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的调查报告
    发布时间:2011-10-08 10:07

强化政府保障职能 均衡配置教育资源

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

2010928日)

根据《定远县政协2010年工作要点》,县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组织部分政协常委、委员,由方世根副主席带队,对我县部分公办中小学的办学现状进行了调研。调查组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听汇报、查资料等形式,对我县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情况有了初步了解,现汇报如下:

一、政府主导作用突出,教育事业基础稳固

九年制义务教育是各级政府必须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政府始终把教育事业纳入政府工作计划,从政策支持、财政投入等方面突出政府的主导作用,我县各类教育事业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教育规模逐年扩大,教育结构渐趋合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十一五”期间是我县教育事业发展最快、教育结构优化调整、教育资源充实完善的重要时期。

1、布局合理,基础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我县中小学校布局调整成效显著、布局合理;校容校貌明显改观;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教育技术装备、图书资料不断充实。全县现有公办中小学211所,其中:完中11所、初中32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5所、完小153所;另有公办小学教学点127个和民办中小学10所、幼儿园45所。全县中小学校园占地面积444万平方米(生均占地32.4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80多万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5.8平方米),其中:图书室约1万平方米、藏书量约120万册(生均8.7册),各种教学实验室2.2万平方米(生均0.16平方米)、实有各类仪器设备价值1958万元,微机室1万平方米(校均48.3平方米)、实有计算机4546台套(校均21.5台套、生机比301);体育运动场地126万平方米(生均9.1平方米)。

2、规模扩大,教师队伍结构趋优。全县现有在校中、小学生144286人,其中:高中生19883人、初中生44926人、小学生72099人;职业高中生7378;另有在园幼儿13761人。累计全县受教人数达到158047人,约占全县总人口的17%,基本满足了适龄儿童、少年的免费、就近入学需求。

全县现有在职教职工6650人(占皖政办[20093号文件核编人数8622人的77%)。其中有特级教师5人,中学高级教师760人,中学一级教师、小学高级教师3302人。累计中高级以上教师占在职教职工总数的60%以上,教师队伍结构明显改善,整体教学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3、政府保障有力,教育事业成效显著。1998年我县圆满通过省级义务教育“两基”验收。2004年全面实施“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强化县政府对教育工作的统筹权,加大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上级政府财政支持,2010年可望新增教育基础设施投资在亿元以上,基本完成了校舍危房改造、现有教育资源整合、配套教学设施建设等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制定和完善了教师招聘制度,招收、选聘教师1700余人,逐步辞退代课教师,同时通过实施名师工程、完善教师继续教育机制等途径与方法,加强了在职教师培训工作,显著提高了我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积极推行“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行之有效的利用社会力量办学模式,促进了我县民办教育的健康发展。2008-2009年度,定远中学、定远三中成功申报安徽省示范高中,定远二中、炉桥中学成功申报滁州市示范高中,全县高考达线率逐年提高。

二、现有教育资源配置中的主要问题与矛盾

义务教育是教育事业的重中之重,教育的均衡发展又是义务教育的重中之重。从我县现有教育资源配置情况看,具有点多面广(公办初中以上学校58所,平均每个集镇达到一所以上;小学305所,平均每个行政村1.3所左右),教育资源较分散、配置不达标、不均衡,管理水平、教学水平参差不齐等显著特点。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与薄弱教学点的调整合并、优质教师的轮岗、音体美师资缺乏等方面的矛盾较为突出;教育资源标准化均衡配置与现有教学点分布之间的矛盾突出,无法保证教育资源标准化均衡配置的效益最大化。

1、资源配置不达标,农村学校差距大。根据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供的相关数据,对照安徽省教育厅2007年度颁发的《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我县现有办学条件中,只有生均占地面积、生均体育运动场地面积超标(省标为生均占地22-25平方米,我县均超8平方米左右;体育运动场地面积省标为生均6平方米左右,我县均超3平方米左右,但据2010年初统计,农村中小学仍有50%不达标)外,以下几项指标均达不到省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基本标准。

①生均校舍面积:省标为11-14.5平方米我县生均少5-9平方米

且主要少在教学辅助用房面积上,农村小学很少有教学辅助用房。

②班额:省标不超过50人,我县完小以上学校都在60-80人,而农村小教点班额较小,有的一个年级只有几个学生。

③教学及教学辅助用房:主要指普通教室和音、体、美、多媒体等辅助教室等,我县农村中小学普通教室数量不足、质量不优,基本没有辅助教室。

④生均相关实验室面积:省标1.5-1.8平方米我县生均0.16平方米、且主要集中在较大城镇的完中、完小。

⑤办公及生活服务用房:我县农村中小学基本未建学生食堂、宿舍等,行政、教师办公室服务用房设置也不规范。

⑥音体美设施及器材:我县农村中小学音、体、美设施简陋,器材单一、量少,80%的学校没有按要求建田径运动场地等。

⑦教学仪器设备及设施:如计算机拥有量省标为生机比121,我县为301,而且80%集中在县城及较大城镇的完中、完小;建有多媒体教学平台、电子备课室、校园网的学校寥寥无几。

⑧生均藏书:省标为20-30册,而我县生均8.7。且藏书基本集中在县城中、小学。

2、师资队伍建设乏力,学科结构不平衡。一是教师定编不到位,按今年公办学校在校学生人数核定,仍缺中小学教职工600多人左右,全县每年退休等离岗的教职工在180人左右。二是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集中培训、校本培训、自主研修等培训方式,需要政策、计划与经费的支持,但我县目前教师继续教育所需经费基本由学校和教师个人自行解决。三是村级学校教师年龄偏大,知识、教学思想老化,教学方式落后,分工不细、多学科一人教,严重影响了村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了农村教育事业的均衡发展。四是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不合理,音、体、美等专职教师紧缺,特别是大部分农村小学无法按相应教学大纲开足开齐课程,不利于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农村学生素质教育得不到均衡发展。

3、县城学校有优势,农村教育举步维艰。一是与农村学校相比,城市学校师资优势较强,教育资源扩充较快,吸引农村生源与师资的能力增强,拉大了城乡教育差距。二是农村学校存在校舍质量差,辅助教学设施不配套,计算机、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劳器材拥有量不及市区同规模学校的50%。三是农村教育投入不足,制约了农村教育的发展。如县财政拮据,教育总体投入严重不足,首先不能到位的就是改善农村办学条件的配套经费,同时,按国家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改革规定,学校又取消了全部收费,致使一些农村学校很难维持正常的教学运转。

4、九年义务教育的升学率不高,幼儿教育滞后。分析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统计的我县现有各阶段在校学生数不难看出:一是小学至初中阶段的年级在校学生数基本持平,每年在13000-15000人,而初中升高中的只有8000-9000人,升学率在61%左右,可否认为我县高中教育资源有限,中考录取分数线较高,把一部分较优秀的初中毕业生挡在高中大门之外。二是根据县计生委统计的年度婴儿出生数9000多人(扣除8.4%的死亡人数)、县教育局统计的学前三年幼儿在园人数13748人分析,我县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为51%。其中学前一年幼儿入园(班)人数为4728人,入园率为52%,占小学一年级在校生12000人左右的40%左右。说明我县适龄儿童上小学前约有五分之三没有经过学前幼儿教育;3周岁开始上幼儿园的只有3682 人,占同龄幼儿总数41%左右。

三、对我县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几点建议

综上所述,在县委、县政府的重视与支持下,我县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全面普及,进入到巩固成果、提高质量、着力开展标准化均衡配置教育资源的新阶段。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任务,面对将人口大县建设成人力资源强县的新形势,面对建设定城镇40万人口、中等城市的新目标,面对城乡人民群众要求接受更加公平和更高质量教育的新期待,需要各级政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强化各级政府对教育公益事业的保障职能,均衡配置优质教育资源,进一步推进我县义务教育事业的标准化、均衡发展。

1、撤点扩校,整合教育资源。一是以公办完小为基础,合理撤并所属小教点,采取完小适当扩规模、完小在新农村规划建设点建分校等形式,统筹小学教育布点,并按《安徽省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办学标准》,逐步统一配置标准化教育资源;制定扶持政策,鼓励完小利用自有资金或社会资金,配套新建标准化幼儿园和学生寄宿公寓等,开展合理的收费教育与服务。二是以公办初中为基础,按服务范围、服务人口定教学规模,按省标制定《××初级中学标准化教育资源配置方案》,祥查现有资源状况,拟定年度实施计划;鼓励乡镇所在地初中利用自有资金或社会资金,配套新建学生寄宿公寓等配套服务,开展合理的收费服务。三是制定扶持政策,鼓励民间资本,在县城及人口较集中的大镇新建标准化高级中学、职业高中和标准化幼儿园,适当补充我县高中教育资源,扩充和规范幼儿教育资源。

2、超前规划,优先发展县城教育。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县城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区面积逐年扩大,人口快速集聚,而现有学校数量不足,且主要布局于老城区,县城教育资源的规模、布局已不能满足城市扩张的教育需求。建议尽快启动县教育与规划部门制度的《五年城区中小学建设规划》,出台城区教育用地划拨、转让、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减免税等优惠政策,落实城区教育用地,推进城区教育资源优化重组,使城区教育资源布局与规模配置,同城市发展同步,解决城市新增适龄儿童、少年的上学难问题。

3、规范投入,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接受义务教育是宪法和法律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之一,公平、均等地为适龄公民提供义务教育,是政府的法定责任和义务,各级政府是辖区内教育资源优化配置的保障部门。县、乡政府应认真履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所规定的各项职责,抓住国家实施教育标准化建设的契机,合理配置我县教育资源,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一要加大年度本级财政预算投入,确保教育经费“三个增长”。二要职责分明、规范教育专项经费使用、监管程序,确保中央、省、市用于我县的各项教育专项资金能真正用于教育,确保县级配套经费按规定匹配到位,确保教育工程保质保量。三要下放管理权,强化监督权,确保政府征收的各项教育税费全部用于教育。四要整合资金来源,建立健全教育资源标准化配置的经费筹措计划、使用制度与监督机制。五要制定时间表,确保我县教育资源标准化配置进程与国家要求同步,在2012年实现初步均衡,到2020年实现基本均衡。六要真正发挥县政府教育督导机构的作用,依法并相对独立地对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状况进行监督指导,定期向社会公布。

4、强化举措,逐步改善学科结构。教师队伍建设是保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高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一是依据现有教师招聘制度和财政增收情况,拓宽招聘渠道,完善招聘机制,确保年均新聘用教师在200人以上,尽可能地缓解教师紧缺现状。二是增加音、体、美等学科教师的招聘比例,逐步改善教师队伍学科结构。三是建立教师轮岗培训、假期集中培训长效机制,并按省办及省财政厅文件规定,确保每年度的教师培训经费足额及时到位。四是教师培训、职称晋级、年度评先评优指标,适度向农村中小学倾斜,鼓励城镇高职称教师送教下乡,开展教学扶贫、教学指导、教师带徒等活动。

5、创新机制,营造争优创先环境。县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切实履行行政管理职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要创新机制,立足改革求发展,以改革促均衡,完善校长负责制,激活人事管理制度,着力构建高效的教育均衡发展运行机制,营造争优创先环境,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投身教育事业的工作热情,建立和完善工作绩效评估机制,每年在全县中小学开展绩效考评、评先评优活动,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与学校自主管理水平,确保政府保障的教育公益事业达到稳定、健康、均衡发展,确保全县适龄儿童、少年达到公平、均等的义务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