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政协
(2009年8月4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趋势将进一步加快,养老问题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也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银发浪潮”的提前到来,不仅对社会生活、经济发展产生了各种影响,也对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对于定远一个农业大县来讲,农村的老有所养问题尤显突出,更是任重而道远。
一、老有所养的现状及做法
定远县人口老龄化呈现三大特点:一是农村老年人口基数大。定远60岁以上老年人口为13.21万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3.82%,其中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1.5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2.07%。二是农村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由于劳动力大量流向城市,使得全县农村60岁以上老年人口比城镇高3.9%;三是农村老龄化进一步加深。从2006年4个乡镇11个行政村老年人口抽样调查显示,五年间农村60岁以上人口上升了2.6个百分点,全县增加23400人。针对“银发浪潮”快速到来的现状,定远县委、县政府十分重视,千方百计地抓好惠民解困的民生工程建设。
1、领导高度重视。定远县委、县政府始终把老有所养工作纳入全面工作整体规划和重要议事日程,把老有所养工作纳入年度民政工作目标管理和考核体系。每逢重大节日积极组织开展宣传,在《滁州日报·定远新闻》开辟“夕阳红”专版,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传统美德,使老年人合法权益切实得到保障。老有所养工作成绩突出,被市老龄委授予“老龄工作功德奖”的荣誉称号,连续十三年被省老龄办、民政厅授予老年宣传工作先进单位。
2、乡镇敬老院建设取得新突破。为认真落实县十项民生工程,按照“城乡统筹、多轮驱动、科学发展”的思路,2007、2008年两年时间新建、扩建乡镇敬老院22所,实现一乡一院。县政府先后投入资金1410万元,新增住房150间,床位300张;新建五保老人之家25处262间。全县集中供养(居住)五保老人1900人,集中供养(居住)率达25.1%。集中供养标准年人均1800元,散居五保供养标准年人均1200元,全部实行社会化发放。每个敬老院配备管理人员2名,其中院长1名,工作人员1名(院长月工资500元,工作人员月工资400元),经费全部纳入县财政预算。另外,从今年起,每年县财政为每院拨款2万元,作为饮水、用电、基础设施维修、办公经费等。这些举措在全市都是较早实行的,为此,2008年3月滁州市政府在定远召开全市乡镇敬老院建设现场观摩会,市委、市政府领导给予高度评价。
3、城乡“三无”老人和农村特困老人低保全覆盖。城镇310名“三无”老人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月人均标准220元,基本生活有保障。农村34322名特困对象全部纳入低保,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75%以上,根据特困对象分类,年人均补贴标准分别为1000元、700元、500元,全部通过财政涉农资金“一卡通”发放。同时,为全县29名百岁老人发放年人均1200元健康保健费。
4、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化、规范化。养老保险经过20多年的发展,制度上已经比较成熟和完善,企业职工的参保意识不断增强。至今年6月底,定远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在职人数达18765人。今年1-6月养老基金总投入4288万元,基金支出4744万元,当期赤字456万元。历年累计结余19242万元。
5、养老保险覆盖范围逐步扩大。从2006年开始,定远县实施了被征地农民社保工作,这项工作在全市是较早启动的,今年5月,又提高了被征地农民养老金标准,有效的保证了被征地农民的基本养老,全县参加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10031人,达到领取养老金条件的1590人。
今年,定远县农村养老保险受理服务中心还开展了村干部养老保险,共为1395人办理了参保手续,落实了村干部待遇,稳定了村干部队伍,调动和保护了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另外,解决历史遗留的1962年至“文革”期间由国家统一组织下乡插队的人员,对下放农村现已转为非农户口的人员,也给予参加养老保险,已批准参保近800人。
二、老有所养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城镇、乡居民生活水平有了较大提高,但与城镇居民相比,农民享受改革的成果却较少,在社会保障方面表现得更加明显,城镇居民在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养老等方面,其保障水平都有较大地提高。农民仍然延续着几千年的养儿防老的模式,如果子女不孝或生活困难,他们的养老就得不到保障,只能自食其力。
1、生活水平偏低,社会化养老程度更低。定远县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老年人口规模持续膨胀与快速老龄化、高龄化并驾齐驱,导致农村家庭养老问题越来越繁重,必将成为十分深刻而沉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目前,农村低保对象34322人,全县共有符合五保条件的对象10397人,其中已享受五保待遇7595人,应保未保2802人,尤其是全县有80岁以上的特困高龄老人19088人。而这些特困的高龄老人98%都在农村,得不到有效的保障,同时全县农村村卫生室尚未完全建立,缺医少药的问题客观存在,一些农村老人只能采取大病等、小病拖的办法,得不到及时医疗。
2、平均寿命延长,自理能力下降。传统的养儿防老习惯使老人并不具备维持生计所需的必要的收入准备,在农村这种现象更多。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老年人的寿命在不断延长。年龄增长后,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所恶化,患病率、伤残率上升,自理能力下降,将更多地需要日常护理、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而计划生育政策使家庭中年轻人的比例下降,使得家庭经济压力加大,消极拒养老人的情况增多。
现实各种因素的综合使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开始动摇,子女对老年父母的照料和慰藉也不像过去传统模式下那么密集和经常。而由于经济市场化所带来的“孝”文化的衰落以及老人自身经济能力的弱小,决定了老人生活质量的下降。从客观上形成了流动到外地的子女,无法照顾老人;分居的子女不便照顾老人;工作的子女无暇照护老人。养老由个体风险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社会风险。
3、养老保险尚未实现全覆盖,并且扩面征缴难。目前养老保险政策只覆盖到城镇企业职工,城镇非农业户口的适龄人员而城镇非适龄老年居民和在城镇居住的农业人口不在覆盖范围。农村现行的养老保险覆盖面窄,保障标准低,农民对全部由自己掏钱缴费参保没有能力和兴趣,工作很难开展。
现在原有集体企业多数已改制,民营企业特别是工业园区内的企业参保的少,同时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省出台了困难企业缓缴办法,造成有能力的企业也暂缓了缴费,致使定远县养老保险基金首次出现了收支赤字的现象,上半年赤字为456万元。
4、养老保险统筹基金赤字严重。定远县养老保险基金虽然历年积累1.9亿多元,但这只是表面上积累,实际是严重赤字,原因是养老保险尚未做实个人帐户,按照养老保险的规定,若做实1.8万多在职参保人员和7000多退休人员的个人帐户,需要资金2.5-3亿元,即使积累基金全部转入个人账户,尚有0.5-1亿元的赤字。
三、对老有所养工作的几点建议
1、加强宣传,倡导敬老爱老。地方财政收入入不敷出,拿不出更多的经费让所有的老人都实行社会化养老。目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现在,90%以上的老年人靠家庭养老,而家庭对老人的精神慰藉是任何组织和他人都无法替代的。所以要多宣传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倡导孝道文化,多表彰敬老爱老的典型,让孝道畅行天下,让不孝之子无路可走。
2、区分服务对象,实施分类补贴。现在最迫切需要服务的对象是“三无”对象、优扶对象、低保老人、高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老人自身生活就非常困难,无子女照顾或者子女自身也有困难,无力照顾,这就迫切需要政府出面解决。政府应出台政策,分类实施补贴。也可以先试点,在社区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社区组织下岗人员或组建志愿者队伍提供洗衣做饭、清洁卫生、代购物品、帮助户外活动等服务,组织专业护理人员和社工为精神寂寞的老年人提供聊天谈心、心理疏导、读书念报、信息咨询等服务。
3、尽快出台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办法。实行省级统筹,统筹地区实行统一制度,因此,建议出台像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人员参保的办法那样,出台城镇居民参保办法,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一次性缴纳36000元养老保险费后,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这样既解决了城镇养老保险空缺问题,也减少了目前老年人赡养的社会问题,既维护了社会稳定,又使城镇老年居民更多地分享改革开放的成果。
4、增加投入,努力实现应保尽保。按财政政策规定,将就业和社会保障经费按比例纳入年度预算,既确保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工作经费,又可防止社会保险费出现赤字时能够有财政支撑。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大对未按规定参保缴费企业的执法检查力度,对未按规定参保的企业依法进行处罚,确保各类企业参保,既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确保了养老保险政策的落实。对农村70岁以上的农民发放养老年补贴,每人每月50元,80岁以上老人每人每月100元,70岁以下的参加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5、建设适宜老年人学习、生活、娱乐、健身功能齐全的县老年活动中心。我们认为这也是民生工程之一,老年人活动中心应设棋牌室、阅览室、球类室、音乐室等多种适合老年人学习活动的地方,让老年人不再蹲街头、坐树下,让老年人有一个谈心、交流、活动的场所,让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