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考
    发布时间:2012-12-16 17:17

何俊飞

 

思考一:用开放的眼光看形势,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与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目标任务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后发优势凸显。

从我县来看,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不够大,农户的专业化程度还较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小而散、小而弱,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更是匮乏,家禽、水产、蔬菜、瓜果等主导农产品目前还没有真正形成引领一方发展的龙头企业。加工链条延伸不长,不仅链条较短,还存在链条较细、链条不坚固、不均衡、连接不紧密等问题。农产品的品牌以及质量,都与农业资源丰富的大县地位不相称。

目前,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已成为全县上下和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失去一次机遇,就要落后一个时代”,这是浙江一句令人震撼的标语口号。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当前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上下善谋实干,共谋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氛围;举全县之力大力招商引资,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

思考二:用创新的眼光探索发展理念,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思维空间。

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差距,从深层次看,在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也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树立用工业思维抓农业理念。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使农业与工业日趋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工业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与现代工业的有效对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

二、树立大产业理念。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各产业形成交融发展格局。必须把农业产业置于整个产业系统发展之中,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三、树立一体化理念。农业产业化是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其内涵是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济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这几化不可缺少任何一化。要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纵向上使农民能够参与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链条,横向上使农民能够参与一、二、三各个产业领域。

四、树立外向型、质量型发展理念。用超越的、发展的眼光探索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走外向型、质量型路子,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

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树立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的重要举措理念。建好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库,积极引进县外资金,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县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

思考三:用变革的眼光应对新形势,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定远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之路。

第一,以美好乡村建设为契机,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科学谋划县乡两级支柱产业的布局。

规划突出三个集中:园区向城区集中。按照科学定位、产业聚集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鼓励龙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县工业园(区),利用京沪高速定远连接线沿路地段,规划建设观光旅游农业示范区和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示范区。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联盟和企业群体。农民向企业集中。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全力推进金山滴水·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建设,大力发展休闲、观光、生态、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体,提升我县农业发展层次。同时,结合美好乡村建设,利用3-5年时间,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发展“1516”计划,即:在高铁沿线池河镇建设达到省级标准的1.5万亩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在张桥、连江、吴圩、严桥、三和集和永康6个乡镇,结合土地整理,编制招商引资项目,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引资引智,各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其他15个乡镇结合实际均建设一个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形成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平台。总的设想是一年启动,两年初见成效,三年形成规模。

在调优基地上实现新突破。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链条中的“第一生产车间”,要优化农产品生产基地区域布局,实行“三优”、“四化”。“三优”是依托自然优势资源确立优势产品,围绕优势产品打造优势产业,集聚优势产业形成优势经济。“四化”是:一是专业化。调整生产方向,形成鲜明特色;二是规模化。调整区域布局,形成规模优势。三是科技化。在主导产业区域发展中心地带,建一批省、市级科技示范园区。四是标准化。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第二,把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位置,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发展。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政府依靠它,农业和农村需要它,农民信赖它。办好一个协会,能够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能够解决政府不能统揽、部门不能替代、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情,是单家独户的农业生产者组织起来实现自我服务,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共同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一是从上到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农业、农村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二是建议政府协调涉农各部门,建立联席工作会议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加快构建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和农资供应服务体系,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应制定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

——在服务大农业上求突破,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更加广泛、更高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一是结合当地产业或产品特色,做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二是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型向生产、经营、服务综合型转变,向股份制农民公司转化,结成经济利溢共同体。三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通过资本、土地的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田园经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四是引导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依托当地的产业和产品优势,发展能人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培育“名、优、新、特”农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使之尽快形成当地支柱产业。五是积极构建“品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体系,通过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开拓品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六是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社会其它资金投入到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中,通过市场建设大力拓展物流行业,形成物流中心,以此带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七是进一步拓展工作空间,注意发挥涉农等部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经纪人等与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中介等环节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科研开发联合机构,在组织大合作、发展大联合上求突破,在服务大农业上求作为。

第三,在做强做大龙头企业上实现新突破。要拿出抓工业、抓招商引资的工作力度来推进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一要大力挖掘本地区的资源优势,敲定项目,成立专门班子跑项目,积极支持龙头企业争取专项资金。二要进一步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的优惠措施,重点在土地征用、税费减免、资金信贷、证照办理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帮助协调解决,并及时处理好企业发展中的多种困难,为龙头加工企业营造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

在引建省内外知名龙头企业落户定远的同时,务必把本土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摆在重要位置做大做强,努力实现三个转变:一是小规模向大规模转变;二是低层次向高层次转变。注入高新科技,由粗加工向深加工发展;三是国内型向国际型转变,参与国际竞争。

第四,在品牌农业上实现新突破。龙头加工企业要在产品包装、储运上下功夫,全面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努力打造农产品品牌。通过对优势特色产业进行改良扩群,大力培植具有市场潜力的名牌产品。对传统名特优产品实行工商注册,申报品牌;对已有一定知名度的规模农产品,积极争创名牌;对已取得品牌的继续创新,深化内涵,提高层次,叫响定远名牌农产品。

第五,在机制创新上实现新突破。在产加销、贸工农之间,建立一体化的利益机制和经营机制。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以契约规范双方行为,让农民跟着基地走,基地跟着龙头企业、市场转,实行以销定产,达到“双赢”目标。二是规范龙头企业一体化运行机制。通过契约、合作、合股等多种形式,使龙头企业、基地和农户之间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农民不但从种养业生产上获益,还能分享加工流通环节利润,提高收入。三是加强龙头企业对农民的利益保障。龙头企业要把种养环节看成自己的第一车间,要按保护价收购农产品,进一步激发龙型经济组织内部凝聚力。四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积极推进土地股份制,引导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努力促进家庭经营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