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第1号)
邓继琴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我们要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江巷湖是我县区域水资源安全配置体系中的重要工程,被纳入国家及省级层面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建设对促进美丽皖东及定远的生态经济一体化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推进美丽定远建设。
现就加快打造江巷湖旅游区提出如下建议:
一、设定总体目标。基于水源保护地规划,以江巷湖水源安全为核心,健全水生态净化系统,保障水源地安全。以“一汪清水”为目标,围绕江巷湖构建岸青水绿的蓝绿生态安全格局,推动江巷湖整体生态经济高质量发展。同时,提出“以水促产”的理念,结合水库周边现状,在水库外围非水源保护地规划绿色休闲、生态加工、乡村民宿和生态农业等特色生态产业,带动水库外围空心村与生态农业发展,实现整个区域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综合提升。
二、明确重点任务
(一)科学编制江巷湖风景区发展规划。基于水源保护区划分级别和要求,结合区域内水利风景资源调查评估,采取不同的保护管理措施,组织编制水利风景区整体规划,并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专项规划相衔接,完善功能布局,加强环境承载和综合效益研究。
(二)加快以水生态修复为主的江巷湖景区建设。江巷湖是饮用水水源地,首要任务是保护水源水质和安全。注重恢复和保持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自我净化功能,保障水体健康。打造旅游景区以构建水库整体生态安全格局为核心,修补水系网络和绿地网络,保证蓝绿生态网络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同时积极推广水生态环境修复与保护技术,彰显水利景区科普文化和游憩功能。
江巷水库可形象定位“江巷明珠——燃动的生态之源”,建立湿地圈层保护模式,借鉴自然保护区理论中常用的圈层式保护模式,即“核心区——缓冲区——试验区”的划分与利用模式,在现状场地核心区(江巷湖〉与外围建成区之间建立缓冲区,达到对外界不良生态干扰的屏蔽,以及对场地内部水库的保护和过渡。核心区是水域蓝色空间,水体分层净化;缓冲区是绿空间,建立生态缓冲隔离带;试验区是灰空间,贯通村庄,与水库形成渗透轴线。
(三)加强江巷湖景区管理。紧密结合水利、生态加工及环境保护等工程建设,探索建立全省水利风景区高品位的特色化发展模式。借湿地旅游推进其发展新增长点,打造江巷湖地域特色的旅游品牌与项目。按照“依托资源、合理布局、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的要求,建设一批适宜群众休闲健身的生态景观和亲水工程,同时贯通水库周边村庄轴线,沿线村庄打造“一村一特色”,与水库形成交融关系,打造水库型开放式的生态湿地公园,推进美丽定远建设。
全面做好建设、申报、评审、管理各环节工作,推动江巷水库水利风景区提档升级。在建设管理方面,国土资源、环境保护、交通运输、农业、林业、文旅、等部门要充分利用相关工程项目建设,推进水利风景区公益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运营管理方面,要依法履行保护职责,做好景区内水工程、水资源、水生态、饮用水源地和水遗产的保护工作。严格依据规划实施建设,保证水利风景区建设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要层级负责,强化经营管理,提升景区综合效益。
(四)提高以安全管理为核心的服务水平。要切实落实水利风景区安全管理责任,以水资源安全、工程安全、游客安全为核心,完善安全防护设施,制订应急预案,联合开展全方位安全检查,及时消除安全隐患。要突出做好汛期和节假日景区内主要景点游客的安全保护工作,确保水利旅游安全有序开展。建立水利风景区信息报送、统计、通报工作制度,及时发布相关信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改善生态环境和享受亲水宜居美好生活的需求。
三、落实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由县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打造江巷湖风景区工作的组织领导,及时研究解决风景区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二)加大资金投入力度。要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建立江巷水库水利风景区发展专项资金,增加政府引导性投入,建立长效、稳定的“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环境保护、旅游等部门要加大对水利风景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形成齐抓共管格局。要创新投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作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本次江巷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
(三)加强监督指导。要建立江巷湖风景区发展的标准化体系,强化景区发展的技术支持和基础保障。要树立精品理念,水利主管部门要按照水利部《水利旅游项目管理办法》,切实加强水利风景资源保护和水利旅游项目的管理。要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民对水利风景区的认识,营造江巷水库水利风景区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