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政协经济委员会
根据工作安排,王建军副主席带队对我县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赴二龙回族乡现场察看了养殖场、产业园区和农村环境整治点,并召开了座谈会,走访了池河镇池阳回民村、仓镇回民村。现将视察情况报告如下。
定远县是省民族工作任务重点县,现有1个民族乡、11个民族村、1个少数民族社区居委会,共有少数民族人口2.48万人(回族占96.2%)。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少数民族地区产业扶持力度,着力破解民族乡村集体经济发展难题,培育市场主体,取得较好成绩。在扶贫产业带动下,少数民族地区集体经济收入得到显著提高。去年底,全县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达到20525元,增速18.6%。
(一)领导重视,部门联动,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县委明确规定把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列入财政预算,并随着财力的增长逐步增加。将扶持壮大民族村集体经济工作进展情况纳入重点项目“三轮督办”范围,纳入相关乡镇党委抓基层党建述职重要内容,适时开展集中督查,全面跟踪推进,督促工作落实。每年专题听取民族乡村经济工作情况汇报,将全县7个少数民族村列入美好乡村建设范围。构建党委统一领导,组织、财政和农业农村部门统筹推进,有关部门支持配合,乡村具体落实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县级领导干部包村、县直单位帮村、乡镇抓村等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工作制度,形成指导合力。各乡镇、各单位为企业帮扶村集体经济牵线搭桥,有针对性地帮助结对村找准发展集体经济的项目、路子,并提供指导帮扶。通过“实体带动、产业拉动、帮扶推动”,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增强。
(二)建章立制,多措并举,扎实推进经济发展。一是加大投入,加强资金监督管理。加强资金项目管理分配和监管力度,完善、落实少数民族发展资金长效机制,制定少数民族发展资金资产管理制度。2020年以来,共争取各级少数民族发展资金2991.25万元、项目18个,同时加强对项目资金监督管理,最大限度发挥资金效益。加大对民族乡村的投入力度,每年拿出100万元设立县级少数民族发展基金,用于民族乡村建设。今年争取到中央、省财政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及县统筹衔接资金项目636万元,用于三和集镇三和回民村以及二龙回族乡农产品加工项目,2个项目正在建设中。二是加强技术培训,着力构建结对共建常态长效机制。组织民族乡村负责人、民族乡村企业带头人参加民族乡村振兴产业观摩会。采取多种形式组织开展少数民族人才、少数民族实用技术培训。按照省市“3+1”“1+1”结对帮扶工作模式,积极对接省、市帮扶单位到我县民族乡村开展结对共建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形成“突出党建引领·促进乡村振兴”的良好格局。2022年以来,结对帮扶单位落实帮扶资金近百万元,用于人居环境整治提升。
(三)发展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多业并兴,不断拓宽增收渠道,11个民族村共进驻各类企业20余家,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53个,推进高栏养羊、商品鹅联建等带动能力强的项目落地,推广黄桃、西瓜等经济效益优的农作物,持续做好光伏发电项目及土地流转租赁等,集体经济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2022年,11个民族村经济效益总计839.7万元。
在视察中,我们也了解到一些问题以及制约发展的瓶颈。主要表现在这几个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单一,市场化水平较低。作为传统农业大县,我县民族乡村产业结构基本上是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程度不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较少、带动力不强,农业生产经营规模较小,市场主体培育不足,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农业生产防灾、抗灾能力较弱,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城镇化的加速推进,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失,国家耕地政策“非农化”和“非粮化”的要求,都成了制约民族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
二是项目收益不高,抗风险能力弱。民族村产业项目建设资金较少,加之少数民族村所在的乡镇财力有限、村集体经济仍然较薄弱,拿不出更多配套资金参与项目建设,致使一些项目实施不到位、规模小,建成后收益不高等,没有形成特色亮点。依靠上级扶持资金建立起来的自主经营项目,难以适应市场的变化,投入与产出达不到预期收益。产业园以及部分村企联建的项目,引进的企业规模不大,项目不优,基本上都是租赁厂房,租金收益不高。
三是村集体经济后劲不足,基础仍然薄弱。11个民族村去年的经济收入中,收入较高的池河镇回民村和二龙回族乡中汤村,多是光伏发电项目、扶贫车间(场地)租金、土地流转服务费方面的收入,村集体经营性收入极少。民族村特色项目建设虽然投入较大,但是乡村旅游、高效农业发展尚未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标准厂房建设投资运营机制尚未建立,村集体造血功能仍然较弱,产业带动富民水平还很低。
针对上述问题,视察组认为需从这几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
一是超前谋划,统筹推进规划落地见效。围绕乡村振兴这个目标,集思广益,因地制宜,求真求实,超前做好民族地区产业发展规划,久久为功,一任接着一任干,协力推动规划见实效出成果。摸清村情民情,制定切实有效的增收目标计划,循序渐进,促进目标实现。围绕全省精品示范村建设五年计划,积极谋划申报我县少数民族精品示范村。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步伐,把剩余4个民族村全部纳入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支持有条件的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接人居环境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等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改善民族村的基础条件,提高生产效益和生活质量。
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少数民族地区资源优势。围绕“一村一品”,选准产业,制定具体的产业发展规划,积极发展一批“短、平、快”项目。依托乡村产业园区,积极开展招商引资,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实际,围绕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这个目标,招引一批精细化农业、农副食品深加工等项目入驻少数民族地区,把民族传统特色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产业跨越式发展。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民族产业项目扶持力度,提供要素保障,在重点扶持二龙回族乡发展的同时,对其他有好项目的少数民族地区,在财政、信贷、土地、帮招帮办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在打造招商平台的同时,要增强成本意识,算好投入与产出帐,避免盲目投资建设,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益。挖掘地方资源,培育市场主体,做大做强地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好高标准农田改造政策,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做好土地流转文章,促进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组织化、专业化发展。
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打造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在打造少数民族精品示范村的同时,注重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文化特色,充分利用民风民俗等文化资源禀赋,以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依托优美的生态环境、独特的乡风民俗和特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全面拓展农业的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功能,促进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增收链拓宽。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出一条农旅结合、以农兴旅、以旅富农的现代农业创新发展之路,以产业升级、文化赋能、营销助力共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产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