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人与北京城墙
  信息来源: 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1-06-11 09:39

 

(作者:陆

  

明朝洪武年间一位名叫华云龙的定远人,主持营建了后来明清北京城墙的前身——北平城墙,他因此成为明清两朝北京城墙的奠基人。

公元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大明王朝建立。就在同一年,也就是大明洪武元年,大将军徐达率北伐雄师,一举攻克元大都,彻底推翻了蒙元在中国的统治。作为徐达副将的华云龙,参加了这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北伐,并在灭元后被任命为明初北平行省(以故元大都为中心)参知政事,总管周围六卫兵马,成为明初北平地区首任最高军政长官。需要强调的是,这位华云龙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地定人。

蒙元灭亡后,大都被更名为北平。为了加强城防,华云龙上任伊始,就奉命在大都城墙的基础上营建北平城墙。他将大都北城南移了整整2.5公里对旧城墙进行了大规模的整修加固,为原来夯土墙体包上了城砖。使大都被一个全新的更为坚因的北平城所取代。关于这件事情,《明史·华云龙传》中有明确记载:“从大军北征,徇下山东郡县,与徐达会帅通州,进克元都。擢大都督府佥事,总六卫兵留守兼北平行省参知政事。……建燕邸,增筑北平城,皆其经画。”

大明永乐元年,明成祖改北平为北京,随后下令在北平城基础上进行大规模的改建扩建,使之再次成为一座规模宏大的都城,当时的北京城墙正是在北平城墙基础上营建的。《明史》记载:“(永乐元年)以北平为北京。……(永乐十八年)诏自明年改京师为南京,北京为京师。……(永乐十八年)十一月戊辰,以迁都北京诏天下。”其后明清两代五百余年问,均以北京为京师。北京城墙,历两朝数百年之经营,得更加高大宏伟,远远超过了明代初年的规模,从里往外,形成了宫城、皇城、内城和外城等四圈城墙,其壮丽恢弘,闻名海内外。但是,无论后来的规模有多大,构造有多么精巧,都是在永乐时代的北京城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主体部分、长12公里的内城城墙,正是当年永乐时代的北京城墙。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明清两代北京城墙源自永乐时代的北京城墙,而永乐时代的城墙又源自华云龙主持营建的北平城墙。华云龙对后来北京城墙的营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定远人华云龙之所以是明清北京古城墙的奠基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的。

关于华云龙修筑北平城的事情,在许多权威资料中都有明确记载。1989525号的《北京日报》上有一篇题为《华云龙经理北京城》的文章,就是其中之一。文章说,“华云龙经理北平城,除整修城垣外,影响后世最深远的是把元大都的北城墙南移25公里,即将今德胜门外小关及安定门外小关一线的土城,移至今德胜门、安定门一线,从而彻底改变了北平城的中心点,废弃了原健德门、安贞门,并据徐达之意,将新建北城墙所开二门命名为德胜门、安定门。尽管华云龙兴筑的北城墙业已拆除,但北护城河犹在,足为遗迹,德胜门与安定门仍作为地名而长存。念及这些,人们自然会想起这位明代首任管领北平军事、政务的开国名将。”

说到这里,大家肯定会对华云龙这个人感到十分好奇。《明史·华云龙传》记载了这位大明朝开国功臣的生平事迹:“华云龙,定远人。聚众居韭山。太祖起兵,来归。”华云龙一生转战南北,最突出的功绩,要数随徐达攻克元大都和镇守经营北平城。镇守期间,他就北方边防问题上书朱元璋,要求在险要之地,修筑关隘,派重兵把守,朱元璋采纳了他的建议。他的这个备边思想,据有关资料记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明代经营长城的战略。他说,“北平边塞,东自永平、蓟州,西至灰岭下,隘口一百二十一,相去可二千二百里。其王平口至官坐岭,隘口九,相去五百余里。”俱冲要,宜设兵。紫荆关及芦花山岭尤要害,宜设千户守御所。华云龙还多次深入塞外打击残元势力,使得蒙古人长期不敢南下骚扰。以至,“自是无内犯者,威名大著。”洪武三年冬,因功勋卓著,华云龙被封为淮安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