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黄梅心不改
——记县政协委员、县黄梅剧团副团长孙友庆
提起定远黄梅剧团,在我县可以说是家喻户晓,在社区、在集镇、在厂矿,处处活跃着剧团演员们演出的身影;提到孙友庆,人们更是竖起大拇指:不错,他演得真神!
孙友庆,我县黄梅剧团副团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他出身梨园世家,从小就酷爱艺术表演,1980年高中毕业后,在父母的鼓励和支持下,考入滁州实验戏剧学校黄梅戏表演专业。怀着对黄梅戏的无限热爱,1983年他从戏校毕业后回到了家乡,在县黄梅戏剧团做起了专职黄梅戏演员。由于他爱钻研、悟性好、肯下功夫,很快就成了团里的骨干演员。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国内戏剧走入了发展的低谷。成立于1958年的我县黄梅剧团也同样面临着发展的困境,连日常的排练经费和演员的工资都难以保证。团里不少演员有的跳槽了、有的下海经商了。面对困境,孙友庆心中始终有这样一个信念:黄梅戏是有生命力的,剧团发展的春天总会到来,自己一定要坚守在戏剧的舞台上!
在默默的坚守中,孙友庆在冷静的思考:一个频临倒闭的县级剧团如何才能生存下去,壮大起来,靠什么?只有靠创新!说干就干!他和同事们把一些老剧目经过重新编排,博采越剧等其他戏曲的艺术手段和艺术技巧加以融汇,揉进流行音乐元素,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编排创作,结果收到非常奇特的效果。2001年,“小连唱”、“济公”这两个节目代表全市参加了在苏州举办的国际旅游节演出,搏得中外游客的一致好评,为“宣传滁州、唱响黄梅”作出了贡献。他本人被誉为“滁州的卓别林”。
孙友庆的戏路广,舞台功底扎实,吹、拉、弹、跳、唱、编、导样样在行。虽主攻小生和武生,只要需要,他扮演的小丑、反串的老旦都能赢得观众的阵阵喝彩。2006年,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从繁荣我县文化事业的全局出发,同意剧团招进10名年轻演员。新演员进团后,孙友庆考虑到黄梅戏演员梯队的需要,手把手地教这批以歌舞见长的演员学戏曲。从身段、台步、云手做起,把“压箱底”的绝活都传授给年轻演员,为剧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孙友庆常说,演员的饭碗是群众给的,再好的节目、再好的演员也要为群众服务。身为副团长的他,多年来一直坚持送戏下乡,足迹几乎踏遍了全县所有的乡镇。所到之处,他是导演、是演员、是琴师,也是道具搬运工。无论演出条件多差,演出任务多苦、多累,他都没有一句怨言。因为在他心中,黄梅戏是最神圣的。2004年,为配合全县“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的开展,他和其它演员们一起加班加点,编排出多部独具地方特色的折子戏和戏曲小品,并在乡镇连续演出近40场,直至嗓子哑了,脸晒得黝黑。当看到台下那欢呼的人群时,他感到再累也是值得的。他还结合当前全县新农村建设、拆迁工作、招商引资等中心工作,排演出多部有深度的剧目,既宣传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又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在孙友庆和剧团演员们的辛勤浇灌下,我县黄梅戏剧团这棵含苞的花朵开始绽放,并越开越艳。
我县黄梅剧团是滁州市唯一一家县级黄梅剧团,乘着文艺“大繁荣、大发展”的春风,孙友庆每天都在为全县文艺事业的兴盛、为黄梅戏的传播和剧团的发展而忙碌着。