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九届五次会议委员发言汇编
    发布时间:2015-03-12 16:55

目  录

1、打造商贸流通业发展新优势(黄如田)

2、强化保障体系建设,维护食品药品安全(吴忠勇)

3、同在蓝天下,共享均衡教育(余保霞)

4、关于精心塑造八大文化,叫响定远文化品牌的思考(王利)

5、强化服务意识,助推经济发展(吴忠勇)

6、充分发挥妇女作用,促进定远经济发展(郭翠华)

7、关于重点困难群体救助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李福卫)

 

 

打造商贸流通业发展新优势

黄如田

下面,我就发展我县商贸流通业谈几点看法。

一、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我县商贸流通产业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商品市场建设初具规模,流通主体多元化基本形成,现代流通方式有所发展,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2014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44.47亿元,增长13.6%,总量在全市排第5位,增幅排第1位;限上企业完成32.09亿元,增幅17.7%,总量居全市第4位,增幅居第3位;对外贸易进出口达3050万美元,利用外资2887万美元。但从总体上看,我县商贸流通产业发展还存在一些问题,制约了全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突出表现在:

(一)商业网点布局不合理。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布局中只针对大中型零售网点,缺乏社区商业规划,覆盖面较小;开发商大都按照自己的意愿开发商业地产,使商业设施开发建设与规划脱节,导致商贸服务业网点设立随意性较大,缺乏规划引领。新建区域商业配套服务欠缺,老城区市场基础设施差、档次低、管理不规范,已不能适应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二)商贸业态比较单一。新型业态规范化和规模化水平不高,发展较慢且不平衡。主要以满足消费者日用品消费需求的传统业态为主,零售业连锁程度不高,中心城镇的商业繁华度不够。现有部分物流企业规模小、功能单一,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第三方物流园区,缺乏集仓储、配送、货运、信息网络中心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综合配套物流基础设施,制约了商贸业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

(三)商贸服务业总量偏小。小型、分散仍是目前商贸服务企业的基本特征。经营理念、管理效率、专业人才等方面与现代连锁企业发展要求差距较大,个性化、差异化经营不明显,同一层次上相同的竞争愈演愈烈,针对不同消费群体的个性化、人性化服务不多,创意独特、内涵较深的营销策划方案不多。

(四)城乡贸易发展不平衡,对工农业推动力不强。商贸流通业服务企业和产业发展的意识不强,没有形成大市场、大流通的格局。定远的商贸产业应以农业为载体,以大宗农产品的贸易和流通为对象,但是目前我县农村商贸业相对滞后,农产品的品牌结构欠合理,商贸产业发展的载体仍然比较薄弱。

(五)管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在商贸业发展中,市场的决定性作用未能充分发挥,政府的重要作用也未能充分显现。

二、我县商贸流通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建议

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应从我县区位条件、产业发展、消费需求等方面出发,按照“服务县内、辐射周边、面向省外”的指导思想,以打造标志性商贸区域、增强商贸中心区集聚辐射力和提升核心商圈品位形象为重点,全力构建“层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完善、形态先进”的大商贸、大流通平台,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搞好“一个规划”,即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按照“城内大市场、城郊大卖场、城外大物流、城中特色街、农村及社区便民店”的思路,遵循“系统分析、整体设计,结合县情、突出特色,前瞻规划、持续发展,各业共生、协调推进”的原则,根据县城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围绕提升城市中心功能、增强县城辐射带动作用,科学制定全县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以规划引领全县商贸流通业规范、持续、健康发展,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根据都市型、区域性、社区型、村落型分层规划发展中心城区;根据批发贸易型、零售消费型、特色市场型、物流服务型分类规划发展商业片区;根据三色“定远”、商旅互动、餐饮休闲、人文景观分块规划发展商业景区。以科学发展、加快振兴、富民强县为主题,按照“合理布局、优化结构、提升功能、繁荣市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及时修改完善城市商业网点规划。出台地方商业网点管理办法,理顺商业网点管理体制。利用政府宏观调控手段,充分发挥定远的商业内涵、文化底蕴、区位优势,结合定远中心城区发展东北扩容的态势,加快构建以商业中心为高端聚集区、社区商业为基础、商业街区为特色的城乡商贸服务体系。

(二)制定并兑现商贸业发展优惠政策。研究制定发展现代商贸业的优惠政策,在财政、工商登记、税收征管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对符合本县商贸业发展方向的项目给予土地、税收等优惠支持。对属于本县鼓励项目的外来投资者按招商引资相关政策给予优惠。尤其是财政扶持方面,要设立现代商贸业发展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贷款贴息,扶持符合发展规划要求并对全县现代商贸业具有重要示范带动作用的重点商贸项目,支持商贸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商贸企业管理创新和规模扩张。在税赋上予以一定的优惠,降低商贸企业成本,激发本地购物和消费的信心,减少购买力的转移和外流。

(三)积极培育新型商贸消费业态。以大型商品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为中心,积极引进新型经营形态,着力引进聚客能力强、带动效应大的知名商贸企业主力店入驻,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代理经销等现代商贸流通形式,实现从传统商贸服务业向现代商贸服务业的转型。充分发挥本地农特优产品优势,加强宣传推介,实施“农超对接”,构建便利化服务体系,推进农特产品营销做大做强。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和网络营销,促进商品实体市场和网络虚拟市场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现代物流体系。

(四)着力打造现代特色商贸街区。坚持以特色亮点吸引客流,加快特色街区建设,在同城竞争中实现错位发展。推进以餐饮、休闲、娱乐、健身、家居等为主题的特色街区建设,形成一街一品的城市商业名片。结合城东新区、高铁站区建设和老城区改造,优化大型商业设施布局,重点打造好定城“四线”,即曲阳路-严桥南路、鲁肃大道、长征路、花园湖大道-戚继光大道,形成4条特色商业街。

(五)健全旅游市场服务体系。将县城打造成集休闲娱乐、餐饮住宿、购物消费为一体的旅游消费中心;以“定远古城”项目建设为支撑,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宣传促销,完善服务体系,精心打造旅游品牌;立足我县生态旅游景区及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等资源,大力兴办现代农业观光、休闲度假等乡村旅游项目,满足广大游客休闲消费的需求。通过旅游产业的发展,带动和提升酒店餐饮、运输、商贸、文化等产业配套发展。

(六)着力优化商贸业发展软环境。设立企业担保基金、技术创新基金,主动服务、积极引导,做好人才引进服务和项目资金扶持等。加强商贸物流行业协会建设,落实和完善商贸物流行业协会的各项职能,发挥行业协会联系政府与企业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主动开展信息交流,协调市场价格和市场推介促销等活动。推进诚信建设,综合运用评比、信息发布、舆论监督等手段,规范商家的经营行为,不断增强商贸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营造规范有序的商业环境,推进商贸业健康快速发展。

 

强化保障体系建设  维护食品药品安全

吴忠勇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是重大民生问题,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关系到百姓的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食品药品安全已成为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在新的监管模式下,如何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监管,确保百姓“舌尖上的安全”是各级政府以及市场监管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在当前县级“三合一”监管模式下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机制,是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的有效途径。

一、当前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现状

(一)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众多。食品药品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食品药品产业链条长,业态复杂,面广量大。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县现有获证食品生产企业104户、食品经营单位4036户、餐饮服务单位1287户、纳入监管的食品加工小作坊86家、药品经营单位155户、各类医疗卫生药品使用单位300余家;此外,还有数千户未纳入监管的食品加工小作坊、食品摊贩、小餐饮、小食杂店,这些食品经营主体星罗棋布,遍布城乡。

(二)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差异较大。在我县近万户的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中,既有产值上亿元的现代化食品生产企业和大型商场、超市,也有比较规范的药品批发企业和一次性就餐达千人的学校食堂,但更多的是一些家庭作坊、食品摊贩和夫妻店,这些家庭式的小作坊、小摊贩和夫妻店,分布在城镇、乡村、社区大街小巷,加工经营规模小、分布散、规范程度低,甚至一把刀、一口锅、一张案板、一辆三轮车就是一家食品厂,其业主大多是下岗职工、进城务工农民和城市低收入群体,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法律观念淡薄,质量安全意识差,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和规范,食品药品生产经营者良莠不齐,监管难度大。

(三)基层市场监管力量薄弱。“三合一”监管改革后,县市场监管局统一负责区域内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和食品药品安全等市场监管工作。在乡镇,以工商所为基础组建了市场监管所,作为县市场监管局的派出机构,具体承担所辖区域市场监管工作。具体到食品药品监管,县市场监管局大多内设了3-4个股室、配备8-10名同志,负责协调、指导、督促落实食品药品监管工作;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作为市场监管工作任务之一,由基层市场监管所承担日常监管任务。基层市场监管所除承担原有工商部门的市场主体准入监管、商标广告合同监管、食品流通监管、消费者权益保护、市场打假和行政执法,还要承担质监部门的产品质量、标准、计量、特种设备等监管和食药监局餐饮、保健品、化妆品、药品和医疗器械的监管等。基层市场监管所监管职责成倍增加,但与监管任务相对应的监管人员,却并未得到增加。就以我县为例,八个基层市场监管所人员编制仅仅87名,除城区2个市场监管所有15名左右执法人员,其他设在农村的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都不到10人,最少的一个市场监管所只有6名执法人员,却要履行周边四个乡镇2000多户市场生产经营主体的监管任务,监管力量明显不足,基层市场监管执法人员疲于奔命,普遍有怨言。

(四)监管部门缺乏技术、设备、经费的保障。食品药品监管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食品卫生、质量检测技术、药学基础、信息技术为支撑,运用专业质量监测、食品检测车、食品快速检测箱等杠杆,进行综合监管,这些都离不开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检测设备。但在基层一线,以工商所为基础组建的市场监管所,执法人员食品药品监管基础薄弱、能力不强,缺乏必要的食品药品监管知识,也无任何食品检测设备(如食品快速检测仪器),执法办公工具、设备也普遍陈旧、老化,制约了监管职能的履行到位。此外,基层食品药品监管经费、食品药品监测经费缺口较大,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成效。

二、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制度的建议

食品药品安全事关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和谐稳定,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准确把握中央领导同志提出的“要以最严格的监管依法落实食品生产经营者的主体责任,要以最严谨的标准、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要求,切实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为此,要从组织保障、法治保障、人才保障、经费保障、机制保障等五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保障制度,进一步夯实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基础,强化食品药品监管治理体系建设,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促进社会和谐。

(一)建立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切实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县、乡二级政府要设立高规格的食品药品安全协调组织,统揽本行政区域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食品药品安全工作有人问、有人管、管得住、管得好,确保政府对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的调控力度,能及时就食品药品安全工作中出现的隐患和问题进行沟通、协调和处置。不能把加强和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讲在嘴上、写在文件中,要真正落实到日常行动中去。

(二)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增强基层监管工作的可操作性。《食品安全法》已实施5年多,在实施的过程中,存在一些制度性的缺失,亟待完善和修订。现实中大量存在的食品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摊贩,国家没有明确的监管法规,省市也没有相应的监管措施,导致这方面成为监管的盲区。因此,应尽快完善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颁布配套法规、规章,增强法规规章的可操作性。

(三)建立食品药品监管人才保障制度,及时充实一线监管力量。食品药品安全既是生产出来的,也是管出来的。当前,增加、充实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执法力量,为一线配备懂食品安全、懂药品安全、懂质量检测的专业技术人员是加强基层食品药品监管工作的当务之急。要按照辖区食品药品监管对象数量的多少,参照一定的比例为基层市场监管所配备食品药品专管员。在目前人员编制一定的情况下,要采取“离岗培训”“岗位轮训”“集中培训”“传、帮、带”等方式,对现有的市场监管执法人员进行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知识培训,以解决当前基层食品药品监管“没人懂、不会管、管不好”的燃眉之急;中长远目标,是要建立食品药品监管专业人才保障制度,每年拿出一定的用人计划,从高校毕业生、当地人才库中挑选、录用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市场监管一线,逐步解决基层食品药品监管人员匮乏的问题。

(四)建立经费保障机制,切实加大食品药品安全投入。各级政府加大对食品药品安全工作的财政投入,确保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部门有充足的监管经费和食品药品检验经费,要设立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执法经费和专项检测经费,并纳入财政预算,确保专款专用,要为基层市场监管所配备检测车、检测仪、检测箱等快速检测设备,以及必要的执法装备,为基层市场监管所快速、有效的监管食品药品安全提供技术基础保障。

(五)建立创新保障制度,努力构建食品药品长效监管机制。“三合一”监管模式给食品药品监管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监管部门要以此为契机,进一步转变监管方式、监管方法,创新监管理念和监管模式。一是以落实“执法责任制”为手段,强化“网格化”综合监管模式,将食品药品安全监管责任落实到具体的网格和监管责任人,有效提升监管效能;二是建立市场监管、经营者自律、社会监督“三位一体”机制,进一步强化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责任,完善社会监督机制,建立“食品药品安全巡视员”制度,鼓励社会、社团、消费者树立维权意识,参与食品药品质量监督;三是完善“食品药品安全事件应急制度”,组建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分队,加强训练和技术保障,确保出现安全事故时快速反映、快速应对;四是创新监管载体,积极运用电子网络技术实现远程监控;五是构筑以“积分扣分等级管理”为主要内容的分类监管工作机制,参照公安部门对车辆及驾驶人员管理模式,对食品药品生产经营主体设置规范标准,按照违法违章行为类别、情节设置扣分标准,根据积分情况调整信用等级,实施分类监管、动态监管;六是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加强部门协同合作,形成执法合力。真正将监管触角深入到农村和基层中去,打通监管执法的“最后一公里”。

 

同在蓝天下  共享均衡教育

余保霞

办好特殊教育,对于保障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增加残疾人家庭的福祉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一、我县特殊教育办学状况

近年来,我县着力发展特殊教育,抓住机遇,精心谋划,多措并举,教育公平得到了充分体现,教育均衡取得了进一步发展,我县特殊教育事业呈现积极健康发展的态势。据县残联统计,截至2014年12月,我县0-16周岁的残疾儿童共有719人,其中视力残疾28人,听力残疾51人,言语残疾5人,肢体残疾223人,智力残疾182人,精神残疾55人,多重残疾175人。义务教育阶段在读的学生约有200人(包括随班就读的学生70多人)。依最新数据分析,当前我县残疾儿童入学率仅为26﹪。定远县特殊教育学校创建于1996年8月,是全县唯一一所承担听障、智障儿童九年制义务教育,融教学、康复为一体的寄宿制综合型学校,系安徽省残联定点康复机构。学校位于县经济开发区,占地约1.8万平方米,现有教学康复楼、学生公寓、多功能厅(餐厅)各一栋,总建筑面积近3800平方米。环境优美,教学设施先进,设有电脑室、美工室、语言训练室和听力检测室等,学校有三个教学部:聋教育部、培智教育部、聋儿语言听力康复部。开展了舞蹈、剪纸、十字绣、美工、书法和体能特长等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学校现有教职员工20名,教学班10个,其中有两个班是复式班,入学的学生120名。

二、特殊教育工作存在问题

一是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两头延伸(学前教育和职业教育)。目前,学前教育只能招收0-7岁的聋儿进行康复,而智力障碍的学前孩子因教学设施达不到要求,还无法入学。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智力障碍孩子,学校也只能经过考核,招收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入学,而那些生活不能自理的孩子就被剥离在校外,享受不到应有的教育。

二是教师难以适应教学需求。残疾学生类型是多样化的 ,教师教育教学的专业化不强,对孩子的潜能挖掘意识缺乏,对残疾孩子的教育缺乏全方位的引导,同时指导的能力也欠缺。教职员工缺乏多元化,残疾孩子的生活方面得不到帮助和支持。

三是没有统一的教学评价体系。我县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教学没有综合考核体系,随班就读的孩子在班级中容易被忽视,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

四是特教工作创新不足。特殊教育工作不能适应时代发展变化,跟不上时代的脚步,为孩子的明天展望不足。在素质教育方面,还不能满足孩子全面发展的需求。

三、发展特殊教育工作的建议

(一)加大特教经费投入。按照规划,我县特教学校全面建成后将是一所“区划分明、布局合理、错落有致”的标准化特殊教育学校,使我县所有残疾孩子都可以享受到教育的权利。目前,我县特教学校建成了一期工程,仅能满足部分残疾孩子的教育需求。要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争取特殊教育经费,尽快启动学校二期工程建设,加强特教学校建设,改善办学条件,扩大招生数量,为残疾儿童提供优美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二)加强随班就读的管理。随班就读的学生由于外因和内因多方面因素,有种尴尬的境地,随班就读变成了“随班就坐”“随班就混”。要加强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管理、督查和辅导,实行个性化的教学与辅导,全面提升特教质量,让更多的残障儿童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

(三)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自2009年以来,我县通过选调和招聘等形式,为特教学校增加了11名教师,缓解了特教学校师资严重不足困境。特教岗位的师德师风,与一般教育岗位相比,不仅位置凸显,而且特别重要。开展师德教育活动,打造一支师德高尚、无私奉献、吃苦耐劳、爱岗敬业、专业精湛的师资队伍是发展特教事业的必要支撑。现在入特教学校的学生大多是中重度的孩子,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越来越难,需要一对一辅导的学生增多,教师队伍建设和教师的素养提高就尤为重要。

(四)加大职业培训力度。面对残疾学生类型的多样化,教育教学专业化要增强,按照特殊教育师生比,配齐配足多元化(专业技术教师、保育员、生活老师、医师等)的教职员工,加大对特教师资的专业培训力度。学校建成标准化校园,重度残疾的孩子可以走进校园,但是他们的学习和生活面临的难题,都需要教师去解决,这样就需要多元化的教职工队伍。

(五)探索校企联合办学模式。利用特教学校地处经济开发区的优势,实施校企联合办学,开设残疾人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教育康复就业一体化办学之路。让更多的残疾孩子能够自食其力,走向社会,融入社会。

李克强总理在关于特殊教育工作的一份批示中指出,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带着深厚的感情履职尽责,特教特办,认真实施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让残疾孩子与其他所有人一样,同在蓝天下,共同接受良好的教育。

这既是嘱托,也是责任。

 

 

关于精心塑造八大文化,叫响定远文化品牌的思考

王 利 

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地方、一座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如果没有先进文化,就会没有生命力、缺少驱动力和失去影响力。当下市场化、国际化的竞争现实也证明,一座城市是否拥有鲜明的文化个性与独特的城市品牌,更是成为评判是否具有强大的综合竞争实力乃至国际竞争能力的象征与标志。我县在打造“三色定远”,建设美好新定远的关键时期,更需要文化引领,精神支撑;需要塑造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意蕴的文化品牌,不断提高我县知名度和美誉度,提升影响力和竞争力。

一、关于定远八大文化的认知和影响

定远文化有什么、抓什么、怎么抓?我们必须认真思考,找准方向,付之实践。

定远,一片神奇的土地,钟灵毓秀,人杰辈出。悠悠历史,绵绵文风,孕育创造了璀璨文化,留下了诸多遗珍瑰宝,续写着灿烂辉煌。

(一)特色古代文化。七里塘乡四家刘村,考古发掘出的“侯家寨文化”,是安徽省境内新石器时期早期文化类型,距今6900年左右,为独特的文化现象。它是淮河流域史前文明的标志,人类文明在这里起源,人类文化也从此启航。可与“河姆渡遗址”媲美。靠山楚霸王东逃路线、陈铎祠,二龙虞姬墓,包公任定远知县留下的亲民廉正故事,千年古镇炉桥美好的传说,等等,都富有地域特色和影响。

(二)经典名相文化。南宋董槐朝政边备多有建明、反腐惩恶以正纲常、以人为本百姓称颂;明相李善长治国安天下,功业堪比汉相萧何;开创了“万历新政”,与商鞅、王安石并称中国封建初期、中期、后期三大改革家之一的张居正,均对后世产生极其深远的政治影响。

(三)英雄将军文化。诞生了三国名将鲁肃,运筹帷幄,扭转乾坤,乃成“三国鼎立”;明朝开国元勋蓝玉、沐英、胡大海,以及300多个将军,蹈锋饮血,开疆拓土,方有大明王朝;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一剑横空海宇清,英雄叱咤壮风云”千古流芳。

(四)革命红色文化。贯穿于大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吴圩“万人闹红”、农民大暴动、烽火“山人刘”,吹响革命号角,播下燎原火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刘少奇、张云逸、邓子恢、徐海东、谭震林、罗炳辉等挥师东进,驰骋中原,饮马长江,洗械淮河,歼倭惩顽;在此谱写了一曲曲光昭日月、功荫千秋的抗日救亡雄壮乐章。定远已成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点旅游县和安徽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五)生态绿色文化。建设绿色生态家园,是定远绿色文化--人们自觉协调与生存环境关系的一种生态文明日臻化境的现实表现。当下的定远人树立绿色世界观、绿色人生观、绿色价值观,创造并逐渐形成了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产业、绿色旅游、绿色贸易、绿色技术、绿色政治、绿色投资、绿色计划、绿色教育、绿色企业、绿色社区等等。自然风貌与现代元素的和谐融合,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共进,将这片神奇的土地装扮成美不胜收、令人心仪的绿色画卷。

(六)资源白色文化。打造亚洲“白色盐化之都”是定远白色文化的魅力之在。定远拥有安徽独无仅有的两种非金属资源矿藏,盐与石膏。智慧的定远人,不负上天厚爱,传承和创新中华“盐经济、盐文化”。以盐交友、以盐会商、以盐兴业、以盐养生、以盐美容、以盐作赋,将白色“盐文化”融入生活、渗透情感,活在其中、美在其中、乐在其中。

(七)风情民俗文化。定远民俗文化资源禀赋丰厚,其民间文艺、养生、饮食、服饰、宗教、风水、家谱等民风民俗,魅力独具、风情怡人,已融入了定远人的灵魂,成为挥之不去的“贴身老棉袄”,渊源流传,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定远人。目前,首批发掘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44项,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2项,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人,将定远优良民蕴和民俗文化传给国人,带给世界。

(八)魅力武学文化。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史以来,定远人尚武成习,从戚家拳(戚继光祖上自创的拳法)到太极、八卦、少林……八般武艺在身,保家捍疆立功,史载明朝江山是定远人打下的,乃为佐证。走进了新的世纪,暗淡了刀光剑影。定远人与时俱进,传承武学文化精神,弘扬武学文化精髓,创新武学文化理念。既将武学精神的坚忍勇毅、侠义助人、精武报国化为爱国做人建业的动力,更多的是融入生活,成为健身强体、养生体验、精神享受、艺术欣赏的过程。太极拳艺,走出国门,在新加坡传统武术大赛斩获国际金奖;并在2014“相约池州·论剑九华”第六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上获一金两银一铜大奖。

精心塑造八大文化,成为定远文化名片品牌,让本土百姓和域外人士感知定远文化丰韵的魅力,领悟定远文化品味的价值,净化心灵、陶冶情操、收获价值、提升修为,传承和创新定远文化,释放正能量,凝聚精气神,为建设美好家园,圆梦定远贡献一己之力。

二、关于塑造八大文化需要做的具体工作

打造地域特色文化,并铸成名片品牌,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需要心力倾注,日月浸润。我们必须抢抓当下国家重视文化建设的机遇,以“文化强县、城市魅力”的工作定位和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脚踏实地,认认真真地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科学决策,做好顶层设计。用好政策引导文化建设、以好规划引领品牌铸造。一是县委、县政府出台关于塑造定远八大文化,叫响定远文化品牌的指导性政策文件,体现县委、县政府的决心、魄力、智慧和能力,调动全县上下的参与热情,营造热烈浓厚的工作氛围。二是在政策意见的框架下,逐项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详细规划和工作机制,包括建设目标、工作内容、具体措施、时间节点、资金投入、完成指标考核等。

(二)整合力量,发掘收集整理文化史料。利用县文化、史志、档案、文联、地方政府,以及各相关研究会、专业协会、民间有识人士等多方力量,打出组合拳。在现有的条件下,可以委托一个协会整理和研究一个主题文化;也可以就一个主题文化,举办文化研究论坛,邀请域外文化研究团体和专家参与整理和发掘。

(三)打造文化中心、文化公园、文化市场、主题文化馆。以包公文化园为轴心,打造文化中心、文化公园、文化市场、主题文化馆。在园内或周边建设如定远古代经典文化陈列馆、包公纪念馆、名相馆、将军馆、“定远五彩石”奇石馆、定远民俗馆、书画一条街等等,凸显定远文化的魅力。

(四)加强宣传,举办好具有特色和魅力的文化活动。一是继续支持办好“藕塘庙会”“池河梅白鱼”“界牌桃花节”“蒋集葡萄采摘”等文化节,创办“观赏石”艺术节和“武术观摩”文化节等;二是深入发掘定远非遗文化,举办定远“民俗文化节”;三是利用盐化园区对外招商引资的平台,举办盐文化论坛和盐文化节。

(五)尽快启动定远一日游。选择凸显定远魅力的景点,并将上述文化元素和文化景观纳入其中,既丰富人们的旅游文化生活,又能扩大影响,积累经验,为今后做好定远大旅游文章做好铺垫。

(六)加大支持地方和民间文化团体的力度。主要是做好政策引导、资金投入、项目支持、技术指导等。

 

强化服务意识  助推经济发展

吴忠勇

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是地方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力量,可以说,没有企业的发展就没有地方经济发展。近年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企业发展,把企业发展、规模企业数量、招商引资等作为经济发展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对招商引资考核的刚性措施也足见政府对企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但是,从招商热的另一层面,也反映出两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许多部门对招商感到头痛,商难招;二是审视多年辛辛苦苦招来的企业,有的半路夭折,有的处于难以为继状态,有的根本就没有投产过,能发展起来的更是寥若晨星。这折射出本地企业的生存现状。于是政府推出“帮企”举措,破解发展难题。下面,我就如何强化服务意识,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谈几点看法。

一、我县企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定远县市场主体数量呈迅速发展势头,年均增长率达6.6%,特别是今年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后发展更加迅猛。据统计,定远现有各类市场主体总数达20956户,其中各类企业3781户。今年新增各类市场主体2300户,增长率达12.3%。其中私营企业增长631户,增长率达22.5%,创历年新高。2013年,完成生产总值125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2.5亿元,同比增长17%。商贸服务业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39.6亿元,同比增长17.2%。企业经济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举足轻重。

二、企业存在困难、原因及破解建议

2013年以来,通过个私帮扶、企业大走访等一系列活动,我与同事们深入企业问需解困,同时收集并向政府反映问题300余件,有共性的,也有行业特有的,这里列出企业普遍遇到和提出较多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是融资难。我县企业以小微居多,抵押担保能力低,融资渠道窄。银行出于信贷安全考虑,对小微企业信贷设置了较高的条件,有的小微企业被迫从民间渠道借高利贷款,经营风险加大。

建议:一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政策向小微企业倾斜;二是搭建金融机构联系企业平台,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为企业融资牵线;三是强化股权出质、动产不动产抵押、商标质押等融资服务力度,帮助企业盘活有形无形资产;四是积极推进银行开展信用担保贷款,同时加快企业信用体系建设,为信用担保贷款提供全面可靠的资信支持;五是鼓励企业联合开展互助式担保融资。

二是招工难。本地企业劳动力价酬低,很难与发达地区竞争。凡有一定技术的工人多选择去发达地区就业,用工成本加大。

建议:通过加大企业用工政策扶持,为选择本地就业的劳工提供维权服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子女就业等全方位的优惠政策和保障措施,增加工资以外的公共服务附加值,以优厚的条件吸引和留住技术工人;加大劳动监察力度,杜绝拖欠工资等不良用工行为,营造良好的用工环境;建立统一权威的企业招工信息发布和互动平台,增加及时对接机会;免费提供更多的职业技能培训机会;建立与更多职业院校学生就业供求合作机制,走人才兴企战略。

三是产业升级压力大。一大批曾经在税收等方面作出过巨大贡献的老牌企业,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向集约转变进程中,在淘汰落后产能、保护资源环境的政策形势下,变成了政府的负担。要升级产业无技术、无资金,要补贴政府无钱,政府除了强令关闭,别无他路,导致部分企业对政府不满,滋生对立情绪。

建议:对淘汰落后产能,政府应采取疏、引、扶的方法,而非一味的封和堵,该兑现的政策和承诺,必须兑现,政府才有公信力。对于财政补贴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可采取企业融资政府贴息、税费减免等优惠方式给企业以信心。

四是产品附加值低。由于区域因素(经济相对落后)、企业理念(品牌意识淡漠)等原因,本地产品缺少响亮的品牌,同样质量的产品,卖不上价、打不开销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建议:大力宣传,提高企业“品牌就是生产力”的意识,政府以设立产品质量奖、品牌名优奖等方式,引导企业重视品牌创建和品牌宣传;重视产品科技含量提高,大力引进技术、人才,与科研机构协作,开发新产品,提高本地产品知名度和竞争力。

五是来自政府各部门的土地确权难、办证难、税费负担重等。部分管理部门还没有解放思想,存在官本位意识,甚至存在“看山吃山”思想,造成政府出台的放宽、简化和优惠政策到了某些部门那里就遇到了“梗阻”。

建议:对于办证难问题,在国务院清理行政许可的大环境下,应该对前置许可的存在价值逐一评估,该清理的清理掉,确须保留的也要简化程序,特别要防止利用许可搭车收费,真正为企业发展减负。对于多年累积下来的企业土地确权难问题,既是历史遗留又是现实存在,确与不确,都不能改变既成的事实,除了对企业盘活不动产产生负面影响外,无任何意义。政府若每年拿出一部分土地使用指标逐步加以消化,那么企业在盘活资产、抵押货款方面就能获得大益。

三、加强企业服务工作应重视的几个问题

帮企解难,其实难的不在“解”,万事都有个解法,只要有心,世上就没有难事。之所以难就难在是否用心上。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要把心思放在服务上,落实到行动中。首先要树立一个“真”字。有真心才能有诚意,有诚意才能成事业;二要讲求一个“实”字。办实事,出实招、求实效,不搞花架子,让企业感到我们确实在为他们做实事;三要突出一个“帮”字。多做雪中送炭的事,少做锦上添花的面子工程,更不要刚做出点成效就开始今天观摩明天学习,左总结右表彰,给企业添麻烦。反而导致企业自以为是,给政府添乱子,败坏政府形象;四要营造一个“优”字。俗话说:“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为什么人家企业在其他地方都能发展得很好,偏到我们这就蔫了呢?要敢于正视环境问题,才能重视环境,下大力气营造适合企业发展的好环境。五要重视一个“质”字。审视多年来招商引资工作,我们是不是触摸到一块硬伤:都在为任务而奋斗,并不求质量,以致于有的单位为完全任务不择手段。商一落地任务一完成就万事大吉,任其自生自灭。招商工作要建立终身负责制,就象农民种田,不仅要把种子下去,还要负责管护。除草、施肥、灌溉,直到收获。要一包到底,这样才能招出质量,才能出成效,才能真正促进本地经济发展。

 

充分发挥妇女作用 促进定远经济发展

郭翠华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占我国人口半数的妇女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一支伟大力量。作为拥有近百万人口的定远,城乡15—60岁有劳动能力的妇女,80%以上在业;在全部就业人口中,女性所占比重在40%以上。全县广大妇女积极投身创业创新实践,挥洒辛勤汗水,贡献聪明才智,在“三色定远”建设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撑起了经济社会发展的“半边天”,用实际行动证明了妇女的作用与价值。

一、全县妇女工作和创业的基本情况

(一)丰富培训类型,提升妇女综合素质。邀请安徽农业大学专家教授及县内专家学者,围绕全县林果、畜牧、蔬菜等产业,开展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品牌营销及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场,培训700多人次。选送3名女子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参加全国现代女农民培训班。如,只有小学文化的宫树莲,多次参加全国、市、县举办的各种培训,并牵头成立定远县树莲蔬菜瓜果农民专业合作社,注册了无公害食品商标,建立起绿色立体综合养殖模式。举办机关女干部培训班,开讲《用阳光心态工作生活》。

(二)发挥典型示范,城乡妇女创业建功。在城镇,开展“巾帼文明岗”“巾帼建功标兵”创评活动,对10个“巾帼文明岗”、10个“巾帼建功标兵”进行表彰,激励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窗口服务行业女职工立足本职岗位建功;在农村,深化“双学双比”,注重培育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女致富带头人,发展养鸡、养猪、蔬菜种植、葡萄种植等农村妇女专业合作社46个,发展羽尔饰品、博阳工艺、阳光农牧、丽康皮具、蓝孔雀养殖等妇女创业基地12个,选树20名“双学双比”致富女能手,培育出黄玉平、张树琴、徐封等一批妇女创业就业先进典型。

此外,妇女在以下几个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争创特色家庭,引领乡风文明;情系留守儿童,营造关爱帮扶氛围;服务美好乡村建设,彰显妇女作为。各类巾帼志愿服务者积极投身美好乡村建设、“三线三边”环境治理和秸秆禁烧工作。

二、妇女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受传统观念束缚、社会环境制约和女性自身因素的影响,在激烈的创业就业竞争中,妇女往往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深化改革开放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正猛烈地冲击着每一条战线,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各种各样的挑战和机遇,同时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在广大妇女面前,挑战更加严峻,矛盾冲突更加尖锐激烈,妇女参与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

一是妇女就业困难。有的单位、企业,为了提高效益,实行优化组合时,不考虑妇女的特殊性,使女性在招工和大学毕业分配时遇到一些实际困难。这是妇女解放和妇女作用有效发挥面临的严重挑战。

二是妇女受教育程度低。大多数妇女思想解放不够,敢闯敢干的精神不强,满足于自家经营和操持家务的小视野,满足于现有状态,再加上繁重的家庭负担,参与社会事务、参与竞争、勇闯市场的积极性、主动性较低。

三是广大妇女思维方式和心理状态与现代社会有很大反差,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所造就出来的东方女性心理特点是:自卑心理强,家庭观念浓,依赖思想重,缺乏自主、自立、自信、自强、自尊精神和参与意识。许多妇女受着旧的传统观念的束缚,成为旧的传统观念的牺牲品和卫道士。

三、发挥妇女作用的几点建议

一要坚持以女企业家协会为桥梁,发挥好女企业家在加快改革发展中的生力军作用。要适应广大妇女创业者的要求,组建全县女企业家协会,把女企业家协会建成女企业家与政府、社会沟通的重要桥梁,相互交流、提高素质的重要阵地,互帮互助、加强合作的重要平台,进一步坚定她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决心,激发广大妇女的创业活力,为加快定远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要坚持以“双学双比”为载体,拓宽农村妇女依靠科技增收致富新渠道。加快经济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加快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必须把广大农村妇女从锅碗瓢盆进行曲中解放出来,着力在提高农村妇女整体素质和科技致富能力上下功夫,开展“双学双比”,动员和组织广大农村妇女农民增收致富。为进一步把“双学双比”活动发展成为凝聚妇女、组织妇女、教育妇女、服务妇女的有效载体,政府要为有创业能力、首次自主创业的妇女提供贷款支持、税费减免、创业服务、资金补助等“一条龙”创业服务,要通过开展咨询培训、创业项目评审、创业导师帮扶、跟踪服务帮扶,提供创业资金,切实帮助妇女创业、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居家就业。

三要坚持以“巾帼建功”活动为引导,助力城市女职工岗位成才。结合各地、各行业特点和发展要求,以提高妇女素质、促进妇女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倡导职业文明、提升行业服务水平为着力点,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风采展示、技能比武、创业竞赛等,引导和动员各行业妇女岗位建功,岗位成才。要通过评选“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巾帼文明示范岗、巾帼建功标兵,并邀请省级以上女劳模、优秀妇女代表作先进事迹报告,进一步凝聚她们团结向上、顽强拼搏的精神。

 

关于重点困难群体,救助管理工作的探索与思考

李福卫

困难群体是指凭借自身力量难以维持一般社会生活标准,需要国家和社会给予支持和帮助的社会群体。做好重点困难群体救助管理工作,是维护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体现,是进一步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理念的具体体现,也是政府履行社会管理的职责所在。

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我县对特殊困难群体进行了界定:城乡“三无”人员、孤儿、流浪乞讨和生活无着人员、城乡低保对象等人员在享受社会救助后仍然无法摆脱困境的人员,以及遭遇突发事件、意外事故需要救急救难的人员等。据统计,目前全县特殊困难群体共7323户,7556人。对这些特殊困难群体,通过建立台账、责任包保、依法监管等措施,使他们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救助。

在实施过程中我县从完善和创新特困救助的体制机制入手,建立了五项基本救助制度。

一是首接负责制。全县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包括全县党员干部和公务人员,都要承担特困救助责任和义务,只要发现因突发事件需要救助的特困群体,都要在第一时间尽力实施救助,并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二是特事特办制。乡(镇)、有关部门对于因突发事件需要救急救难的,可以先让其享受社会救助政策,然后再补办相关手续。

三是联合救助制。对特殊个性化困难户,在按社会救助政策救助后,仍然无法摆脱困境的,各相关部门要制定特困救助方案,采取多渠道、多方式予以救助,保障其基本生活。

四是“基金”救助制。县、相关部门和乡镇分别设立了每年基数为200万元、50万元、10万元的重点困难群体救助专项基金,专门用于突发事件和特殊困难群体救急救难,基金实行年度滚动使用。

五是常态化综合救助制。各部门、各乡(镇)自觉将政策范围内的救助工作与突发性“特救”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使突发救助工作常态化、制度化。

二、重点困难群体救助管理工作中的困惑

困惑一:基层救助工作力量薄弱。目前,乡(镇)社会救助工作主要由乡(镇)民政办主任负责,同时还承担优抚、救灾等多项民政事务,有的还要兼顾乡镇中心工作,甚至一人身兼数职。加之社会救助工作量大、过程复杂,乡镇民政办在人手短缺,工作头绪多的情况下,疲于应付,形成了上面千条线,下面一针穿的尴尬局面。乡(镇)民政办人手不足是个普遍问题,而救助工作在村级一般只设有兼职专干。基层救助工作力量薄弱,与社会救助体系日益拓展的实际需要和繁重的社会救助工作任务不相称,难以适应现实工作需要,影响了社会救助的顺利开展。

困惑二:财政投入不足,社会救助资金筹集难、规模小。随着社会救助体系的健全,社会救助对象覆盖面越来越宽,困难群众的希望与救助资金不足的矛盾越来越明显。由于县级财政困难,财力不足,加之社会筹资渠道少,难以形成规模,致使社会救助资金投入短缺,基本上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支付,需要地方配套的资金难以足额到位。虽然民政、工会、残联、扶贫等部门筹集了部分扶贫帮困资金,但大多处于单兵作战,规模较小,救助能力极其有限。

困惑三:社会对困难群体救助工作还没有形成合力。困难群体救助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完全依靠民政、卫生、教育、住建、残联等救助管理部门很难全部落实到位,还需要社会方方面面达成共识,形成救助合力,共同予以救助。

三、加强重点困难群体救助管理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强基层救助机构和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完善乡镇社会救助工作机构,选优配强乡镇民政办主任,调配负责任、有爱心、愿奉献的工作人员从事社会救助工作,确保事事有人抓,事事有人管。要加强对县、乡(镇)、村(居)社会救助从业者的业务培训,提高他们救助工作技能,从而提升救助服务水平。

(二)加大财政投入,多渠道筹措救助资金。政府要通过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社会救助资金及必要的工作经费列入财政预算,加大对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确保社会救助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广开社会筹资渠道,开展各种形式的慈善筹资、社会募捐活动,努力扩大社会救助资金规模,共同推进新时期的社会救助工作。

(三)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宣传,不断拓宽社会互助渠道。一方面,要大力宣传扶贫济困、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让全社会都来参与社会救助和做善事;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尤其是要动员和鼓励企业和公民参与慈善活动,通过有效的激励约束来促使社会救助和慈善真正成为一项社会事业;再一方面,要引导困难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脱贫致富的信心。

(四)完善救助政策,丰富救助内容,提高救助水平。社会救助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维持或“制造”一个最低收入阶层,而是要使受助者借助外力摆脱贫困。因此,要转变传统的救助理念,变消极救助为积极救助,变单纯现金救助为综合性救助,不断增强救助对象自我摆脱贫困的能力。要坚持即时救助与发展性救助相结合,即“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即时性“输血”救助,只能在短期内解决困难群众的生活问题,而加强发展性救助,特别是通过培训、学习等方式,让困难群众掌握一定的就业、创业技能,培养困难群众的“造血”功能,才会从根本上帮助困难群众改变生存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