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过定吊虞姬
作者: 熊明陶 石家红  信息来源: 政协办  发布时间:2011-06-11 09:17

 

安徽省有南北两个虞姬墓:一在灵璧县东15里霸离铺乡;一在定远县南60里二龙乡谭村。其两墓均收记在两县旧新县志里。与其同时,两县旧新志也记载了北宋大文学家苏轼凭吊虞姬的一首诗——《虞姬墓》:帐下佳人拭泪痕,门前壮士气如云;殷勤不负君王意,只有虞姬与郑君。

苏轼这首诗是凭吊灵璧虞姬墓呢?还是凭吊定远虞姬墓呢?让我们查查这首诗的来龙去脉吧。该诗是苏轼《濠州七绝》中的一首,《濠州七绝》是七首七言绝句,分别咏记荆涂山、涂山女、当涂古城、濠梁观鱼、庄周遗址、虞姬墓等七处古迹名胜,这七处古迹名胜北宋时均是濠州属县区域。据徐学林《安徽建置沿革》记载:濠州,治钟离(今凤阳县临淮关),领钟离,定远(今同)二县。北宋时,未设怀远县,更无蚌埠市。现在属于怀远、蚌埠荆、涂二山均属宋时钟离、定远二县。而当时灵璧县属于宿州。领符离、蕲(今宿州蕲县集)、临涣(今濉溪县临涣集)、灵壁(今同)、虹(今泗县)五县。苏诗标名《濠州七绝》,当然是咏记濠州境内的古迹名胜了。

那么苏轼在北宋京都汴梁(今开封市)做官,为什么来到濠州咏诗呢?这还得从宋神宗熙宁三年(1070)说起。该年五月,苏轼被一个莫名其妙的“往复贾贩”私盐案陷害,罢掉“暂停视事”开封府推官,困在家闲居一年多,无所事事。苏轼上表要求“外放”州县工作,获准后于熙宁四年(1071)深秋,前往杭州担任“通判”职务。35岁的苏轼带着第二任妻子王闰之、大儿苏迈、二儿苏迨,南下陈州会晤弟弟苏辙后,乘舟沿着淮河东行,经寿州,游荆、涂,到濠州。十月,在濠州太守、定远知县赵倚(苏轼好友)陪同下,游览江淮名胜——三峰寺(属于定远)。因该寺座落在三峰环抱之中,苏轼赠名“禅窟寺”;寺旁山洞碧水长流,白蟹嬉游,大可方寸,小如指甲,浑身透明,腹无纤痕,苏轼击节赞赏,称为“玉蟹”,大书“玉蟹泉”三字赠予赵倚,赵倚后刻在水洞旁,称为禅窟寺一景。后来苏轼跟随赵倚来到定远县城,第二天瞻仰县南四隤山顶虞姬墓,写诗凭吊虞姬。

《虞姬墓》诗反映了当时苏轼被诬“外放”、亲疏友绝的复杂心情,正与当年项羽垓下大败,众叛亲离,只有虞姬与郑君不负的境况相似。虞姬为了项羽,生死不渝,殉情自刎而死。至于郑君,据1982年中华书局出版的《苏轼诗集》第一册287页《虞姬墓》诗引[王注演曰]:羽垓下大败,虞姬自刎,郑君尝事项籍为亲将,籍死而被汉所俘。汉高祖下诏,凡是项籍故臣,都要除去事项归汉名籍,郑君独不奉诏。后奉诏者皆拜为大夫,而逐郑君。又据考,郑君是鲁国六世孙名荣,号郑君,以后其子郑当世官至汉朝丞相,称为一代名臣。

回想起来,苏轼咏虞一事确实值得对比深思:苏轼后来第二次贬为杭州太守时,从汴河乘舟到达灵璧,曾在灵壁西关张氏园林游览留宿,并写有《张氏园林记》留世。而一生好古好奇好游览的苏轼,为何不去游访近在咫尺(十余里)的灵璧虞姬墓,而去离濠一百五十余里,凭吊定远虞姬墓呢?

现在,灵壁虞姬墓早已拨款修建,焕然一新,成为贵妇人,饮誉海内外;而定远虞姬墓则独立荒岗,冷落僻野,无人问津两千多年,成为“寞寞”无闻的冷美人。笔者不禁为之一呼:千古冤情何时了!(作者:熊明陶、石家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