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鲁肃真假墓之谜
作者: 熊明陶 石家红  信息来源: 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1-06-11 09:31

(作者:熊明陶   石家红) 

三国奇才、军事战略家、统战外交家鲁肃,字子敬,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县东南乡)人。生于东汉汉灵帝熹平元年(172),卒于汉献帝建安22年(217),终年46岁。鲁肃从建安五年(200)开始扶助孙权到建安22年病逝,短短20年,为了三国时期的东吴建立了不朽的功勋。一是建安五年会见孙权时,就预见魏、蜀、吴三分天下,比诸葛亮《隆中对》早七年。并为东吴建国规划了切实可行的蓝图:第一步,巩固后方,取得扬州六郡,立足江东。第二步,向长江中上游发展,夺取江夏郡(今武汉市),消灭黄祖。第三步,占据长江中游重镇荆州,取代刘表。第四步,建立帝号,以图天下。二是力排众议,说服孙权抗曹,推荐周瑜挂帅。三是联合刘备,抗拒曹操,组成联刘抗曹统一战线。四是协助周瑜、诸葛亮取得赤壁大战胜利,从而奠定了魏、蜀、吴三分天下的基础。五是主张孙、刘联姻,巩固孙、刘联盟。六是独出奇计,劝说孙权,借出荆州,使刘备站在抗曹第一线,树曹之敌,为吴挡锋。七是单刀赴会,力屈关羽,划地言和,共同对曹,进一步巩固了孙刘联盟的统一战线。像这样一位对三国政局具有巨大影响的著名历史人物,时隔将近两千年,此墓何处,至今仍然众说纷纭,莫衷谁是。粗略统计,约有四说。

第一,定远说。清、道光《定远县志》载:“吴都督鲁肃墓,在县城内东北隅。”据见,70年代,今定远县城城墙遗址东北角,有一高丈余、宽丈余的土堆,即旧志记载的鲁肃墓。以后,墓堆铲平,建成住房,只见一片高屋。笔者1950年冬来县学习时,曾到墓前一游,尚见墓前一块残碑,半卧半没,似有“鲁公”二字。其墓真是鲁肃之墓吗?笔者不敢苟同。理由是:汉献帝建安三年(198),鲁肃随同周瑜投奔江东孙策,安家曲阿(今丹阳市),还未等到周瑜引荐,适逢鲁肃祖母病逝。“肃扶柩还葬东城。”(《三国志·鲁肃传》)治丧后,被周瑜连母接回东吴。建安二十二年(217),鲁肃病死于巴丘(今岳阳市)任上。按当时情势,不会运回东城老家安葬。第一,肃死后,(孙)“权为举哀,又临其葬”。(同上)建安十七年(212),东吴国都已由京口(今镇江市)迁到金陵,孙权亲临鲁肃的葬地,只能在国都附近或东吴所管辖的地区,不可能在东城县地方。第二,赤壁大战后,三国鼎立,当时淮南郡(东城是其属县)已属曹魏多年,鲁肃死时,魏吴仍呈敌对状态,其柩不能运回敌占区老家。笔者认为,定城城内东北角的鲁肃墓,应是其祖母之墓,后人为了纪念鲁肃,附于鲁肃名下,以耀乡里。

第二,岳阳说。此说比较普遍。范良智先生在《文汇报·学林》发表题为《鲁肃的墓在何处》(该文收在中州古籍出版社《中国文化史500疑案(续)一书中》)的文章中写道:“19835月,我特意到岳阳市寻访鲁肃墓,只找到了墓址……沦为一个大土包。昔日墓地情况是:墓高约六米,墓道直径约25,正面竖立一副大石枋门……墓碑高1.7,宽1.1,上刻,东吴太傅墓”五个大字。”笔者认为,岳阳鲁肃墓是纪念墓。因为赤壁大战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形成,鲁肃接替周瑜领军镇守三国交界处,长期驻扎在巴丘(今岳阳市)、陆口(今公安市附近)一带,经常在洞庭湖训练水兵,现在的岳阳楼台址就是昔日鲁肃练兵检阅台,今日的岳阳市就是古代鲁肃驻军建设的巴丘邑。后世人民为了纪念鲁肃,特建墓拜奠。

第三,武汉说。198443,《北京日报》发表彭华先生的文章,认为鲁肃墓在武汉市龟山。文章写道:“作者1974年路过武汉特意去寻访,至山顶,见到鲁肃墓,仅余一座巨大‘门’字的青石牌坊,依稀见到立柱和横杠上面刻有各种水船、战舰浮雕花纹”。《湖北通志》对此也有记载。笔者认为,这是鲁肃附会墓。因为鲁肃在赤壁大战前后,多次与刘备、诸葛亮谈判,商讨建立与巩固孙、刘联盟,经常来往于江夏(今武汉市,当时刘备驻军于此)、柴桑(今九江市附近)之间,他所正确推行的联刘抗曹外交方针以及由此取得赤壁大战的伟大胜利,深深扎根在江夏后世子孙的心中,为了表彰先辈功绩,立墓寄思,实属人之常情。

第四,镇江说。1994年,江苏镇江市戴志恭、窦启荣两先生在《苦竹里寻访东吴名将鲁肃墓记》撰文中,详细介绍了鲁肃墓发现的前因后果。一从史志查起:北宋《太平广记》第389卷“冢墓”类载:“王伯阳(东晋大臣)家在京口(今镇江市),宅东有一冢,传是鲁肃墓,墓在长广桥东一里。”《康熙·镇江府志》记:“鲁肃墓在城东苦竹山。”《嘉庆·丹徒县志》、《光绪·丹徒县志》均记“横江将军鲁肃墓在东乡苦竹里。”二从戴、窦二人亲自寻访墓址、墓碑看起:1993年春季到1994年春末夏初,二人先后四次来到城东30里的丹徒县谏壁乡甸上苦竹里村寻访,在八旬老人王铁民告知带领下,实地查看墓址:背依青山,面对阔地,一株古榆矗立岗头作为标记,被当地称为“左龙右凤的风水宝地。”戴、窦二人经过仔细调查,终于在村民王瑞祥家前院菜地找到了墓碑:大理石石质,高1.35,宽0.57,上首镌刻“民国五年(1916)丙辰岁季春月”,中为“汉东吴汉昌太守横江将军鲁公子敬之墓”,落款为“里人王修让敬立,殷进贤书”。三从后代人纪念情况看:据光绪五年《丹徒县志·城坊图》标示,东城墙上建有“望肃楼”一座,是纪念孙权怀念、遥望鲁肃墓而造的,并在城外大学山建有鲁肃纪念墓。乾隆年间著名诗人鲍皋作有《瞻鲁子敬墓诗》:“破虏封何在,巍然鲁大夫。霸图列代有,长者至今无。日暮烟平堑,江春酒满壶。弹指犹可作,差免哭穷途。”再从曲阿、丹徒是鲁肃第二故乡、京口是东吴发祥地、孙权为鲁肃丧事“为举哀,又临其葬”来看,笔者认为,镇江市丹徒县苦竹里乡的鲁肃墓是鲁肃真墓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