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桥,安徽省定远县西部边陲副县级重镇,它自北到西向南分别同凤阳、淮南、长丰等市县一衣带水,鸡犬相闻,为古今战略要地。
炉桥最早叫冶溪,穿街北去淮河的窑河发源于凤阳山南麓的大金山、大银山一带。古传,春秋时干将、莫邪在今天的凤阳山中铸剑,剑成而显神威,名扬天下,其中奥秘是用山中泉水蘸火淬剑,剑成坚硬且锋利无比,冶溪因水得名。到秦汉时,定远西部古阴陵(治所在今定远县靠山乡古城村)一带政治、经济、文化高度发展,成了安徽、江西、江苏的江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比今天省级行政机构还要大的九江郡首府就设在阴陵县城阴陵。那时西距阴陵60里的曲阳县(辖区包含今凤阳、蚌埠、怀远、淮南、定远、长丰、寿县部分地区)政府就设在冶溪。政府机关的设置说明那时的炉桥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交通的发达,同时也促进了各方面的发展,冶炼和铸造技术更得到长足的提高。三国曹操,立马冶溪,投鞭长江,以冶溪为军事基地,操练兵士,铸造兵器。《三国志》及《三国演义》第十七回都记述了曹操同袁术的寿春(今安徽寿县)之战,围攻一个多月后,以袁术的失败而告终。历史上,曹军所耗粮草、武器大多是从东距寿春约40公里的冶溪运来的。后来,曹军坚守合肥,攻打东吴,冶溪更起着枢纽与大本营的作用。这一年是东汉建安二年(公元197年),算到今,炉桥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今天炉桥地名还有马园——曹军骑兵营地,马场湖——曹军马放牧处;曹操的步兵营方圆十几里,有郑家营、塘北营、十里营、张家营……等等。曹操当年就在八方通衢的冶溪旁窑河畔,建一座冶炼炉铸造兵器,(另外,还在南边长丰下塘等地也建有冶炼炉)。后来为行军方便又在窑河上造有石桥,慢慢地,冶溪集镇就被人们叫成“北炉桥”或“炉桥”。清翰林院大学士炉桥人方浚颐有诗记冶溪史事道:“铸铁熔金事有无?传闻故老定非诬。曲阳古治今雄镇,漫地把南炉较北炉。”关于炉桥五拱桥的来历还有这样的历史传说:东汉末年,曹操挥鞭南下途经冶溪,见窑河水西流,有悖于江河东流水的惯例,大加赞赏:“逆水必主贵!屯兵定能胜!”于是曹军在此安营扎寨,操练兵士,冶铁炼钢,铸造武器,修筑桥梁,谋求一统天下的大业,五拱桥应运而生。后来桥坏,人们又在原桥上建有新桥,世人称之为桥上桥。民间传诗讥讽炉桥有人承曹操奸诈习性,以五拱桥起兴,赋诗四句:“五拱桥曰桥上桥,冶溪流水碧滔滔。传说炉桥人是鬼,想必阿瞒习未消?”
《定远县志》记载:“该镇(炉桥镇)古乃形胜之地,离山障于左,冶水环于右,重冈屏于前,长淮襟于后。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曾为淝水之战古战场和古代商贾巨埠。前清时建有福建、山西、新安、徽州等会馆,众商云集,市井繁荣。”1998年暮春,笔者在老友跛千里先生——镇志办老编寓所,曾目睹他从方氏传人手中收藏来的清同治年间内阁中书炉桥人方燕昭绘制的《炉桥地方图》,注明最繁华的黄金街道是寿州街。街东西走向,分立在窑河两岸,由五拱桥相连。桥西街今俗称乌龟滩,长约500米,阔有500亩左右,四周环水。它同桥东300多米长的寿州街一样会馆、商埠林立。水运码头就建在窑河旁。真是街在水两旁,水在街中央。顺寿州街东端向右拐,走到南端向东去的“人”字街,长约500米;再向东伸到三眼井,也有500米多长。这两段街道就是炉桥大街,居民以望族相聚,有民谣说:“南头俞,北头徐,东门上张,大街上方,中间夹个老绵羊(杨)。”这个“杨”字就是清朝“杨文定中举众人不服”的杨文定家族。其他姓氏杂居其中,共同建设发展古代的炉桥。西出寿州街,过淮浦双桥,可以直通淮南,直达寿州。街四周筑有高墙大院,街道东西出入处都设有城门防护,其中西城门上书有大字“西土屏藩”。大有欧洲威尼斯商城的风貌,素有“小南京”之称,声誉传扬一时。
繁荣的经济带来了文化的兴盛。县志载:“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知县张景尉在炉桥东岳庙创办能宏书院……易名为‘冶溪书院’。”书院造就了人才,人才创造了文化与人文精神。在清末,两淮流域传有“寿字、怀画,定文章”的说法,“定文章”就是定远以文章学术著称于当世,它的代表人物是炉桥同宗三兄弟——方浚颐(字子箴)、方浚师(字子严)、方浚益(字子听)。他们享有盛誉的文章与“桐城派”文风同出一辙,是平民化的大众文学,还有不少学术著作。“定文章”这一区域家族式的文化现象同明代后期出现的“公安派”相似。湖北省公安县的同胞三兄弟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创立了“性灵说”,300年后,在安徽定远县炉桥镇,方氏三兄弟承其道,创造出了“定文章”传扬于世。方氏兄弟的著作已引起今天学者的关注,有的还被列为国家级、省级课题进行研究。炉桥的文人墨客汇聚在书院吟诗作对,习练文法,览物抒情,以抒忧国忧民和对家乡山水景色的热爱之情。炉桥的仁人们评品与鉴赏了家乡的山川美景,拟有“冶溪八景”传颂到今:黄山积雪、龙潭烟雨、慈寺晚钟、东郭松涛、重桥映月、西河柳浪、凤岭晴岚、淮浦归帆。八景的归纳表现出炉桥人较高的文化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抗日流尽最后一滴血的民主革命老人——孙中山先生的战友方绍舟,在能宏书院基础上创办了“绍舟中学”,今炉桥中学前身,为家乡培养了大批的仁人志士。如今的炉桥人依然保持着国家至上、关心国事的习惯,询问北京,联系纽约,把握国内风云变幻,时刻为国分忧。(作者:董书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