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构建和谐新农村
    发布时间:2011-06-09 21:11

庆祝改革开放和大包干30周年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

定远县政协文化专题组


实行改革开放和“大包干”30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农民物质生活富裕,但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在近期召开的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到2020年“农村文化进一步繁荣,农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落实,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这是推进农村文化建设的新要求,也是加快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机遇。加强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我县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我县是一个有着深厚底蕴的传统文化大县。文墨曾一度佳誉天下,素有“寿(),怀(),()文章”之美誉。民间艺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典型的有大鼓、琴书、评书、快板书等说唱艺术。东部池河地区的民间花布,南部张桥和西南吴圩两地的兜兜花、鞋花、枕头花,炉桥的剪纸花、木雕花,范岗一带的捏巧、泥塑等民间工艺;兰花灯、狮子舞、龙舞、花车、花船等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浓郁的文化特色。

以剧团和文化馆为阵地,依托人才资源优势,实行“以文辅文”,大力发展以培训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业,起到了龙头和带动的作用。县剧团主动与企业和部门进行演出策划和商业演出,选招了10名优秀年轻演员,充实了力量,激活了人才资源。县文化馆常年开办了少儿舞蹈培训班、书法学习班、音乐和美术培训班等,每年培训各类文艺人才近千人。他们还利用群众集资、吸引社会投资等方式,办起多媒体阅览室、歌舞厅、健身房、游戏厅等文化娱乐场所,收到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利用城乡现有的文化活动场地,采取“政府引导、群众主体、内部挖潜”等方法,以乡镇、村、组和城镇及社区为单位,引导他们结合当地群众的兴趣爱好和专长,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群众喜闻乐见的“稻场文化”、广场文化、社区文化、庭院文化等文化娱乐活动,让群众自娱自乐。

“十一五”期间,我县坚持高起点构思,大手笔驱动,一批文化性、标志性、景点性工程竟相亮相于定城。对建于1974年的县老影剧院进行了资产置换;在县东城新区投资1500万元新建了集政治、文化和娱乐为一体的文化广场;投资500万元对县图书馆进行了选址扩建;投资2000万元的花园湖及汉画像石陈列文化公园已基本建成,既是公园内的一道靓丽风景,又成为在基层弘扬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场所。到目前,全县拥有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馆、1家影剧院、3个文化艺术表演团体;有包括10个农村放映队的1家电影公司;有22个乡镇文化站;以炉桥镇马元村为代表的12个文化大院及蒋集农家书屋在基层文化中显示了活力,繁荣了农村文化生活。已经建立“党员电教科技文化大院”2200多个,开展电教播放、科技讲座和文化娱乐等活动5万余次,受益群众10万多户。

二、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当前,农民物质生活提高了,文化生活却落后了;农民文化需求强了,文化服务能力却弱了。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基层文化管理体制不顺、农民文化基础差、农村文化发展缺少内动力等原因,农村文化建设远远落后于经济发展,落后于农民精神文化需要。一些农民仍然“享受”着“早上听鸡叫,白天听鸟叫,晚上听狗叫”的文化生活。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和乏味。

1.农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但仍比较贫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民们不再为吃穿发愁,在物质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农民文化生活逐渐丰富,如农村文化媒介增多,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开展广泛等。但现有的文化活动还是难以满足群众的需求,农民文化生活仍比较贫乏。调查问卷显示有47%的农民的娱乐活动仅仅局限于在家看电视。目前文艺团体开展的文化活动具有单向性、临时性的特点,文化活动对时间和地域的覆盖也远远不够,往往只局限在集镇中心地带和节假日。为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1980年,张桥公社第一个利用公社礼堂办起影剧场。至1990年,全县有社办剧场26个, 6个区级电影管理站。拥有16毫米放映设备70套,放映人员154名。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电视的普及,电影放映业萧条,乡镇电影放映队解体,放映员纷纷改行,电影院变成了游戏厅或商品市场,有的甚至废弃。由于农民业余文化活动单一,先进的文化难以有效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健康的文化消费趋向。有的农民在进行文化消费时,偏重于玩麻将、打扑克等纯娱乐性、消遣性的娱乐项目,有的还进行一些封建迷信活动,一些格调低下的文化趁机涌入农村文化消费市场。

2.文化基础设施得到加强,但整体水平仍落后。农村文化设施是用来开展农村文化、科技、教育等活动的场所。1980年以后,集文化、教育、卫生、科技、体育、广播六位于一体的新型的文化组织机构——文化中心在我县相继成立。至1990年,全县55个乡镇全部建立起文化站,其中23个乡()先后建立起文化中心。近年来,随着资金投入的不断增加,农村文化设施有所增加,一些乡镇完善了文化站设施,拥有集科普、电教、农业科技培训、党员活动为一体的文化科技大院等多功能文化活动场所。在村级文化设施中,尽管个别比较先进,但总体落后的面貌没有根本改变,全县241个村没有文化大院,占全县行政村的95.3%。一些乡镇虽然有了基础设施,但绝大多数设施档次不高,缺乏维护。还有不少乡镇阵地缺失,原有影剧院等在改制中拆除。有的站房被占用。保留下来的站房,活动室面积狭小,不能成为社会性、群众性的文化活动场所,难以开展正常的文化活动。农村有线广播在上世纪5080年代曾独领风骚,是农民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至1990年,全县有有线广播站61个,大喇叭1469只,小喇叭11520只,村通播率为94.2%,队通播率为61%。然而到2007年底,全县广播专线只剩下10公里,农村喇叭只剩下50余只,少数有广播的村也只是村里有事的时候才用,平时就成了“哑巴”,大部分农村广播成了摆设,白白浪费了资源。

3.农村文化队伍力量薄弱。全县农村文化队伍整体素质不够高,存在着学历偏低、年龄偏大,青黄不接的现象。全县乡镇文化站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不够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学历较低,大专及以上占25%,高中及中专占75%;二是专业技术职称不高,全县文化站管理人员中中级以上职称仅2人,占5%;三是年龄老化,40岁以上的文化站管理人员占49%,30岁以下仅占10%。文化站管理人员不能集中精力从事文化工作的情况也非常突出,各乡镇名义上都配备了文化站管理人员,但有的在编不在岗,有的身兼数职,无暇从事文化工作。大多工作人员从事乡镇中非文化站业务的工作,没有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文化工作上。

三、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1.农村文化建设投入不足。尽管对于农村文化建设上级有要求,群众有需求,但重经济轻文化的理念在农村基层领导层面不同程度地存在,存在着“文化说说重要,做做次要”,经济与文化“一手硬一手软”的现象。不少乡镇对农村文化建设政策未执行到位,造成了乡镇文化阵地比较简陋陈旧和不平衡。财政投入的不足,使目前全县农村文化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与文化强县建设目标不相适应,与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2.农村文化政策落实不够。近年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文化经济政策,但有不少政策没有落实到位。《国务院关于支持文化事业发展若干经济政策的通知》中明确规定:“在全国范围内开征文化事业建设费:各种营业性的歌厅、舞厅、卡拉OK歌舞厅、音乐茶座和高尔夫球、台球、保龄球等娱乐场所,按营业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报纸、刊物等广告媒介单位以及户外广告经营单位,按经营收入的3%缴纳文化事业建设费。”文化部规定乡镇财政每年用于文化事业的支出不得少于总支出的1%,但我县不少乡镇文化经费支出达不到这个比例。

3.农村文化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三权”自1993年下放到乡镇管理后,出现了许多问题。一是乡镇不管或者不知道怎样管;二是县文化部门对文化站也很少管理。有的文化站专干换了好几个而县文化局根本不知道。由于管理体制问题,部分文化专干不善于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没有把创新作为工作的源泉,还是停留在向政府“等、靠、要”的观念上。经费困难加上得不到领导的支持,不敢也不愿开展工作。

4.农村文化消费意识不强。传统文化中提倡“量入为出”和“无债一身轻”的消费观念,在我县农村表现得比较突出。由于文化素质和收入水平普遍较低,农民对文化娱乐和旅游等精神产品的消费需求也很少。农民消费呈现典型的简朴性特点,在相当长时期内都具有强烈的储蓄倾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建房、婚丧嫁娶、子女上学等大事上。农民花钱买文化消费的意识还不够强,消费支出人均不足100元。可见,农民崇尚节俭的观念基本没变,重物质消费、轻精神消费依然是我县农民基本的消费行为特征。

四、繁荣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上述现状如不及时解决,势必对进一步繁荣发展我县农村文化形成障碍。30年的发展,解决了农民物质生活中的温饱,却没能解决文化生活中的“温饱”。在农村改革30周年之际,认真反思和总结,我们认为应该把加快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提升农村文化品位。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提升农村文化品位,是拓展农村文化发展渠道的重要载体。

1、提高认识,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各级党政领导要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文化发展的关系,提高对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重要性的认识。富要办文化,贫也要办文化。通过发展文化事业,更好地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要根据实际,制定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的长远规划。一方面要确立建设大文化的观念;另一方面要把握农村文化建设的客观规律,注重地方特色,不断创新,形成独具定远特色的人文景观和文化色彩。规划的重心在于设施建设,要把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并通盘考虑文化设施的合理布局和配置,从根本上解决文化设施不足的现象。

2、拓宽思路,加大农村文化事业经费投入。第一,政府投入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主要渠道,财政对文化经费的投入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持续增长,尤其要加大对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第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实现“以文养文”。制定鼓励农村文化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加入到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积极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培育一些经济文化团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来弥补文化事业发展资金的不足。第三,广开渠道,积极鼓励社会各界和企事业单位捐助农村文化事业。农村文化既是一种公益事业,又是一种消费形式,可以通过社会捐助的形式来筹集资金,也可以通过消费渠道来增加收入。

3、资源共享,促进城乡文化事业共同发展。充分发挥各乡镇文化站之间的互动作用,促进交流,达到文化资源共享,也是繁荣农村文化事业的一条有效途径。可以通过书报流动服务点、流动图书馆等,解决农村读书看报难问题。通过送文化下乡活动,在“送”与“建”、“送”与“教”上下功夫,提高农民的文化品位与欣赏水平。通过已建农村文化大院和农家书屋的示范作用,以点带面,促进农村文化建设的全面繁荣。

4、创新载体,进一步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充分利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闲季节,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开展全民健身、竞技比赛等活动,使广大农民群众的体质不断增强;积极开展老年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文化生活,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要重点抓好文化特色村、文化示范社区、文化示范户、十星级文明户、好媳妇等评选活动,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鼓励和支持群众积极参与文化活动。

(二)挖掘农村特色文化,打造农村文化品牌。

定远拥有丰富的民俗文化资源,民间传统文化,多姿多彩,内涵深厚。繁荣农村文化,可在创特色和品牌上做文章。

1、改进传统文化项目,做到古为今用。要努力挖掘传统文化,以此来发动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如农村比较盛行的庙会社戏,群众愿意对这方面投入。对社戏中庸俗的内容要加以删改,以先进的文化思想驱逐落后、腐朽的没落文化,更好地激励和教育群众。积极发动农民群众参与基层文化建设,鼓励农民自编自演,自娱自乐,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2、开发乡土文化资源,做到突出个性。文化品牌的魅力在于其凝结的文化内涵,是一种特殊、高品位、富于自我个性的文化。剪纸、泥塑、锣鼓、唢呐等都是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要对乡土文化资源进行深化挖掘,并加以包装和扶持。对有特色的乡土文化,通过命名为“唢呐之乡”或“锣鼓之乡”等,建立农村文化品牌。

3、保护利用人文景观,做到自然相宜。我县农村有很多景观,如虞姬墓、中九华等都是著名的历史景观。这些人文景观文化内涵深厚,融古朴与现代美于一体,对其进行开发和拓展,一定会发挥人文景观的特殊效应。

4、造就特色文化队伍,做到后继有人。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关键是提高农村文化队伍素质。要重点抓好队伍建设:一是农村文化管理队伍,包括文化馆、文化站的文化管理人员。要积极探索新的用人机制和管理办法,解决文化干部人员老化、素质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确保农村文化工作正常开展。二是农村文艺表演队伍,包括县剧团演员的培养以及文艺下乡队伍的建设等;三是文化经营者队伍,通过培训、规范和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经营素质和管理水平;四是文化指导员队伍,通过有计划分期分批地培训,来努力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同时注意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中的积极作用。农村中有很多业余文化爱好者,他们中有的是民间诗人;有的是乡土文学创作能手;有的是戏迷爱好者;有的是美术、书法、摄像的能工巧匠。这些方方面面的文艺爱好者,在艺术修养方面都有一定的基础,他们是农村文化活动的中坚力量。文化管理者要及时发现、培养热心农村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骨干。通过文化骨干的“传、帮、带”作用,扩大农村文化的影响力,逐步成立农民书画研究会、戏迷俱乐部、秧歌表演队、业余剧团等民间组织,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三)加强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筑牢农村文化发展的基层阵地。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繁荣农村文化也是这个道理。有关部门要把加强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做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方面,着力建设完善的文化基础设施网络。各级领导部门要把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作为重点,逐步改变群众文化活动设施、设备、器材和现代化网络、传媒等硬件严重不足的状态。力争三年内完成农村广播、有线电视和宽带网络“村村通”建设工程。每个乡镇有一个综合文化站;每个村有一个文化大院。同时,加强文化设施的管理、维护和利用,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提高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满足广大农民的文化生活需求。

改革开放的30年,是定远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加快科学发展进程的30年!

金秋结硕果,金徽起宏图。建设富庶、魅力、和谐新定远的航程更加催人奋进,鼓舞人心。我们坚信,在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县委的坚强领导下,94万定远人民正在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乘风破浪,勇往直前,向着“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宏伟目标进发。我县的农村文化建设必将续写出改革开放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