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 加快规划建设老城区
    发布时间:2011-06-11 11:21

 (城市建设论坛材料之二)

近年来,我县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居民收入显著增加,显现出未来我县经济发展将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果断决策,为了改变定远县城的落后面貌,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拉开了城市发展框架。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城东新区核心区域城市框架已基本拉开,各项工程进展顺利,发展势头良好。城东新区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将成为我县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加大老城区的改造也是县委、县政府适应经济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需要、审时度势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加快我县城镇化进程,推动全县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城市建设的水平和档次、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生活环境、增加我县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快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首期改造的地块是曲阳商业步行街和阳光商业广场,花园湖公园,通过此次地块规划改造,可以美化周边环境,提升档次,更好追求建筑环境内涵,使其蕴涵的品格、性格和风格独树一帜。由于定远县城本身就是一个古城,经过多年的积累,逐步发展为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随着历史的变迁和城市的高速发展,人口也呈爆炸性的增长,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居民活动的增加,老城区建设问题日益突出,使得古老的县城逐渐失去了往日的风彩。目前老城区建成区的建设面积约7平方公里,北部是城市居民的主要饮用水源地—城北水库,西南部是原南门石膏矿的矿区,这些用地都 制约着城市的发展方向。老城区的各种用地矛盾也日益突出,老城改造的难度在不断加大,城市发展将面临一个选择。在这个时候老城区的规划、改造、建设和管理所面临的问题也将摆上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

一、老城区改造应明确指导思想

在抓好新城区的建设,同时也要抓好老城区的改造与建设。目前我县老城区改造的现状,必须从根本上改变现有的改造模式,建立起行之有效的,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改造新模式,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原则确立今后老城区改造的基本指导思想:即“以改善市民的居住环境为前提,加大廉租房和经济实用房建设力度;以历史建筑风貌保护为基础,提升城市规划设计的品位;以路网建设为龙头,提升地块区位价值;以实现良性循环为目标,建立新的老城改造模式”。按照这样的指导思想去做的话,老城改造的难度会有效的降低。通过县委、县政府来精心谋划组织、科学规划设计,把拆迁和安置给分离开、通过有效的市场化运作、加大政策的扶持力度、来稳步推进老城的建设改造。

二、旧城改造要以老城区的基本功能为依托

定城的老城区是城市在长期发展和演变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存在着街后背巷、居住拥挤、危房旧房长年失修、街巷狭窄、交通阻塞、环境污染、绿化率低、市政和公共设施短缺等问题,严重影响着城市经济、市容市貌和社会的发展。随着我县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与城东新区相比较,老城区更为严重的是功能的过于集中和用地结构的不合理,使得老城区人口过度膨胀、居住地比较紧张、环境污染日益严重、资源浪费现象比较突出等一系列问题都难以解决。因此,改造老城区并不是简单的折旧房建新楼,而是通过老城改造来调整原来不尽合理的用地结构,同时增强老城区在整个城市的功能作用,实现老城区土地的最大价值。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又快又好改造规划建设老城区。

三、在老城区改造中注意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的相互关系

老城区改造的城市规划,要重视从实际出发,通过对老城区再开发进行宏观的控制,较多考虑土地使用功能的组合和合理布置,以两度空间为主,在土地的使用性质、建筑密度、高度、容积率、绿化率、配套设施等方面进行控制,以提供城市规划管理的依据。

老城改造的城市设计,应该更趋向于从老百姓的心理和生理要求出发,偏重于城市的艺术传统部分。要考虑空间形体艺术和人的知觉感受,是具有实体艺术形象的城市三度空间设计。如在老城区内拆迁一片旧建筑,会给人们,甚至几代人在此居住的人们心理产生什么影响?尤其是给人们心灵上带来什么后果;又如道路拓宽以后,居民心理上要求道路两旁配以什么形式的建筑,采用什么样的色彩,是附属于环境形成还是支配环境形成等等,这些都是老城区城市设计要关心的问题。所以说在老城区内更应该注意城市设计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四、在老城改造必须重点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当前老城区改造中主要存在的问题

1、主要是对老城区改造认识的深度不够,只注重一些表面的现象,缺乏规划的系统性和综合性。投资的结构与城市综合效益不相协调,使得旧城改造投资重点偏移,合理性比较差。

2、由于老城区人口和房屋的密度都比较高,在房屋改造时不同程度的受到高度和环境的限制。因此,使旧房屋改造出房率低,开发成本过大。故而使不少建设单位、开发商望而却步,使得旧城改造难度日益增大,同时引导和鼓励老城区人口向政务新区、城东新区和其它片区迁移,严格控制和减少居住用地密度。

3、旧城改造的方式过于简单、机械,缺乏前瞻性和战略性。对于现有房屋和一些公共设施,不是因地制宜、区别对待,合理利用。甚至在老城改造中,不重视城市规划,只顾地上建筑,不注意地下建筑,搞“见缝插针”零星翻建,同时有忽视相关的基础配套建设,使得整个老城改造内部各个方面相互脱节,综合效益难以提高。

4、老城改造中忽视城市的文脉延续,缺乏文化品位和旧街区人气的提升。在老城改造中忽视对一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忽视老建筑的文化内涵,造成一些不可估量的损失。

5、重改造拆迁,轻妥善安置。老城改造的关键在于对拆迁户的安置工作,在实施拆迁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依法拆迁,维护权益,兼顾公平,研究出台《老城区改造实施细则》、《危旧房改造实施细则》,它是决定改造能否顺利进行的保障。

(二)旧城改造应采取的对策与措施

1、更新观念,正确处理新区建设与老城市改造的关系。要依托老城开发新区,这样既发挥了原有老城区的特色,同时通过开发新区又给城市建设注入新的生机,还可借助老城区的公共设施和中心地位来发开新区,以达到投资少,见效快的目的。

2、以旧治旧,不搞大拆大建。不搞全推倒重建,而应采取拆旧建新,拆旧建景,拆旧建绿,拆旧复旧,改造用途,整修装饰,美化绿化亮化街景等多种方式。充分利用旧有条件,旧有设施,旧有环境为新住宅服务,达到花钱少,办事多,见效快的目的。

3、抓住重点,各个击破,示范带动,协调发展。在老城改造中,不可能不顾主客观条件,以一个模式向前推进,应选择一些条件成熟,矛盾较少,规划较好的旧城区先改造,从而相对集中力量,既可快见成效,又能起到示范和连带作用。

4、因地制宜,量力而行,速战速决,配套建设,分期分批综合改造。城市改造的规划宜小不宜大,要根据现实的财力和物力,在小区规划统一指导下,搞小批量小规模,短平快的改造。选准一块地,先分块预算后挂牌竞拍,先安置后拆迁再建设,防止拆后难建,竞拍滞热的局面。项目启动后,先地下后地上,先配套后主体,先拆迁后建设。配套设施连同老城区改造并驾齐驱。动员社区群众、各单位、各部门及社会力量,有计划按比例,逐步推进,由小变大,片片相联。

5、加强开发队伍自身建设,提高业务技术水平。旧城开发是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难度大,技术水平要求较高的综合性工作,百年大计,质量第一,这是老城改造的根本要求。为此,对承担老城改造的开发企业、开发商,应加强业务技术培训,并严格进行资质审查,对没有资质的开发企业不能承担城市开发任务。

五、对老城改造采用模式的探讨

在老城改造中要从当地实际出发,选择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老城改造模式。老城改造模式可分为四种。

一是对历史文化街区、建筑的整体保护。旧城中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是城市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其他城市和地区独一无二的品牌形象,对于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例如:位于粮食局院内的“北宋县衙”(包老爷大堂、虎石秋荫)遗址,位于县人武部院内的“城隍庙”遗址,位于一建公司院内的“西大寺(西寺晚钟)”遗址等等。建议县政府都应确立为“定远县历史文化遗址重点保护单位”,待机复建,对此,县政协经科委、文史委已联合向政府部门提出专门“提案”。因此,在旧城改造中对历史文化遗存应当进行合理保护和有效适度开发,发挥出城市文化的强大积聚效应,展现城市文化的独特魅力。

二是部分地区整体拆除。在低洼潮湿的旧城区域和南城河沿岸两侧,由于建筑物普遍年久失修,加之大部分都是违法建设,都存在严重安全隐患,没有保留价值。对这些区域的建筑,就可以采取整片拆除的方法,重新整体规划,整体打造,这也是打造城市新形象,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具体表现。期待花园湖下游南城河沿岸两侧全流域实行综合治理,建立绿色生态体系,形成“森林走入城市”,让“城市变成森林”的绿化格局。

三是部分拆除整体建设注重建筑风格。这种情况在老城区比较普遍。对有使用价值的建筑进行旧房整治和管网配套以继续保留使用,对老城区中安全隐患严重的棚户区建筑,采取拆除重建的方式。在重建中,尤应注重建筑风格,实施以保护和传承历史为主题的综合改造。例如:在南大街和南后街的改造中,应尊重穆斯林风俗,兴建伊斯兰民族一条街,并改扩建清真寺、操箭巷等等。

四是调整政策,解决老城主干街道上的插花旧房、危房、空地、低矮楼层。对在合蚌路示范街以西已建成的主干街道上的插花个人和单位的低矮楼层、旧房、危房、空地,政府要进行梳理登记,认定没有开发价值的,政府要制定“利益共享”的鼓励政策,统一规化,统一标准,统一设计,允许由个人或单位申报批准建设,只有这样,才能更有力的加快老城主干街道上的旧房、危房、空地,底矮楼层改造与开发,把老城主干街道建设的更加整洁完美。

总之,老城改造不可避免地要涉及城市的发展方向和所在地居民的具体利益。因此,要把构建和谐社会的理念贯穿于老城改造始终,为构建和谐社会作贡献,在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探求我县城市的更新与发展,重视老城区作为一个有机组织的成长过程,让全体定远人民共享改革开放和城市建设的辉煌成果。

本专题调研组成员:组长:刘多良   副组长:宋晓和   成员:刘虹桥   范铭贵  熊成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