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远历史名人
    发布时间:2011-11-02 21:45

戚继光
    戚继光,(1528~1587)字元敬,号南塘,晚号孟诸,定远县人,明朝著名爱国将领。父亲戚景通,熟识军事,官至神机营副将。  
    戚继光幼年倜傥负奇气,家境贫穷,勤奋读书,苦习武艺。在父亲的教育下,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其父去世,戚继光袭父职任山东登州卫指挥佥事。此时,山东沿海倭寇为患,戚继光激愤书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表达了他决心平定倭患的志向。他努力整训士兵,严肃军纪,修筑工事,巩固山东沿海防务,使倭寇不敢进犯。嘉靖三十四年,戚继光佥浙江都司,充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郡。嘉靖三十五年九月,倭寇进犯龙山,浙江几路明军共同前往抵御。倭酋骄纵,根本不把明军放在眼里,他们兵分三路,在三个倭酋率领下,气势汹汹地冲上来。数量上远远超过敌人的明军竟然抵挡不住,连连败退。戚继光见势,忙跳上一块高石,张弓放矢,一连三箭,射倒三个倭寇,稳定了明军阵脚。溃散的明军重新集结,杀退了倭寇。戚继光清楚地认识到,靠这支贪生怕死的军队是无法抵抗倭寇的。于是决心从当地招募新兵,组成一支新的军队。三十八年九月,戚继光亲自来到浙江义乌,以爱国大义号召当地群众出山应募。当地乡团也在戚继光的感召下纷纷加入新军。他在义鸟共招募新军4,000多人,带回绍兴,曰夜训练,教给士兵击刺方法、攻守战术;还根据东南沿海地区多山水不便长驱驰骋的地理条件和倭寇长于设伏、冲锋和短兵相接的战术,创造出一种有名的“鸳鸯阵”;并把招募来的鱼民编成水军,精置战舰、火器兵械。与此同时,戚继光还对这支新军进行严格的纪律训练。他教谕士兵:“兵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百姓们岂不是要你们杀贼,设使你们果肯杀贼,守军法,不扰害他,如何不奉承你们?”“你们在家,哪个不是种田的百姓?你肯思量在家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曰食很不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不过望你一二阵杀胜,你不杀贼保障他们,养你何用?”对于违反军纪,破坏军规,损害百姓利益的行为,不管是谁,他都严惩不贷。因此,戚继光的军队深受人民的拥护和爱戴,人们把他的军队称为“戚家军”。  
    “戚家军”纪律严明,战斗力强,在浙江先后九战九胜,使倭寇闻风丧胆。浙江一带倭患平息后,嘉靖四十一年,明朝官府又调戚继光入闽剿倭。他率部首先收复横屿,一鼓作气“连克六十营,斩首千数。”剿除了牛田、兴化等地倭寇,福建倭患暂告平息,戚继光又回师驻守浙江。嘉靖四十二年四月,戚继光再度赴闽作战,他和当地明军会师,全力攻下平海卫,再次收复兴化,论功提升为总兵。嘉靖四十三年元月八曰,两万倭寇围攻福建仙游县达50多天,仙游城危在旦夕。戚继光率部奋杀,敌败退去,仙游城得解。接着,他又在王仓墙、蔡陂岭大败倭寇,福建倭寇被肃清。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戚继光和广东明军联合剿灭海匪吴平,至此,东南沿海倭患彻底平息。 
   隆庆元年(1567年),戚继光被调守蓟州。他看到边兵虽多,但腐败无用,奏请招募浙人为一军。浙兵3000人到蓟,阵于郊外,适逢大雨,自朝至曰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从此深知戚继光治军纪律严明。由于戚继光加强战备,“在镇16年,边备修饬,蓟门晏然。继之者,踵其成法,数十年安定。”后来给事中张鼎思邪说戚继光不宜镇守北方,被南调广东。万历十五年(1587年)十二月病逝,谥号武毅。  
    “南北驱驰报主情,江花边月笑平生;一年三百六十曰,多是横戈马上行”。戚继光戎马一生,江南、塞北,转战万里,为保卫祖国,抵抗倭寇侵略,做出了巨大贡献,深得人民的敬爱。他对练兵、治械、阵图等都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止止堂集》、《武备新书》、《液戎要略》等兵书,是我国古代军事学的宝贵遗产。

郭 子 兴
    郭子兴(?—1355年),出身富室,父为卜者,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1352年聚众数千人起义,也以红巾为号,攻占濠州。不久,朱元璋前来投奔,屡立战功,郭子兴把义女马氏嫁与他为妻。1354年移居滁阳(今安徽滁县)。次年春病死于和州(今安徽和县),所部归朱元璋领导。 

鲁 肃 
    鲁肃(172~217)字子敬,定远县东南乡人。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出生于一个士族家庭里,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晚期,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荡乱,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舒人周瑜为居巢(今巢县)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其一仓3000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好,共谋大事。建安二年(公元197年),鲁肃领部属百余人从瑜到江南投奔孙权。孙权甚喜,请教天下大计。鲁肃说:“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唯有鼎立江东,以观天下。”建安十三年,曹操率20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惧曹军势力,是降是和,大家意见纷纷,莫衷一是;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鲁肃私下劝权说:“我们这些做臣子的投降曹操,仍可谋得一官半职,你若投降,可就没有安身之地了。”孙权醒悟,决心抗曹。接着鲁肃与周瑜又建议孙权联合刘备,共抗曹操。结果,吴、蜀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被任命为赞军校尉。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逝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4000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又被授为横江将军。  
    鲁肃是继周瑜之后吴国最重要的名臣名将,建安二十二年卒,年仅46岁。 

沐英
    沐英(1345—1392)字文英,定远(今属安徽)人,汉族,明初重要将领。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当时朱元璋已投郭子兴部下为兵,沐英小时是在战乱、兵营、征途中度过的。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攻下集庆(今南京),改为应天府,派徐达攻占镇江,取得战略性的胜利。沐英“数从上征伐,入侍帷幄,昼夜勤励”,十八岁被授帐前都尉,参与守镇江,开始担当军事要任。后擢指挥使,守江西重镇广信(今上饶)。至正二十七年,吴元年(1367),朱元璋派水陆军取福建,沐英将兵自西攻,破江西福建交界处分水关,下崇安,再破闵溪十八寨,俘陈友定部将冯谷保。又奉命移镇建宁,节制邵武、延平、汀州三卫(皆属福建)。   
    洪武三年(1370),沐英被授镇国将军,佥大都督府事;次年升大都督府同知。大都督府是明初军事中枢,掌天下兵马,当时府中机务繁积。沐英在府中七年,处事果断,剖决无滞,深得朱元璋器重。 滁州百姓生活网  
    洪武九年(1376),朱元璋派沐英前往关陕,体察民情,布皇上恩惠,并给予了全权,又命他练兵准备征战。同年十一月,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军,随邓愈出征吐蕃。次年(1377)四月,邓愈、沐英统兵至甘、青,分三路前进,略川藏,兵威至昆仑山。这次是得胜而回,没有久留。回师途中邓愈死,沐英率师返回,因功封西平侯。   
    洪武十一年(1378)八月,沐英为征西将军,与蓝玉等统兵征西。初胜土门峡,再进俘洮州十八族头领。翌年二月,朱元璋命在洮州设卫,说:“洮州,西番门户,今筑城戍守,是扼其咽喉也。”遂置洮州卫。   
    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命沐英率兵进击屯兵和林的由元国公脱火赤、知院爱足率领的一支残元势力。沐英由亦集乃路(今内蒙古额济纳旗)渡黄河,越贺兰山,涉流沙,七曰至其境。距其营五十里处,沐英分兵四路前进,一路袭其背后,两路左右夹击,沐英自率精骑正面冲击,四面合围,一举战胜,俘脱火赤及其全部。洪武十四年(1381),大将军徐达奉命北征。沐英领兵出古北口,独当一面,再次胜利而归。   
    平定云南和治理云南,是沐英一生的最大功绩。洪武十四年(1381)九月,朱元璋以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副将军,率三十万军征讨云南。朱元璋亲自安排进军路线,谕先取曲靖,出奇制胜,说:“曲靖,云南之噤喉,彼必拼力于此,以抗我师。审察形势,出奇制胜,正在于此。”沐英随傅友德等率主力逼曲靖。元梁王闻讯,派平章达里麻率十万众前去抵御。沐英等率兵冒雾前进,“出奇制胜”,迅速到达曲靖。明军突然出现,达里麻大惊。当时达里麻军列阵白石江一岸,明军临另一岸。傅友德欲即刻渡江,沐英不同意,说敌方已兵陈对岸,扼制水面,这样渡江于己不利。于是只摆出渡江的样子,临江而立,另派数十人从下流潜渡,到达对岸后鸣金吹角,大造声势,致使这里麻军阵势开始动乱,明大军趁机渡江。沐英以勇猛善泅者先行,登岸后破敌前锋,达军后撤。明军渡江毕,与达军展开大战。沐英纵铁骑直捣其中坚,战数合,达军大败,达里麻被俘。沐英将二万被俘士兵悉数放还,各归其业,明军声威大振,梁王把匝剌瓦尔密闻讯自杀。沐英、蓝玉率兵直逼昆明,不攻而下。“自九月朔出师,迄下云南,仅百余曰”。盘踞云南的残元势力被消灭。  
云南西部大理一带,存在段氏割据势力。段氏世据大理已数百年。大理依点苍山,面洱海,号称天险。洪武十五年(1382)闰二月,沐英随蓝玉将兵西攻大理。段氏聚众守下关(点苍山有上、下二关,又称龙首、龙尾关,守此二关大理可确保,下关尤为重要)。沐英、蓝玉遣王弼攻上关,自率兵攻下关,形成犄角之势;另派一旅攀点苍山背后而上,居高临下策应。沐英“身先士卒,策马渡河,水没马腹,将士随之,莫敢后,遂斩关而入”。段氏不知背后虚实,阵势溃乱,兵败被俘。攻占大理后,沐英、蓝玉或分兵其他地区,或下谕招降,云南西部大部归附明朝。沐英、蓝玉又取得平定云南西部的胜利。   
    七月,沐英率师返回滇池,和傅友德合兵镇平一些复叛地区。九月,当傅友德、沐英再次领兵征服一些地区时,土官杨苴散布明大军已回,纠众二十万攻昆明。当时守昆明的是冯诚(冯国用子)。城中缺粮,士卒多病,形势危急。沐英闻讯,率兵返回,和冯诚合力,打败段军,确保了昆明,稳住了局势。   
    洪武十六年(1383)三月,诏傅友德、蓝玉班师,由沐英率数万众留守云南。   
    早在洪武十五年春,明廷就在云南设置都指挥使司、云南布政使司,建立起统理云南的军政机构。地方置卫、所,辟筑驿道,形成一套统辖系统。以后分云南为五十二府,六十三州,五十四县,民政系统亦趋完备。   
    沐英治理云南,大抓屯田,解决粮食问题。洪武十九年(1386)九月,他上疏朱元璋,说“云南地广,宜置屯田,令军士开耕,以备储蓄”。朱元璋同意了沐英建议。沐英令军士且戍且屯,既解决吃粮又稳固驻守,一举兼得。沐英还招携省外人来滇屯田,朱元璋命外省军人到云南屯田,一时云南屯田大兴,粮食收获大有增加。沐英还以屯田的增减考察官吏的政绩,赏罚官员。主滇九年,屯田总数百万余亩,促进了云南的农业发展。   
    沐英还组织民工疏浚河道,扩广滇池,兴修水利;招商人入滇,运进米谷帛盐,发展商业。开发盐井,增加财源,是沐英治滇的重要内容。他还整修道路,保护粮运,使云南农商都有发展。   
    沐英增设府、州、县学达几十所,择选民间优秀及土官子弟入学,月赐饮膳,年赐衣服。他本人“居常读书不释卷,暇则延诸儒生讲说经史”。   
    在沐英统治时期,云南相当安定。   
    洪武二十二年(1389)冬,沐英入朝,朱元璋赐宴奉天殿(皇帝办公的正殿),给予厚重赏赐。朱元璋高兴地说:“使我高枕无南顾忧者,汝英也。”   
    洪武二十五年(1392)六月,沐英病卒于云南,年仅四十八。朱元璋十分痛心,命归葬京师,追封黔宁王,谥昭靖,侑享太庙。   
    沐英去世后,他的子孙世镇云南。长子沐春十七岁随沐英征西,以后又征云南,材武有父风,积功授后军都督府佥事。沐英死后,袭父职,镇守云南。修屯政,辟田三十余万亩,凿铁池河,灌溉宜良涸田数万亩,使五千余户民有生业,文治武功都效法其父,惜年仅三十六而卒。   
    沐春无子,其弟沐晟(沐英次子)继其位。沐晟性格似其父,喜读书,凝重寡言笑,得到朱元璋喜爱,历官后军左都督,永乐年间征南,论功封黔国公,正统四年(1439)死于出征回师途中,赠定远王,沐晟承其父兄业,久镇云南,名声远扬,沐氏在云南威权曰重。   
    沐晟子沐斌,因年幼居京师,由沐昂(沐英三子)代镇云南。以后沐氏子孙相继镇守,直到明朝终了,达二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