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祝改革开放和大包干30周年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县政协产业化专题组
前 言
农业是最古老的产业,农业作为第一产业,是因为农业在人类活动中最早出现,并不表示农业就是一种初级产业,事实上,在我国发达地区和西方发达国家,农业同其他产业一样,在不断地向高级化方向发展。
农业产业化是1993年山东省在总结农业和农村发展经验时,作为一种新的农业发展战略而首先提出来的。“农业产业化”的概念一经提出,便引起上上下下、方方面面的广泛关注。1995年12月11日《人民日报》以超常规的篇幅和版面介绍了潍坊发展农业产业化的经验,并配发了题为《论农业产业化》社论。“农业产业化”是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十几年来,农业产业化经营已在全国各地取得了显著成效。
所谓农业产业化,理论界表述较多,通常的定义为:围绕一个或多个相关的农副产品项目,组织众多主体参与,进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活动,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一个新的产业体系的过程。其中,经济利益是各方主体追求的共同目标,在相互合作参与过程中,各方结成了较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这是农业产业化最为本质的东西。
今年是改革开放和农村“大包干”30周年,又值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创新思维、不断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努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是县政协十分关注的课题。我们通过专题调研,就如何加快定远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第一,发展农业产业化是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
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我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带动力量。新阶段如何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许多地方的实践表明,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一条行之有效的路子。农业产业化把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连接起来,提高了农业市场化的程度;把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与健全的社会化服务结合起来,形成了不改变家庭经济格局的规模经营和规模效益;把传统的生产方式与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起来,加速了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把农产品生产与农产品加工、运销连接起来,提高了农业的综合效益,这种经营方式,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农产品的深度加工和多次增值,农民收入的持续稳定增加、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向社会化、专业化、现代化的转变。农业产业化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带动作用体现在,一是可以告诉农民种什么。通过“合同”、“订单”等形式,可以解决农民普遍不知道该种什么的问题,使他们能够比较放心地进行调整。二是可以使农产品实现多次增值增效。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三是可以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把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四是可以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市场化行为,它能够促进市场机制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育,有利于形成适应市场经济和现代化要求的组织体系、运作机制和管理体制,对于完善和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促进农村经济转型和体制转轨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在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如何实现农业现代化,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面临的重大课题。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用先进的技术、装备和管理武装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是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而我国农业经营规模小的国情决定了实现农业产业化,走以欧美为代表的扩大土地经营规模、发展大农场的路子不现实;走以日本为代表的高补贴、高投入的路子也行不通,必须立足国情,在坚持实行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实现区域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进而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这是一条既符合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又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这种组织形式和经营机制,突破了产业、社区和所有制的界限,改变了农业单纯从事原料生产的地位,改善了农业的投入机制,可以使资本和先进技术、农艺措施、现代装备有机地融入农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有效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民素质。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途径。 近年来,我县农民收入虽然逐年增长。但农民收入的增长还存在着两个掩盖:一是部分富裕户增收掩盖了普通农户收入;二是非农兼业户增收掩盖了纯农户收入。由于农业产业化长期得不到开展,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状况得不到改善,农民收入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状况,农业生产基本上是“一个月过年,三个月种田,八个月农闲”,这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的重大课题。发展农业产业化,既可以解决农产品的卖难,使农民的初级农产品卖个好价钱,又可以通过多次加工增值,提高农业的附加值和综合效益。
第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与先进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通过调研,对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我们在认识上有两个基本判断:
基本判断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从严格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发展还没有真正“破题”。
从我县来看,农产品生产基地规模过小,农户的专业化程度低。农产品加工企业总体上小而散、小而弱,加工水平低,科技含量不高。深加工型龙头企业更是匮乏,生猪、家禽、水产、蔬菜、瓜果等主导农产品目前还没有形成引领一方发展的龙头企业,现有的粮、油等加工企业,由于没有真正建立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利益分配机制,很难形成强有力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工链条延伸不长,不仅链条短,还存在链条细、链条不坚固、不均衡、连接不紧密等问题。表现在加工档次上,大都以农产品初级加工为主,加工增值不明显,深度开发力度不够,大部分农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不高,市场占有率低。农产品的品牌以及质量,都与农业资源丰富的大县地位极不相称。而肥西县森淼集团年加工5000万只家禽生产线,与世界500强企业德国麦德龙公司建立全面合作关系,产品已进入该公司中国区域所有超市。肥东、肥西、桐城等地很多粮食加工企业产品均供不应求,很多产品进入全国各地超市销售。
基本判断二:当前我县农业产业化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期,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有可为。
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推动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进而实现“三化”良性互动,正逐步成为全县上下和干部群众的共识和实际行动。“失去一次机遇,就要落后一个时代”,这是浙江一句令人震撼的标语口号。目前,农业产业化经营正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十七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为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全县上下善谋实干,共谋发展,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氛围;依托泛长三角,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举全县之力大力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了一展身手的舞台。只要全县上下齐心协力充分抓住有利时机,利用有利条件,抓好落实,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就一定能缩小与周边地区的差距,促进农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第三,树立新的发展理念,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宽思维空间
我县与发达地区的差距,表面上看是产业化发展方面的差距,实际上是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上的差距。新时期新形势下,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树立六个新理念。
一、树立用工业思维抓农业理念。工业化理念是指现代工业科学的工艺流程、企业经营理念、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等等,是现代先进生产力在工业上的具体运用和表现;而现代农业的发展,已经使农业与工业日趋融为一体。运用现代工业来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与现代工业的有效对接,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要以组织现代工业的方式和方法来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加速形成与现代工业相一致的经营理念、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协作网络。
二、树立大产业理念。城乡生产要素相互流动,农业功能不断拓展,各产业形成交融发展格局。必须把农业产业置于整个产业系统发展之中,充分认识农业产业化在整个结构调整和发展中的基础地位和作用,不断延长农业产业链条。
三、树立一体化理念。农业产业化是一体化、系统化的经营,其内涵是生产专业化、布局区域化、经济服务社会化、管理企业化,这几化不可缺少任何一化。要以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要形式,大力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以利于农民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延伸拓宽,纵向上使农民能够参与产业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链条,横向上使农民能够参与一、二、三各个产业领域。
四、树立外向型、质量型发展理念。用超越的、发展的眼光探索研究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律,走外向型、质量型路子,发展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和有机产品,培育做大品牌产品和品牌企业,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和竞争力。
五、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和保护传统农业的生态功能,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提升改造,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创新生态农业、旅游农业发展模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六、树立把招商引资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新跨越的重要举措理念。积极引进县外资金、技术、优良品种、先进开发理念和管理经验,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整体水平;建好农业产业化招商项目库,拓宽产业的领域;采取更加灵活、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大型龙头企业来我县从事开发型农业和发展农产品加工;发展一批规模大、技术起点高、外向程度高的出口创汇龙头企业,提高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
第四,树立新的发展思路,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拓展新途径。
总体思路:以培植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基地建设为主线,以创名牌为突破口,实施农业产业化“8531”工程,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定远特色、又有市场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
“8531”工程,即今后3—5年,集中力量抓好8大主导产业,培植扶持50个年营销收入超5000万元,利税超100万元的加工企业,组建30个农民专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创立10个以上有一定知名度的省级以上名牌农产品。
一、组建产业链条,开拓定远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
从我县优势资源和产业化发展的现状出发,实行八大开发。1、粮食开发。以粮油加工企业为龙头,以100万亩优质水稻和100万亩优质小麦生产为基地,年加工精米25万吨,精面15万吨,创产值10亿元,利税8000万元,为农民增收1.8亿元。2、油料开发。以油脂企业为龙头,以50万亩油料(油菜30万亩、花生20万亩)生产为基地,年产4万吨油脂,创产值5亿元,利税3500万元,农民增收5000万元。3、饲料开发。以饲料加工企业为龙头,以25万亩玉米、10万亩大麦和15万亩大豆生产为基地,年产饲料20万吨,创产值3亿元,利税1000万元,为农民增收2000万元。4、生猪开发。以养猪协会为龙头,以150万头瘦肉型猪生产为基地,新建50万头生猪加工企业,联合皮件制品公司,年加工生猪50万头,创产值10亿元,利税1.5亿元,为农民增收2亿元。5、林业开发。以木业加工企业为龙头,以20万亩用材林生产为基地,年产各类刨花板5万立方米,创产值4亿元,利税4000万元,为农民增收4000万元。6、水产开发。以水产养殖协会为龙头,以22个国营中型水库养殖为基地,开挖10万亩精养鱼塘,实行高塘湖万亩拦网养鱼,年产水产品2万吨,毛蟹、银鱼等特种水产1000吨,年产值5亿元,利税1亿元,为农民增收5000万元。7、蔬菜开发。以曲阳农贸市场为龙头,以20万亩蔬菜生产为基地,新建1万亩冬暖式大棚、5万亩普通大棚,年产蔬菜2亿公斤,创产值5亿元,利税8000万元,为农民增收8000万元。8、甜叶菊开发。以江西菊隆高科有限公司等加工企业为龙头,以15万亩甜叶菊生产为基地,年产甜叶菊3万吨,创产值4亿元,为农民增收3亿元。
二、叫响定远名牌农产品,抢占市场制高点,形成农业闯市场的拳头和优势
在发展市场经济的进程中,市场竞争就是产品竞争,在这种情况下,唯一出路就是创精品、打品牌,利用名牌的扩展效应,带动一批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提高市场占有率,推动农业整体水平提高。
——打好“定远猪”品牌。定远瘦肉型猪是全国31个优良猪种之一,曾一度享誉华东,但由于宣传不够,开发不力,没有形成名牌效应。一是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品质,提高瘦肉率,进而提高竞争力;三是广泛宣传,扩大知名度;三是壮大规模,系列开发,形成优势。力争用3-5年时间,使定远猪系列产品享誉大江南北,走向国际市场。
——打好特种水产品牌。我县的双河毛蟹和银鱼在上海等大中城市深受欢迎,以味鲜、个大、肉嫩闻名。我们要把双河蟹、银鱼作为开发重点,力争达到1000吨规模,努力抢占市场,提高知名度。
——打好油料品牌。我县是全国商品油料生产基地县,产量曾位居全国第六位。二级菜油为省优产品,形成了二级菜油、色拉油、花生油、豆油、菜粕、豆粕等系列产品,具有较强的实力和较大的规模,我县应把菜油开发作为创牌的重点,加大投入,全面技改,提高品位。同时,把白沙花生作为创汇的重点,更新品种,提高质量,使之走向国内外市场。
——打好优质粮食品牌。我县是全国产粮、售粮百强县,每年可提供5亿公斤以上的商品粮。要在稳定粮食生产、巩固粮食基地的前提下,加大调整品种结构,积极发展优质米、优质面粉,提高市场的竞争力。实施水稻提升行动,通过2-3年的努力,形成10-20个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加工集中区,优质稻米产业化生产面积达到80万亩以上,年新增优质稻谷8000万公斤,年新增产值1.5亿元。
在叫响品牌上,要加大四个力度:一是加大品牌宣传力度,树立品牌形象。二是加大品牌扶持力度。对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重点予以扶持,形成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市场占有率高的农产品品牌,提高我县农产品竞争力。三是加大品牌延伸力度。严格执行质量标准是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性工作,也是实施品牌发展战略的核心内容,应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树立质量意识,建立与国际规则接轨的质量管理体系和企业产品标准,提高产品质量档次。要注重实行标准化生产,通过标准化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竞争力;四是加大品牌开发力度。在品牌开发上要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加、销一体化,做大做强农产品品牌。
三、培育壮大市场,形成一批市场带动的产业群体
近年来,我县的市场建设虽然取得了发展,但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相比,与发展产业化的要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缺乏能带动产业发展的龙头市场。
一是在城郊建立皖东畜禽大市场。投资1000万元,面积50亩,交易量50万头,交易额5亿元,这个市场的建立,可带动生猪生产的发展,促进生猪的流通,提高定远猪的知名度。
二是在藕塘镇建立花生大市场。投资1000万元,占地50亩,由跑全国变成全国跑定远,年交易10万吨,交易值10亿元。
三是在城郊建立定远粮油批发市场。投资1000万元,占地50亩,集仓储、交易、原粮、精粮为一体,交易量2亿公斤,交易值5亿元。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和粮食加工业的发展。
四、发展中介组织,以专业协会为纽带,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起着协调和服务作用,是连接龙头企业和农户的桥梁和纽带,要大力扶持,加快发展。围绕主导产业的发展,以科技、信息、流通等为重点,积极引导发展农民专业协会、产销服务队、专业合作社等中介服务组织,增强抵御和防范市场风险的能力。今后在继续健全和完善县、乡两级农技推广网络、信息咨询、农资供应、农产品流通等中介服务组织外,重点抓好炉桥大米、二龙蔬菜、连江油菜、藕塘花生、拂晓甜叶菊、池河养猪、永康养鸡、年家岗水产养殖等专业农协示范工作,在取得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广普及。
第五,建立新的机制,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一、制定扶持政策。对于与农户签订稳定的产销合同,实行全程服务,与农民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龙头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对新建和扩建的龙头企业,在信贷、税收、融资、科技、土地、供电上实行一系列的扶持政策,使其尽快上马运营;有计划地安排一部分专项资金,用于主导产业生产基地的良种培育、技术推广和信息网络建设。
二、建立科技支撑体系。按照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今后要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狠下功夫,提供从良种、良法到加工、包装、运贮、营销等整套系列化的新技术,把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配套到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生产经营环节,积极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生态”农业。一要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全面推广优质农产品品种;二要加强农技推广体系建设。采取鼓励政策,把全县科技人员引到生产第一线,搞好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的试验示范,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科技服务网络;三要加强农民科技培训建设。重点培训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技术等,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走上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广大农民素质的轨道。
三、加快土地流转。当前土地流转问题已成为制约农业规模经营的因素,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农民害怕土地流转过程中被强势群体侵犯其合法权益或期盼土地增值而不愿流转。另一方面工商企业或大户害怕农民反悔而不愿对集中的土地进行长期的、战略性的规划和建设,制约了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同时,集中土地需要同许多农户打交道,业主怕、农户担心,可变因素多,这也制约了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要求对农业种植结构进行统一管理,对产品统一加工、统一价格、统一宣传,这就要求对土地进行统一的规划,要求土地使用规模化。实行土地流转制度可以客观上使土地趋于规模,便于管理、协调,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制度前提。
四、完善领导机制。一是强化指导。县、乡(镇)两级成立农业产业化指导机构。二是强化规划。重点是制订好县乡两级的支柱产业的布局规划,尽快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进程的意见》。规划突出三个集中:园区向城区集中。按照科学定位、产业聚集和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发展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鼓励龙头农副产品加工企业进驻县工业园(区),在县工业园(区)和定城、炉桥民营经济发展园(区)规划建设粮食加工企业集中示范区。企业向园区集中。形成产业联盟和企业群体。农民向企业集中。吸纳农民就业、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三是强化落实。按照产业化的要求,形成“一个产业、一套班子、一个规划、一套政策、一套实施办法和一抓到底”的“六个一”领导决策和组织实施体系,每个主导产业都有一名县级领导牵头,有关部门和乡镇参与,确保农业产业化的各项工作抓出成效,落到实处。四是强化示范。要从总揽经济全局的角度,对不同类型的区域,实行分类指导,培植典型,以点带面,促进发展。五是强化责任。把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纳入岗位目标责任制管理,作为考核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要在农业产业化的实践中提倡“跟得上、拿得下”的精神。“跟得上”,就是要求广大干部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上要跟得上形势的变化。“拿得下”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抓落实、出成效的本领,就是要求干部发扬“大包干”敢闯敢干敢试的首创精神,做到思维超前,行动超前,不断实践;就是要有“闯”的魄力、“抢”的朝气、“拼”的勇气、“争”的劲头,有一股不甘落后的志气,努力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迈上新台阶,为奋力开创农村工作新局面作出新的贡献。
本专题调研组成员:
组长:许爱荣 副组长:何俊飞
成员:王传尤 刘葆松 汪德义 陶富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