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返乡农民工情况的调查
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
(2009年3月31日)
为了解决“三农”存在的突出问题,根据县政协工作安排,副主席张玲同志带领学习文史委和劳动保障局的同志对全县返乡农民工的情况作了为期一旬调查。就如何再就业、政府应采取哪些措施扶持等问题,先后到县劳动保障局、藕塘镇、华润苏果、吴圩镇等单位召开专题座谈会,同时又深入到返乡农民工创办的企业和农户家中去实地走访。对返乡农民工文化程度、务工时间、从事职业、经济收入、返乡原因、今后打算、再就业培训、自主创业、有何设想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给了我们很大启示,收益匪浅。
一、返乡的状况
我县是农业大县,人口近百万,农村人口占70%以上,在外务工经商者2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22.5 %。通过外出务工经商,确实给农村带来了一些变化,一些村庄出现了小别墅,有的甚至建成了别墅群。但是去年底世界出现“金融风暴”,对我县外出务工经商人员也造成一定影响。针对金融危机影响农民工返乡的情况,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县委定办发〔2009〕4号关于印发《定远县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了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劳动保障局。劳动保障局出台关于开展《消除零转移农户活动实施方案》的通知,在各乡镇设立了劳动保障事务所,还配齐人员,专抓此项工作,收到很好效果。根据有关单位上报材料和我们调研的情况看,他们原来大多分布在珠江三角洲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企业,从事电子、服装加工等工种,没有多少技术含量,一些企业倒闭或停产,他们就无事可做,没有收入来源,或既使有事可做,收入也很少。截止3月26日,我县返乡农民工为4380人。从性别上看:男2714人,女1666人;从文化程度上看:大专以上文化110人,高中536人,初中以下3734人;按技术熟练程度上分:熟练工219人,较熟练的876人,一般工3285人;从返乡项目上看:受企业关闭影响705人,停产减产1118人,轮休845人,其他1712人;从就业身份上看:从事管理者120人,个体经营1010人,当企业员工2074人,其他1176人;从就业形式上看:季节工1139人,长期工3241人;从就业行业上看:餐饮服务411人,建筑安装856人,商业贸易485人,工矿企业1455人,其他1173人;年龄均在20-40岁之间。从调查来看,男性比女性农民工多,学历偏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5%,有熟练技术的人员占25%,返乡农民工因技能低工作不好找,就业重点是从事服务业和粗壮工,管理者和技术人员较少,大部分凭劳动力谋生活。又因长期在外地打工,部分农民商品意识较强,创业精神足,掌握一定生产技能。于是一部分农民工选择返乡自主创业,如藕塘镇返乡农民工涂家琴,今年41岁,复旦大学成人技校服装专业毕业,具有熟练的服装技术,返乡办起创业服装厂,在藕塘街上租了8间房子投资十几万元,招收返乡农民工46名,大部分都是缝纫熟练工,有的在外打工十几年,裁剪、缝纫样样精通,现在企业生产红红火火。吴圩镇方倪村返乡农民吴晓波,他原在家就养过猪,有一定技术,后在浙江义乌等地从事运输行业八年时间,去年下半年开始收入大幅下降,决定结束在外漂泊不定的生活,利用积累资金,选择投资养猪事业。现在养猪厂正在兴建之中,也吸收了当地农民工20多名。但不可否认的是,确实有部分返乡农民工仍然呆在家中,无事可做。这些人年龄普遍轻,大都属于青壮年群体,具有较旺盛的精力和体力;文化程度偏低,再就业愿望强烈。在与返乡农民工交谈中,大部分农民工都愿在本地找份工作,离土不离乡,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庭。
二、返乡的动因
鉴于今年春节前后在外打工农民工返乡较多,县政协非常牵挂,心系甘与苦,经过座谈走访,笔者认为,原因有四:
1、“金融危机”影响,使农民工返乡。这是个主要原因,我国沿海发达地区部分企业,特别是纺织服装、加工制造、电子、鞋业等劳动密集型和外贸出口型企业,由于对国外市场依赖程度高,订单减少,产品出现滞销倒闭破产或大量裁员,导致许多农民工失业。还有部分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对农民工大幅采取降薪或取消加班使得农民工收入明显减少。而城市生活费用较高,被解雇的农民工在城市生活出现困难,便有大部分选择返乡。华润苏果去年七月份第一次招工时很难招齐,到今年元月份第二次招工时,报名踊跃,很快招齐了理想的员工。
2、国家对农民补贴吸引农民工返乡。国家最近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支农惠民政策,如粮食补贴、退耕还林、粮食综合补贴、能繁母猪等十几项补贴,农民人均补贴达220多元,对农民返乡具有很大吸引力,经过盘算后认为回乡种粮或搞养殖等产业,比在城里打工收益更高,风险也小,于是便选择返乡这条道。
3、部分农民工因有一技之长回乡创业。外出打工使一部分农民工掌握了相关生产技术,积累了一定资金,有一定经营之道,熟悉了市场行情。于是他们利用多年打工积累下来的资金、技术等创业资源回到家乡创业,实现自我价值。
4、部分农民工恋乡想家思想重。许多打工农民在外乡就业,家乡观念重,时刻想到家乡,不忘家乡,总想过着老婆孩子热炕头生活。还考虑到家庭子女上学、就业,担心老人身体健康,既考虑到子女前途,又考虑父母生活照顾,情愿少挣钱,都要在家乡创办企业或就业。
三、就业的桎梏
返乡的农民工,由于在外多年受沿海和发达地区思想影响,思想较为活跃,总想在本地找到一个合适栖身之地,显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寻求一条生活门路,但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方方面面的束缚。
1、自身素质不高。返乡农民工大部分的文化程度不高,技术熟练程度低,又没有什么特殊技能。比如有的从电子流水线下来的,其它的什么也不会做,在本地电子企业又少,发挥不了特长。
2、就业资金缺乏。有的返乡农民工积累了一点资金也很想创业,据调查在外农民工一般每月工资均在1500元左右,一年20000元,除去开支外,节余甚微,还要负担父母和子女,所积累的资金和创办一个企业所需资金相比,只是杯水车薪,企业很难办成;有的既使是办成了,也是举步维艰,比如,藕塘的创业服装厂,开工一个多月了,由于缺少流动资金,无法给工人发工资,所有工人都担心服装厂不能办长久。农民工返乡有三怕:一怕企业倒闭,二怕工作难找,三怕工资太低。
3、就业信息不灵。有的返乡农民工依靠原来的同事提供就业信息,在家等电话,可没有一个有效的就业信息提供给他们,可一等就几个月也没有信息,县里有关单位关于就业信息发了几个文件,因农村偏僻,我们问了农民工都说不清楚。
4、征税力度大。由于本地财政收入较低,要完成年初预算任务,必须加大征收税款力度。有一个企业开工还没开业,税务部门就去谈征税,这叫蛋还没下,鸡就搞死掉。
5、创业解决地难。由于土地指标少,国家控制严,很难解决厂房用地问题,只好租房作为企业用地,面积又小,操作起来很难。
四、几点建议
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而返乡农民工问题更是重中之重,因为返乡农民工是新型的特殊群体,许多困难需要解决。
1、要认真贯彻省委皖发〔2009〕7号《关于切实做好当前就业工作的意见》,特别是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各级组织要将文件上的措施及优惠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问题,更要高度重视,充分发挥农民工返乡创业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以及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的作用,要细化扶持农民工就业的政策,组织督查组一项一项加以落实。对领导不重视、抓得不力,要进行批评;对抓得好的,要给予表扬,确保农民工就业落到实处。
2、要注重农民工思想动态问题。农民工返乡后,有的闲逛,有的打麻将,有的甚至赌钱,这很容易引起社会不稳定。因此,各级组织要关心他们生活,尊重他们人格,鼓励他们就业、创业,并在政治上、经济上、家庭生活及孩子上学等问题上给予解决,使之感到党组织温暖,家乡的温暖,促使他们精神振奋,干劲十足,决不灰心丧气,以利再创新业绩。同时还要注意把好两个问题。一要掌握好动态实情。提到“农民工返乡”,许多报道多是紧张情绪,有关农民工返乡的传言不绝于耳,最基础、最迫切的工作是掌握准确的、动态的信息,以备决策部门作出相应对策;二要帮助他们维护好合法权益,鼓励他们增强维权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当自己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懂得用法律来保护自身利益。
3、要抓好就业援助,完善培训服务。针对大多数返乡农民工技能单一的特点,应加大培训力度,提高返乡农民工的技能,以帮助返乡农民工提高市场就业能力,增强技能储备。劳动保障部门要会同农业、财政、扶贫等部门,按照统一制定培训计划、认定培训机构、出台培训标准、培训补贴标准、开展技能鉴定、检查考核验收“六统一”的原则,积极开展返乡农民工转岗培训。结合市场需求调整职业培训机构,利用11家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订单培训、定向培训、品牌培训,积极落实培训补贴,努力提高培训后转移就业率。加强择业观念教育,帮助返乡农民工认清当前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择业就业观,积极投入到市场就业中去。
4、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扩大就业量。尤其要招引劳动密集型、就业容量大的上规模、上档次入园企业,扩大返乡农民工就业岗位,最大限度吸纳劳动力就业。如招商引进的华润苏果超市,吸纳社会人员163人,其中返乡农民工占50%以上,工资在750元左右,还给工人买了保险,稳定收入和职业,并照顾了家庭,社会反响很好。工业园区许多企业也可公开向社会招收返乡农民工就业;劳动保障部门要积极宣传招工信息,为企业和农民工提供服务。
5、要落实激励措施,注重政策引导。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虽然给部分进城务工农民就业带来负面影响,但从推进现代化农业和县域经济发展来讲,也有有利一面,如果引导和服务工作跟上,把返乡农民工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出来,就会形成发展的巨大动力。如制订优惠政策,坚决贯彻省委7号文件,解决资金困难问题,可申报小额贷款、政府贴息;给农民工一次性补助到位;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和个人所得税;可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因此,对当前部分农民工返乡现象和情况必须全面正确认识,积极应对,把他们眼前困难全部解决,使之丢掉包袱,轻装上阵,我们相信将在他们中间出现一批批创业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