核算,资金分开使用,严格执行收支节余分配政策,加强基层医疗机构的管理,调动乡镇卫生院的工作积极性。进一步加强村卫生室管理,规范村卫生室财务、药品管理,杜绝村卫生室药品体外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