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们学习文史委员会两位同志和劳动局同志一道到藕塘镇调查返乡农民工就业情况,县政协委员、藕塘园陵处负责人吴兵接待我们,并派讲解员把整个烈士园陵展览馆介绍一遍,特别讲述了刘少奇在藕塘地区从事革命的经过。看到了刘少奇睡的床(两块门板)和一张办公大桌子,特此要求讲解细节,记得1995年,我在县委办公室任副主任时,陪同省电视台记者到过永宁乡朗峰村山黄庄,一位老人介绍过这张大桌子和两块门板,曾是少奇同志用过的,我当时心想,如藕塘烈士园陵管理处把此物留下来放到展览馆那多好呀!货真价实,据说县民政局用3000元购下这两件宝物。望着这两件宝物,我仿佛看到了过去的一幕幕……
1939年11月底,刘少奇同志化名为胡服到安徽定远藕塘地区,住在原永宁乡朗峰村山黄生产队大地主黄正国家,来这召开第二次中原局会议,传达贯彻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批判了王明右倾投降主义错误。他艰苦朴素,吃苦耐劳,白天黑夜都工作,那时当地条件非常艰苦,斗争复杂,没有床,晚上就把门板下掉当作床睡觉,白天再把门板上上作门,该地主家怕日本鬼子来烧杀抢,胡服说,我来了日本鬼子就不敢来了。给了大地主一个定心丸。特别用过的办公桌,是一张大桌子,那时没有写字台,连一张条桌都没有,据分到地主家房子的农民朱根法介绍,这张桌子是清朝时木匠做的四腿十六柱老式大桌子,
1米多高,四边是铁皮包的,很坚固,大桌面是白果树料整板做的,棠梨树料的梆子,黄莲树料的腿,为保留这张桌子,怕国民党部队来抢,敌人来了就把桌子放门前塘里藏着,敌人一走,再搬上来用。可是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中,被红卫兵扫“四旧”用铁锤砸了个洞,现在已补好,还算完好,可以用。它们将成为后人参观革命先辈用过的遗物——两大宝物。(作者:陈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