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县婚丧喜庆习俗
  信息来源: 安徽文化网  发布时间:2011-12-04 21:45

     一、婚姻嫁娶
  旧时,婚配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且要门当户对。男女青年没有自由选择配偶的权利。媒人(俗称“老红”)根据男女两家条件相当,说服双方父母同意后,开始履行传庚、过礼、送期、开剪、迎亲等程序。
  传庚男家把庚贴(在印有龙凤图案的红绿纸上分别写上男女的出生年月日时干支八字)放入拜盒(1尺长、4寸宽的红色盒子),并放入银元、银器和万年青植物,由媒人带到女家。女家若同意,就回赠笔、墨、帽子,连同从女孩头上剪下的一撮头发一齐放入拜盒,并互换庚贴,由媒人带回男家,男方父母从男孩头上剪下一撮头发和女孩的头发缠在一起连同庚贴都由男家保存。至此,男女两家的婚姻关系便正式确定。这就是俗称的“结发夫妻”。
  过礼婚姻关系确定以后,便过礼。男方除了要给女方送大量的彩礼外,还要给女家送边猪(半个猪)、对鹅(女家退一只回来,叫做“一个丫头换下嗄喽”)、对鸭、对鱼、坛酒等。
  送期男家择出完婚的吉日,一般择两个日子,分写在两个贴子上,由媒人将贴子送至女家,女家若愿意嫁女,则收下其中的一个贴子,表示同意此日完婚。
  开剪婚期确定以后,男家就要为迎娶新娘做准备。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开剪,为女方做四套暖轿衣。开剪一般在婚期前10天进行。
  迎亲新娘于婚前二三日“扣茶饭”,结婚当日,卧床啼哭,俗称“哭嫁”(有“出嫁不哭对娘家不利”的说法)。男家备好花轿将新娘抬到自家门口,男家关闭大门,新娘等一会才许进,称为“育性子”。开门后由伴娘搀扶从轮流交替的两条口袋上经过(意即代代相传)。到正堂屋,新娘和新郎共同拜天地、祖宗、公婆,然后进入洞房。在欢乐的说好声中,新郎揭下新娘头上的“红盖头”,喝交杯酒,众人狂热闹房。说好词皆为吉利语,领说者可触景生情,随机应变。
  第二天,新郎新娘回门,第三天会亲。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宣传《婚姻法》,废除了封建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平等,恋爱自由,婚姻自主。各级青年组织号召广大青年团员“移风易俗,婚事新办”,摈弃旧时婚姻一系列弊病,旧社会的指腹为婚、箩窝亲、童养媳等包办婚姻已基本绝迹。八十年代,老人丧偶后续偶者比较普遍。回汉通婚现象也逐渐增多。
  二、丧葬
  旧社会,丧葬仪式繁杂,充满迷信色彩。病人咽气后,家人要到城隍庙烧纸轿、纸马等以备死者“升天”乘坐。死者刚咽气,要放爆竹(俗称“断气炮”)、烧落气纸钱。为死者洗脸穿送老衣,然后入棺。此时街坊邻居闻讯纷纷前来磕头烧纸,俗称送“倒头纸”,孝子披麻戴孝,前往亲友家报丧。
  第二天为吊丧日。死者棺木放在正堂屋,棺木前用香油点一盏长明灯,摆上由女儿送来的十碗菜和一碗饭,饭上直插一双筷子,称曰:“倒头饭”。并设置一钵,供烧纸用。正堂屋内还设有孝堂,孝子全进孝堂守孝,不得随便走动。家里一切事务由请来的“支客师”统一安排。
  第三天出殡。出殡一般在上午,出殡之前举行仪式,亲友按远近和长幼由主持人安排,分别到棺头祭奠,鞠躬或叩头。孝子跪守棺前。出殡时孝子端起“老盆”摔掉;同时,将一只公鸡头斩掉。八人抬着死者的灵柩,长子捧死者牌位,长孙打幡,其他亲属随后,送到事先请地理先生择定的墓地安葬。送葬的人回来,要从在大门前烧的一堆火上跨过,表示家庭轰轰烈烈。天黑前,孝子要到坟地烧一堆火,称曰“送火”。安葬后第三天,孝子要到坟地用衣襟兜土放到坟上,谓之“圆坟”。死后还有“头七”(死后第七天)和“五七”等哀吊活动。如是“丘坟”,三年后,挖坑葬埋,称为“落茔”或“落土”。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移风易俗,丧事从简。但是戴孝、亲友吊唁、圆坟等习俗在民间仍然存在。1978年,本县建立“殡仪馆”,人民政府大力提倡火葬。死者如是干部或对国家有贡献者由政府出面开追悼会或举行遗体告别仪式。死者家属也只接受亲朋好友送的挽联、挽词和花圈等。这样既破除了迷信,又节约了土地,既文明又卫生。但是,在一些乡村,仍以实行土葬为主。对于回族同胞,国家有政策规定可实行土葬。主要根据回民自愿。政府部门还帮助回民安排有一定的墓地,充分贯彻了党的民族宗教政策。
  三、生育
  旧时,对生儿育女特别重视。家境富裕的人家都要向亲朋好友送发红鸡蛋。若生的是男孩,则更是大喜事,女婿还要带上公鸡、红鸡蛋等到岳母家报喜。岳母家回赠一只母鸡,俗称“扎根鸡”。孩子出生十二天,娘家备厚礼去看产妇,礼物有挂面、散子、鸡、鸡蛋、红糖等,还要给小孩带去衣服、包被等。女婿家则在这一天大宴宾客。孩子满月后,产妇被接回娘家吃“满月饭”。小孩一周岁,要由外婆家“抓周”。在孩子面前摆上许多食物、用品、玩具等,让孩子自己抓,以此来占卜孩子未来的命运。若生的是女孩则这些礼仪要简化许多,还有的穷人家因养活不了而将女婴丢弃。
  建国后,人民政府大力宣传男女平等,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男尊女卑、重男轻女现象基本得到了纠正。但在农村弃女婴现象还时有发生。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管生男生女都还保留了一些传统礼仪,如“报喜”、“送礼”、“过十二天”、“抓周”等。
  旧时,青年男女婚后多年不孕,或者生有女孩缺少男孩,生有男孩缺少女孩,一些热心的年轻人从田里选摘一个好看的冬瓜,画上男孩或女孩的像,用红布包裹,于农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夜晚背到青年夫妇家,放进被窝里。事后,妇女将此冬瓜一顿吃下,若“灵验”,这对青年夫妇则要设宴感谢送冬瓜的人。建国后,夫妇不孕大多请医生诊治,送冬瓜之俗渐衰。
  四、祝寿
  旧社会,人到五十岁生日开始做寿。往后,每增十年做寿一次。一般人家,逢到家人做寿,全家聚在一起,吃点寿面、寿桃(面做的,形状象桃,象征长寿),表示庆贺。富裕人家逢到长辈做寿,则比较隆重。头天晚上亲戚朋友到家拜寿,称作“暖寿”。做寿当天,做寿者本人不过问,到别人家串门闲聊,家里大小事务,全由下人忙做。来拜寿者礼品繁多,有香烛、寿联、衣料、食品等,还有的送匾。送匾者一般都是有身份的人,东家也以隆重礼仪迎接送匾者。迎接时,燃放爆竹,用红毡铺地接匾放家堂上,送匾者对匾跪拜;东家儿子也分站两边一同跪拜。下一块匾到,上一块匾则悬挂到梁头上,接匾礼仪如前。中午,东家大宴宾客,晚上吃寿面、寿桃。东家吃饭用的碗大都被拜寿的人拿走(东家毫不介意),俗称“讨寿碗”,象征长命百岁。
  建国后,祝寿铺张之风渐少,逢老年人整十岁数生日,亲朋、晚辈给老人买点礼品,做套衣服,以表尊敬之心。近十年来,祝寿之风又兴,有的人家大宴宾客,往往造成很大浪费,同时给亲戚朋友也造成负担。
  每年逢润月,已出嫁的女儿要给父母亲各买一双鞋,称为“润月鞋”。据说“润月鞋”能使父母永保平安,健康长寿。在农村,每逢父母亲接近整十岁数如六十九岁、七十九岁等,还有“垫缺”的习俗。所谓“垫缺”即出嫁的女儿按照父母的年龄包上相同数目的饺子,送到娘家。同时还带上糕。出门遇到第一条小沟(往往就是路上的一个小坎),就把糕铺在上面,称为“垫缺”。走过以后,这些糕就给围观的孩子捡去吃掉。据说女儿“垫缺”,父母就会免去灾难,永远长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