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发布时间:2012-11-02 08:26

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121031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定远县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作为发展生产力和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性措施,加强指导和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

㈠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县政府及农业行政职能部门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性举措,按照“加快培育一批、努力规范一批、着力提升一批”的思路,采取“宣传引导、积极扶持、规范提升”等一系列措施,使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截止目前,全县已建立各类合作经济组织505个,其中经工商部门注册的合作社500个,经民政部门注册的农民专业协会5个。加入合作经济组织的成员数约2.05万人,带动农户数3.98万户,已建网站合作社43个,与当地同类型成员相比,合作社成员人均纯收入增长30%。已成立党组织合作社3个。

㈡合作组织类型多样化。县政府在指导和引导合作经济组织发展中,发挥各类主体的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优势,形成了多类型合作、多形式发展的格局。从组织形式上分,一是农村能人(大户)创办型;二是龙头企业带动型;三是涉农部门牵头型;四是有关社会组织领办型;五是跨村合作和联合办社型。从生产类型上分,以种植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92个,以林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10个,以畜牧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251个(其中养猪的合作社195个),以渔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31个,以服务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社99个(其中农机合作社54个),其他类型的专业合作社22个。

㈢合作经济组织的运行质量和发展水平逐步提高。目前,经登记或批准成立的合作经济组织的组织机构基本健全,各项制度基本建立,利益分配机制逐步形成。除了新成立的基本上都在工商部门登记外,还积极帮助农民专业协会进行改造,引导其登记为农民专业合作社。

二、取得成效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业市场化、标准化、外向化的进程,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㈠科技成果得到了更好地应用和转化,提高了农产品产量和质量。农业科研机构依托合作组织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指导合作经济组织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规程,按照科学技术进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创建产品优势品牌。如安徽阜康养猪专业合作社(原池河镇养猪协会)针对母猪品种落后和养殖污染日益突出这一现实情况,开展品种改良和环保养猪的重要性宣传工作。帮助会员李铁国、邢守宏等先后引进长大二元母猪、PIC母猪、斯格母猪1500余头,品种改良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07年协会引进“干式无臭生态养猪技术”,20075月示范基地建成,在协会帮助下,夏国桂、熊建忠、杨言彪、李春龙等十位会员猪场中建成“发酵床猪舍”3000多平米,取得较好经济和生态效益,得到省政府多部门的肯定。20107月份,该合作社的负责人田广友在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班上就“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作了典型经验发言。20125月份在全县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会上又做了典型经验介绍。

㈡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增加了农业效益。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农民一家一户组织起来,按照市场需求,变被动调整为主动调整,分散生产为规模生产,农民自行销售为统一销售,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如定远县荣飞农业种养殖专业合作社拥有成员108户,种植蔬菜和食用菌800亩,组织统一销售到合肥、定城等地,农业效益明显提高。吴圩镇鑫花金银花种植专业合作社,以每亩每年800斤小麦的价格租赁农户承包土地1500,租赁期至20209,涉及6个村民组120余户。农户土地流转后,还可以返园做工,摘花、除草等,从而获得劳务收入,农民的收入水平明显提高。同时,还涌现出其他比较好的合作社,如:定远县祝杨蔬菜专业合作社、定远县二龙乡小岗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

㈢农业产业化有了载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龙头企业是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带动力量,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企业与农民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成为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如永康镇祝杨养殖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08年,目前拥有社员120多人,采取统一品种,统一管理,统一技术,统一防疫,统一销售“五统一”的经营管理模式,对合作社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系列化服务,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科学化养鸡,降低饲养成本,减少市场风险,增加社员收入。目前合作社资产总值达3000万元,年销售收入4000多万元,利润1000万元,带动周边8个乡镇、40多村、400多个农户科学养鸡,每年养殖户纯收入均在5-10万元,实现共同致富。

㈣促进农民增收,成为农民致富的必由之路。调查表明,凡是参加合作经济组织的农户与未参加合作经济组织前相比,其收入明显增加,年增收少则数百元,多则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与同类型农户相比,一般增收20%左右。藕塘富源畜禽综合养殖合作社成立后,通过统一品种、统一技术要求、统一饲料标准、统一对外销售,养猪效益大大提高,2009106个成员年出栏生猪达3.6万头,鸡1.5万只,销售产值6048万元,实现利润1080万元,成员通过本组织生产经营获得的户均收入10.2万元。

㈤体现了互助合作精神,促进了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一些地方农民反映,自从成立了合作经济组织,农民只管种地,一切服务由合作组织提供,省钱、省时、省心,谁家有困难找到合作经济组织还能帮助解决,把合作经济组织看成是自己的靠山。定远县理想农机专业合作社位于炉桥镇李巷村,是由21名股东发起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出资总额800万元,带动农民350户。目前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等各种农机具220多台套,挖掘机2台,农用运输车6辆。合作社内部实现了统一供种、统一耕种、统一收割、统一销售、统一管理的“五统一”运作模式,并为周边的6个行政村、80个村民组、2000户农民提供了小麦、水稻从种到收的全程服务。各项收费予以公示,服务价格远低于市场价格,受到了广大农户的普遍欢迎。理想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户进行农事服务,并跨区作业到肥东、连江、舒城、凤阳、庐江等地,大大地解放了农村劳动力。合作社还以合作共赢的形式,组建了瑞丰大米加工厂。注册认证 “洛河桥” 大米商标品牌,实行订单生产,年加工大米1600万斤,直销深圳、温州、浙江、四川等地,并开展了网上营销。全县类似这样的农业服务专业合作社还有很多。

㈥加强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提升合作社驾驭市场能力。2009年,我县作为全省8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示范县(市)之一,先期选择了35个农民专业合作社进行了信息化工程建设,举行了2期培训,每期培训时间7天,共培训了105名信息员,并为35个信息化建设合作社配备了35台套电脑、打印一体机,所有费用均由财政承担。信息化建设后,由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站为35个合作社注册建立了个性化网站,并由安徽省安泰克国际技术有限公司为15个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安装了“畜牧养殖协同管理平台”,通过合作社网站等服务平台,可以及时地收集、发布有关产、供、销信息,让合作社提前进入信息高速公路,对提升合作社驾驭市场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09年,我县被评为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建设先进县。20125月份利用民生工程培训的机会,聘请了安徽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网张博士,对全县43个合作社的信息员又进行了一次全面的培训。

三、存在问题

目前,我县农民专业合作社虽有较快发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着总体规模较小,基础比较脆弱,认识和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利益机制不完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亟待提高,扶持力度不强,以及当前的政策导向等问题。

1、个别地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认识不足,工作不到位

一些地方把组建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看作是县级有关部门的事,是老百姓自己的事,对其重要性的理解和认识程度还有一定差距,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有些乡镇的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于放任自流状态,有名无实。

2、有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领头人服务意识差,自我发展能力不强

一些农民专业合作社在组建之初,就错误的认为,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是为了享受政府优惠政策和优价购买生产资料等。不给钱就不做事,给了钱又乱开支,做表面文章。还有部分专业合作社机构不健全,制定章程却流于形式,有组织却无作为,有章程无活动,缺乏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内部运行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规范和完善。

3、发展水平较低,科技服务能力不强

人才短缺加之缺少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农民专业合作社科技服务水平低的问题日益凸现,由此导致专业合作社规模不大,没有形成特色产业,抗风险的能力不强,市场竞争力低下、缺乏发展潜力。很多协会内部结构比较松散,没有形成紧密的经济实体,其功能大都停留在提供信息和技术咨询服务等层面上。

4、扶持力度不强。合作社发展资金严重缺乏,贷款难、担保难,省、市财政帮扶有限,有限的和“撒胡椒面”式的经费支持对于全县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县、乡财政又没有这方面的投入,影响了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5、宣传引导不到位。造成有些群众对加入合作社存有疑虑,担心经济遭受损失,主动参与意识较差,导致发展步伐缓慢。

四、几点建议

    实践证明,农民专业合作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政府依靠它,农业和农村需要它,农民信赖它。办好一个协会,能够兴一个产业、活一片经济、富一方农民;能够解决政府不能统揽、部门不能替代、一家一户干不了的事情,是单家独户的农业生产者组织起来实现自我服务,提高农业服务能力、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

(一)牢牢把握当前的历史机遇,以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奋力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发展生产、建立起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长效体制和机制,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农民收入的不断提高。世界上农业发达国家100多年的发展经验证明,建立这种长效体制和机制的一个有效途径就是大力发展农民自己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务必要认清形势、提高认识,牢牢把握这一发展契机,把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工作重心置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这个大局之中,摆在更加突出和重要的位置,不断发展壮大,切实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二)上下联动,部门配合,共同推进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的更快发展

一是从上到下将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发展工作纳入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列入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与农业、农村工作同计划、同安排、同检查。将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纳入农业产业化项目,享受龙头企业、民营经济的相关配套政策。二是政府协调涉农各部门,建立联席工作会议机制,实现资源共享、统筹兼顾,积极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提供信息、技术、资金等保障,加快构建农业经济、技术服务体系,农产品市场服务体系和农资供应服务体系,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生产、参与市场竞争提供多角度、全方位的服务。财政、民政、工商、税务等部门也应制定加快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和发展的具体措施和办法。通过上下联动,部门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三)多层面抓好农业合作社的发展壮大,力求新的突破

一是结合当地产业或产品特色,做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二是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逐步由单一的技术服务型向生产、经营、服务综合型转变,向股份制农民公司转化,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三是鼓励和引导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农民通过资本、土地的联合,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形成田园经济、产加销一体化经营模式。四是引导农村种养大户、营销大户,依托当地的产业和产品优势,发展能人带动型的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和农民股份有限公司,重点培育“名、优、新、特”农产品,围绕主导产业发展产销一体化经营,使之尽快形成当地支柱产业。五是积极构建“品牌+公司+合作社+农户”的产销体系,通过品牌提升农产品质量,开拓品牌特色农产品的销售网络。六是引导和鼓励民间资金、社会其它资金投入到各类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中,通过市场建设大力拓展物流行业,形成物流中心,以此带动优势产业扩大生产规模,形成专业化、规模化生产。七是县政府要进一步拓展工作空间,注意发挥涉农等部门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中的作用,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专业大户、经纪人等与生产、加工、流通、科研、中介等环节的企事业单位共同组建农产品生产流通、科研开发联合会,在组织大合作、发展大联合上求作为,在服务大农业上求突破,推动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实现更广泛、更高层次的联合与合作。

(四)政策扶持,统筹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深层次发展

要根据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在农业、农村和农民中的特殊的地位和作用,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创造良好氛围。一是建议各级财政每年能统筹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用于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对农业龙头企业及农民专业合作社,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其技术改造,实施科研开发以及引进推广良种、技术等。二是建议农村信用合作社选择制度健全、经营业绩好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试行流动资金贷款的信誉担保制度,扩大信用社对农户的信誉担保范围及贷款额度。三是涉农部门要加大涉农项目的争取实施和经费支持力度,并在资金安排上注意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扶持。

五)整合资源,培训人才,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发展壮大提供人才和技术支撑

市场营销、组织管理以及农业技术的推广、运用和改良农产品品质,是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要充分调动农民学技术的积极性,逐步建立农技推广的市场化机制,在整合乡镇农广校、农技校、职业技术学校等教育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全县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和各行业协会特有的功能作用,培养各种营销人才。同时,充分发挥各专业合作社的“桥粱”作用,坚持以强带弱,按照地域条件或产业特色,把科研院所与条件成熟的专业合作社结成对子,把好的专业合作社与弱的专业合作社结成对子,相互协作和交流,扩大示范性、带动力和影响力,做大做强弱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村专业技术协会,使之成为组织小生产进入大市场的领头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